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叶映榴集
作者:
[清]叶映榴 撰 栾晓明 整理
定价:
48 元
页数:
327页
ISBN:
978-7-309-11102-6/I.877
字数:
21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總序
      
       葛劍雄
      
       改革開放以來,浦東以新區的設立和其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聞名於世,而此前還只是一個附屬於上海的地名。但這並不等於浦東的歷史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纔開始的,更不意味着此前的浦東没有自己的文化積累。
       由於今上海市一帶至遲在西元十世紀已將河流稱之爲‘浦’,如使上海得名的那條河即爲上海浦,一條河的東面就能被稱之爲‘浦東’。因而‘浦東’可以不止一個,但只有其中依託於比較大的、重要的‘浦’而得名的‘浦東’,方能成爲一個專用地名,並且能長期使用和流傳。這個‘浦’自然非黄浦莫屬。
       廣義的浦東是指黄浦江以東的地域,自然得名于黄浦江形成之後,但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開始成陸,此後不斷擴大。黄浦這一名稱始見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是指吴淞江南岸的一條曾被稱爲東江的支流。此後河面漸寬,到明初已被稱爲大黄浦。永樂年間經夏元吉疏浚,黄浦水道折向西北,在今吴淞口流入長江。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經疏浚後的吴淞江下游河道流入黄浦,此後,原在黄浦以東的吴淞江故道逐漸堙没,吴淞江成爲黄浦的支流,而黄浦成了上海地區最大河流。
       南宋以降,相當於此後黄浦以東地屬兩浙路華亭縣。元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析華亭縣置上海縣,此地大部改屬上海縣,南部仍屬華亭縣,北部一小塊自南宋嘉定十五年(一二一七)起屬嘉定縣。在明代黄浦下游河道形成後,黄浦以東地的隸屬關係並無變化。清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寶山縣設立,黄浦東原屬嘉定縣的北端改屬寶山。雍正四年,黄浦以東地的大部分設置了奉賢縣和南匯縣。嘉慶十五年(一八一),以上海縣東部濱海和南匯北部置川沙撫民廳(簡稱川沙廳),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建川沙縣。但上海縣的轄境始終有一塊在黄浦之東,寶山縣也有一小塊轄境處於高橋以西至黄浦以東,故狹義的浦東往往專指這兩處。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租界與華界逐漸連成一片,形成大都市。一九二七年上海設特別市,至一九三年改上海市,其轄境均包括黄浦江以東部分,一般所稱浦東即此。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一度設縣,即以浦東爲名。川沙、南匯二縣雖屬江蘇,但與上海市區關係密切,故仍被視爲浦東,或稱浦東川沙、浦東南匯。一九五八年二縣由江蘇劃歸上海市後更是如此。
       改革開放後,浦東新區於一九九二年成立,轄有南市、黄浦、楊浦三區黄浦江以東地、上海縣三林鄉,川沙縣撤銷後全部併入。至二九年五月,南匯區也撤銷併入浦東新區,則浦東已臻名實相符。
       故浦東雖仍有上海市域最年輕的土地,且每年續有增加,但其歷史文化仍可追溯一千多年。特別是上海建鎮、設縣以後,浦東地屬江南富裕地區,經濟發達,文教昌隆,自宋至清產生進士一百多名以及衆多舉人、貢生和秀才,留下大量著作和詩文。上海開埠和設市後,浦東作爲都市近鄰,頗得風氣之先,出現了具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和著作。
       據專家調查,浦東地區一九三七年前的人物傳世著作共有一千三百八十九種,其中收入四庫全書者十二種,列入四庫全書存目者十餘種,在小説、詩文、經學和醫學中均不乏一流作品。但其中部分已成孤本秘笈,本地久無收藏。大多問世後迄未再版,有失傳之虞。由於長期未進行搜集匯總,專業研究人員也難窺全貌,公衆不易查閲瞭解,外界更鮮爲人知。
       浦東新區政府珍惜本地歷史文化,重視文化建設,滿足公衆精神需求,支持政協委員提案,決定由新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地方志辦公室聯合編纂浦東歷代要籍選刊。計劃以至少三年時間,選取整理宋代至民國初年浦東人著作一百種,近千萬字,分數十册出版。此舉不僅使浦東鄉邦文獻得以永續傳承,也使新老浦東人得以瞭解本地歷史和傳統文化,並使世人更全面認識浦東新區,理解浦東實施改革開放的內因和前景。
       長期以來,流傳着西方人的到來使上海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大都會的錯誤説法,完全掩蓋了此前上海由一聚落而成大鎮、由鎮而縣、由縣而設置國家江海關的歷史。這固然是外人蓄意誤導的結果,也是本地人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瞭解不夠、傳播更少所致。浦東自改革開放以來,外界也往往只見其高新技術產品密集於昔日農舍田疇,巨型建築崛起於荒野灘塗,而忽視了此前已存在的千年歷史和鬱鬱人文。況新浦東人不少來自外地和海外,又多科研、理工、財經、企管、行政專業人士,使他們全面深入瞭解浦東的歷史文化,更具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我自浦西移居浦東十餘年,目睹發展巨變,享受優美環境,今又躬逢浦東歷代要籍選刊編纂出版之盛事,曷其幸哉!是爲序。
      
       二一四年六月于浦東康橋寓所
      

作者简介

书摘


       整理説明
      
       葉映榴(一六三八—一六八八),字炳霞,號蒼巖,今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場鎮人時稱‘石筍里’,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卷一越山春曉圖題跋。。順治辛丑(一六六一)進士,歷仕至陝西按察司僉事、提督學政、湖廣糧儲道。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五月督標裁兵,夏逢龍倡亂,映榴殉難,賜謚‘忠節’。自稱與映榴爲‘文章之交’的王士禛將其一生概括爲‘甫脱贛圍,復遭楚難’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九,齊魯書社,二七年,頁一六二。,傳記入國朝先正事略、國朝耆獻類徵、國朝忠義私淑录、漢名臣傳等書。
       映榴出身‘上海名族,父副都御史公將舉先生,得銀榴之祥,遂以名之’丁煒問山文集卷五哭葉丙霞少參文,見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一三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年,頁五五三。另參見曹一士撰傳:公生於江西藩署,庭有榴,久不花,是年花盛放,實大逾常等,故以‘映榴’命名。。其尊人諱有聲,字君實,萬曆進士,因上疏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鄉,‘抱恨入泉’,有緑天館文集馮夢龍古今小説撰‘敘’及評次者題‘緑天館主人’,其真實身份聚訟紛紜。張文虎總纂光緒南匯縣志卷十九載:‘新場鎮北葉家山,山南爲葉有聲所建心如堂,内有緑天館,董其昌題額。’遂有學者認爲該敘作者即葉有聲。馬泰來以爲不然,緣於古人室號别號頗多雷同,然亦未提出有力旁證,參見氏著馮夢龍研究獻芹,載一九九三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開明出版社,一九九六年。。時人如此形容映榴外貌神情:‘先生恂恂儒雅,柔聲怡氣,弱不勝衣。’丁煒問山文集卷五哭葉丙霞少叅文,見清代詩文集彙編一三二册,頁五五四。另,王士禛池北偶談中也形容其‘弱不勝衣’。映榴自小即表現出過人的才智:‘生而穎異,讀書過目不忘,早歲登第,讀書中秘。’丁煒哭葉丙霞少参文,見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一三二册,頁五五三。又如‘性穎悟,五齡就外傅,十歲屬文章,下筆千言’王一甯忠節葉蒼巖公傳,載碑傳集卷一百二十,清代傳記叢刊本。,以至於許仲元三異筆談里記載葉映榴夢人授詩,爲王魁三世三異筆談卷一:葉忠節,余外母祖也。六七歲時,塾師督之仿字,暑晝倦而隱几。師呼之醒,告曰:‘夢一人口授余詩,令录之行間,今固在。’師視其詩云:‘君是王魁三世身,桂英仍著石榴裙。一枝遥寄湘江水,半幅平裁楚岫雲。弔古有情憐賈誼,請纓無路嘆終軍。’忘其第七句,末云:‘莫負香羅帕上人。’上海進步書局石印本。。天分既如此,葉映榴自我期許也很高,自陳‘妄欲綜百氏之學,成一家之言,但使隻字單詞,後有知者,雖長貧極賤,榮莫甚焉’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卷三又上吴大宗伯。,但有時他又相當謙抑:‘(弟)于古文一道,深究數年,未敢自信。’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卷三復陸孝武。
       四庫館臣爲葉忠節公遺稿撰寫提要時抄撮朱彝尊的序文,下了‘映榴之節,不待此區區之文以傳’的斷語,加之提要‘辨章學術、高挹羣言’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自序,中華書局,二七年,頁四八。的學術影響力,似乎映榴的文章真的‘區區’無足重了鄧之誠也爲此打抱不平:‘四庫存目乃謂以人傳,不必以文傳,非篤論也。’見清詩紀事初編卷四,清代傳記叢刊本。。唯稍加細繹,即知不然。時人評價映榴的文章:‘先生爲名進士,制藝馳海内,復精於聲律古文。’丁煒哭葉丙霞少參文。後人對其文章評價更高,林則徐推其殉難遺疏爲‘本朝兩篇大文字’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卷九,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頁二六。陳氏引林言後,又進而稱:‘(遺疏)忠義之氣,炳若日星,洵爲昭代第一篇文字。’之一,另一篇是李因篤的陳情表葉映榴督學秦中時結交李因篤,集中有復李天生檢討三通,詩若干首。。持相同説法的不止林一人,也非林首創,鈕琇早把這兩篇文字稱爲‘天地間兩大文章’鈕琇觚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頁一四。。蔡雲萬也將這兩篇文章並論,且進一步指出:‘李則有意爲文,不得謂爲情真語摯,跡近沽名,實不逮葉疏遠甚。’蔡雲萬蟄存齋筆記,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頁二一。其他還有如易宗燮新世説也引稱‘論者謂清初有兩大文章:葉映榴之絶命疏及公之陳情表’,四川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頁一一五。
       如果説以上的衡文標準太囿於‘文以載道’的觀念而忽視了作品的文學性,那麽詩詞的成就則可以體現相對獨立的文學性了。映榴的詩在陳子龍、夏完淳等人以‘華贍穩切’爲工的雲間詩派中,自成其‘清麗有風格’見徐乾學蒼巖山房詩意序。,朱彝尊稱其詩‘源本唐人’朱尊彝葉李二使君合刻詩序,載曝書亭集卷第三十八序五。,鄧之誠稱‘映榴雖未足與之(李、張、二董、三周)連鑣並駕,而造詣亦深’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四,清代傳記叢刊本。。近人更進一步指出映榴陰翳於雲間詩派‘詩學三唐’的影響下,不是簡單的學唐,有些帶有唐音,有些也學宋調,如榆次道中諸詩就是學唐的,但也有個别作品如漢松、唐槐等别出心裁,學宋調自有一番風味。音律格調,遣詞用句,與雲間詩派截然不同夏咸淳等编上海文学通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二五年,頁一八四。其中‘漢松’誤作‘江松’。。映榴的詞篇幅不多,其中一首入選張淵懿、田茂遇選輯的清平初選後集,被視作‘雲間詞派’的流亞之一。
       詩文而外,映榴承其先人遺緒,在書畫上也有一定造詣。其父有聲與董其昌誼在師友間或説親家,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二卷本書尾葉爲璋跋語。,今日所見,尚有有聲爲容臺集所作序容臺集序,見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三輯第十一册,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二一二年。;有聲的從兄弟有年則爲董其昌的主要代筆人之一啓功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載啓功叢稿論文卷,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流風所及,范镕墨暇筆談稱映榴的書法‘字體姿媚’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卷三十一,清代傳記叢刊本。,海上墨林稱其‘工書,長於隸古;並善山水,蒼古似石田’盛叔清輯清代畫史增編卷三十五,清代傳記叢刊本。,李濬之則形容他‘山水秀潤’李濬之輯清畫家詩史甲上,清代傳記叢刊本。。
       映榴的著作除遺稿以外尚有:康熙上海縣誌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八册,上海圖書館等藏。、蒼霞山房詩意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頁九九七,存三卷。、經世要言、史鑰經世要言、史鑰,見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二五年,頁一八。另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卷四與陳廣陵:‘弟所輯史鑰一篇,麤耗心力,緣多閒輟,至今未成。’等。
       現存的葉忠節公遺稿主要有三種版本:
       一、 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卷端題‘男芳、旉、子房輯’。
       二、 葉忠節公遺稿十二卷,卷端題‘男芳輯录’。
       三、 葉忠節公遺藳十六卷,卷端題‘雲間葉映榴蒼巖著,男芳、旉、子房輯’。因版心下鐫‘蒼巖山房遺稿’,又稱蒼巖山房遺稿。
       關於卷端題字的不同,鄧之誠云:‘葉忠節公遺稿十二卷,有雍正中葉鳳毛重刻本,故但題芳輯。有曹一士所爲傳,較康熙原刻本增公牘若干首,删詩文數十首,次第亦易。’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卷四,清代傳記叢刊本。按映榴孫鳳毛,本生父子房,嗣於旉張文虎總纂光緒南匯縣志卷十四,成文出版社影印本。。此本即使是鳳毛所刻,也不會‘故但題芳輯’。三個本子中,以十二卷本的流傳最廣,十六卷本比較罕覯例如沈津在介紹‘哈佛燕京’所藏稀見清人别集時,即舉此十六卷本爲例,認爲‘大陸所存及四庫著录皆爲十二卷本、十三卷本’,見氏著書城風弦录沈津讀書筆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六年,頁三二七。。其中刊刻年代比較明確的是十二卷本,爲‘乾隆十年男芳刻本,四册。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寫刻甚精。有朱彝尊序,國史列傳,曹一士撰傳,遺疏此處應爲恩綸,爲贈官賜卹的相關文書,映榴所撰遺疏編次在卷一中。,碑文,像,侄孫長馥贊,目录末有乾隆十年九月‘男芳’刻書跋。据杜澤遜所记,此本正文卷端題‘男芳輯录’杜澤遜蓬萊慕湘藏書樓觀書記,載藏書家第八輯,齊魯書社,二三年,頁七六。另參見杜澤遜四庫存目標註卷五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七年,頁三一八八。。杜氏又説:‘是書有康熙寫刻本十三卷,半頁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當是相沿自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定十三卷本爲康熙間刻本,但是筆者發現此本中有‘胤’字闕筆避諱見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卷二祭大中丞白公文。,故對此存疑。十六卷本‘半頁十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黑口,雙魚尾’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頁一七三三。,因有‘寧’字闕筆而論者斷爲道光刻本楊春俏、黄益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别集叢刊之葉忠節遺稿前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七年,頁四二二。。有人認爲此本爲‘康熙二十四年刻本’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别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二年,頁三一四。另,杜澤遜四庫存目標註亦以此本爲‘清康熙刻本’,見該書頁三一八九。,按映榴卒年爲康熙二十七年,此書版心鐫‘遺稿’,當非是。
       三本内容互有出入,十六卷本與十三卷本相近,唯十三卷本無目,十六卷本有目,應當有直接的承遞關係;十二卷本與另兩本差異較大,該本中的遺疏、壬子秦遊日記爲十三卷本、十六卷本所無。十二卷本對選文多有删落,文字也作了一些整理删改。删節最多的是書啓尾的一些程式化語言如‘臨風瞻溯’等,另外也涉及到文意的改動,如十三卷本卷一辛酉題名碑記一節云‘佛經云:佛滅度後一日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而阿育王塔其一’,此一節文字在十二卷本中被整體删卻,顯然這段文字與文意是否通暢無關,也無礙于葉芳在十二卷本刻書跋中指陳此前刻本的‘每多魯魚帝虎之譌’,只是爲了維護映榴一貫的闢佛黜道的形象而加以斧削。另外,在這個‘重加校勘,盥手繕寫’的本子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校勘上的小失誤,例如驪山下温泉八絶句之七,將在蒼霞山房詩意原刻中的‘軍士誰人郭李才’誤作‘軍士誰人李郭才’,應爲失校。綜上得以確信,從文獻真實角度來説,十三卷本以及十六卷本相較於作爲通行本的十二卷本來説更可信賴。
       本次葉映榴集的校勘整理以葉忠節公遺稿十三卷本爲底本,校以十二卷本、十六卷本,盡力校出異文出注。底本偏重寫刻風格,其中頗多異體字,此次整理盡量予以保留,偶有數字過於生僻則改成通行字。個别文字漫漶不清、有墨釘或闕字者,據十二卷本、十六卷本徑予補入。十三卷本所無的遺疏、壬子秦遊日記,據十二卷本、蒼霞山房詩意補录進附录中,並給全書補加了目录。由於時間關係,并未對三個本子進行通校。
       最後,要感謝我的導師、復旦大學古籍所錢振民教授給予點校整理上的指導。囿於本人學力,訛奪之處仍在所難免,還望博雅諸君有以教我。
      
       欒曉明
       二o一五年五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