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文论通史
作者:
周兴陆 著
定价:
128 元
页数:
575页
ISBN:
978-7-309-13616-6/I.1102
字数:
62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过去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一般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此前的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此后的称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似乎发展到晚清就结束了,现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外国借来的。到底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不是断裂的关系?“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理论是否完全是外来的?传统与近现代文论存在怎样的“通”与“变”的关系?
       本书以翔实的文献梳理、材料解读和理论阐释,回答了这些问题。本书突破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学科相分割的限制,将自先秦至1949年的文学理论批评作古今贯通式的研究,阐释传统文论的发生、发展,以及向近现代的演变和新生,追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贯通古今的《中国文论通史》。
      

作者简介


       周兴陆,复旦大学中文系、语文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吴敬梓〈诗说〉研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人间词话导读》《诗歌评点与理论研究》《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文心雕龙精读》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书摘


       目录
      
       导论
      
       第一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源头
       第一章 儒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奠基
       第一节 文学与文章
       文德 / 博学于文 / “文学”独立 / 先秦的“文章 ”概念 / 汉代以后的“文章 ”概念
       第二节 言语与修辞
       言语 / 修辞 / 君子必辩 / 言语与文体
       第三节 “诗言志”与孔子论诗
       诗 / 诗言志 / 兴于诗 / 兴、观、群、怨 / 思无邪
       第四节 “赋诗言志”和“以意逆志”
       采诗 / 赋诗言志 / 知言养气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五节 《乐论》与《乐记》
       尽善尽美 / 感于物而动 /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声、音、乐 / 乐者,天地之和也 / 乐合同,礼别异 / 致乐以治心 / 贵雅乐而贱邪音
       第六节 《毛诗序》与儒家诗论的确立
       《毛诗序》 /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 风、赋、比、兴、雅、颂“六义” / 主文而谲谏 / 变《风》、变《雅》 / 诗者,天地之心
      
       第二章 老、庄思想的文论启悟
       第一节 道与言
       有与无 / 道与言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天籁 / 道法自然
       第二节 道与技
       万物与我为一 / 道与技 / 玄览与游心
      
       第三章 文人精神与“骚怨”传统
       第一节 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 / 发愤著书 / 不平则鸣 / 诗,穷而后工 / 小说戏曲的“发愤”精神
       第二节 依经论骚
       原也过以浮 / 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 /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 依经论《骚》,四同四异 / 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赋论
       赋者,古诗之流也 /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 赋体物而浏亮 / 情以物兴,物以情观 / 虚与实
      
       第二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第四章 文士、文体、文集与文论
       第一节 文士身份的确立与作家论
       文人与文儒 / 从曹丕到范晔的“文人”观念 / 文以气为主 / 才、气、学、习 / 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 盖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
       第二节 文体论与六朝时期集部的出现
       四科八体 / 体有万殊 / 文笔 / 五言居文词之要 / 四部分类与早期集部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著作
       曹丕《典论·论文》 / 陆机《文赋》 / 刘勰《文心雕龙》 / 钟嵘《诗品》 / 萧统《文选》 / 徐陵《玉台新咏》
      
       第五章 诗文理论批评的自觉
       第一节 诗文审美特征论
       诗缘情 / 综辑辞采、错比文华 / 情采 /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第二节 诗文创作论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灵感与养气 / 通变 / 声律论 / 事类
       第三节 诗文功用论、鉴赏论和历史观
       经国大业、不朽盛事 / 自通、自娱 / 知音 / 博观、六观 /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深识鉴奥、玩绎方美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第三编 分体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
      
       第六章 诗歌理论批评
       第一节 兴寄、讽喻与意境
       初唐诗格与律体定型 / 情绪为先,直置为本 / 兴寄、逸兴 / 兴象与风骨 / 讽喻 / 意境
       第二节 从“缘情”向“尚意”的诗学转向
       “有为而作”的消歇 / 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 黄庭坚重释诗本旨 / 韵
       第三节 活法与妙悟
       无一字无来处 / 活法与悟入 / 作家各自一风流 / 方回的“格高”论
       第四节 兴趣、格调与神韵
       标举盛唐 / “兴趣”说 / “格调”说 / “神韵”说
       第五节 尊宋诗学的崛起
       唐宋之辨 / 明末清初人论宋诗 / 叶燮 / 翁方纲 / 同光体与近代的尊宋诗学
      
       第七章 词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宋代的词论
       隋唐燕乐 / 声诗、曲子词 / 关于柳永词的评论 / 关于苏轼词的评论 / 词“别是一家”
       第二节 明清的词论
       婉约与豪放 / 阳羡和浙西词派 / 常州词派
      
       第八章 文章 理论批评
       第一节 骈散论
       骈文论 / 古文论 / 语录
       第二节 文与道
       文以明道 / 文以载道 / 作文害道 / 本色与自得 / 气盛言宜 / 文、道分离论
       第三节 “辞达”和“义法”
       “陈言务去”和“简而有法” / 苏轼释“辞达” / 义法 / 义理、考据、辞章 /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 因声求气 / 阳刚阴柔与古文四象
      
       第九章 小说理论批评
       第一节 文言小说理论批评
       目录学上的“小说”及其分类 / 唐传奇论 / 《聊斋志异》论
       第二节 通俗小说之外论
       通俗小说之褒贬 / 通俗小说动机与功用论
       第三节 通俗小说之内观
       “演义,以通俗为义也者”——历史演义论 / “说不极于诞者,不足以耸人之闻”——小说虚构论 / “寄意于时俗”——世情小说论
       第四节 小说名著的评点
       小说评点的源头 / 《水浒传》评点 / 《三国演义》评点 / 《金瓶梅》评点
      
       第十章 戏曲理论批评
       第一节 优戏、杂剧、传奇和花部
       优戏 / 杂剧论 / 南戏与传奇 / 南北戏曲比较论 / 花部之兴
       第二节 情感、本色、人物和结构
       能道性情者莫如曲 / 本色论 / 人物论 / 结构论
      
       第四编 文学理论批评的近现代转型和新生
      
       第十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近现代转型
       第一节 从“性灵”论到“人的文学”
       陆王心学的文学启悟 / 泰州学派与晚明“性灵”论 / 竟陵派 / 袁枚“性灵”说 / 龚自珍的“尊情”说 / “摩罗诗力”和“人的文学”
       第二节 晚清的经世思想与文学界革命
       文论中的经世思想 / 诗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
       第三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胡适与陈独秀 / “五四”时期的文学新观念 / 革命文学论
       第四节 从保存国粹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从保护文言到提倡大众语 / “学衡”派之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中国本位的文化论 / 民族文学运动 / 从“大众文学”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第五节 纯文学观的中国化
       王国维 / 文学审美论 / 朱光潜 / 早期创造社的文学观 / 文艺自由论
      
       第十二章 现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诗学的现代转型与探索
       白话诗论 / 胡怀琛的“新派诗论” / 新格律论 / “纯诗”论 / “大众化”和现实主义诗论 / 新诗现代化
       第二节 “词的解放”运动和“新乐歌”的创建
       词的解放运动 / 自由词 / 新体乐歌
       第三节 文章理论的古今演变
       从骈文到美文 / 桐城文统的延续与转型 / 报章体 / 从美文、小品文到杂文 / 朱自清论散文
       第四节 小说理论的变与通
       “兴味派”及对其清算 / 从自然主义到新现实主义 / 短篇小说论 / 小说艺术论 / 传统小说形式的新生命
       第五节 旧戏现代化与话剧民族化
       清末的旧戏改良 / 春柳社和“文明戏”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旧戏之争 / “国剧”运动 / 从左翼到抗战的戏剧理论
      
       结语
       中国文论的本质是“大文学观” / 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 / “文以载道”的古今演变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