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舒州天柱山诗词辑校注解:全2册
作者:
韩结根 著
定价:
280 元
页数:
1384页
ISBN:
978-7-309-14031-6/I.1125
字数:
113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舒州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潜山市(新改),不仅山上有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宗教建筑,而且区域内拥有大量积淀着深厚历史人文内涵的名胜古迹,并发生过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由此激发起历代文士游人的诗情雅兴,他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诗词作品,成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一万种左右古籍文献,最终辑得诗词一千二百余首。并对这些诗词一一加注释,做解题,不仅可帮助读者解决诗词理解障碍,而且能引领读者探究深蕴其中的文化精神,感悟它们的内在之美。书中的原作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被发掘出来,而且也是第一次系统地对其加以研究,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韩结根,安徽潜山人。复旦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出版社工作。著有《明代徽州文学研究》《康海年谱》《钓鱼岛历史真相》《洛阳伽蓝记注》《洛阳伽蓝记选译》《李白诗歌选注导读》《杜甫诗歌选注导读》《苏东坡诗词赏析》等。其中《钓鱼岛历史真相》一书被译成7种外文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并曾担任《全明诗》副主编,《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丛书编委,参与撰写《中国禁书大观》、整理《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摘


       前言
      
       舒州是一个历史的区域概念,其范围大约包括今潜山、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岳西等县市。舒州名称的确立是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此一区域春秋时是皖伯所封之国,后被楚所灭,“为楚东鄙”。秦置三十六郡,属九江郡。汉于其地置皖县,建安中属庐江郡。晋安帝于旧皖县城置怀宁县。梁置南豫州,后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隋初又为熙州,炀帝大业三年废州为同安郡。唐武德四年又改为舒州。南宋庆元二年(1195),宋宁宗赵扩因自己未即位以前的住所在舒州,即位后便将舒州升为安庆府。舒州的名称沿用了将近六百年,而且这一时期也是区域内经济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所以后代人们在非正式场合仍多以“舒州”称其地。我们仍沿用这一称呼。
       天柱山在舒州州治(即今潜山市)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为江北淮南诸山之冠。它“突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峭拔如柱”,镇守在长江中游区域,镇守着古皖国的封疆。天柱山又称潜山,亦名皖山或皖公山,一山而具三名。旧志的解释是:“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
       天柱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声名。上古时,与黄帝齐名的古帝王赫胥氏曾“曜迹于潜山”,死后葬在朝阳峰之左。唐成玄英疏《庄子》和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均认为赫胥氏便是炎帝。当然,此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元封五年(前106),汉武帝巡狩南郡,曾“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至今山中仍有祭台、拜岳台、旌驾桥、回龙桥等古迹。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诏太常制五岳四渎之礼,正式定潜山为南岳,并由朝廷派遣使者手持符节,每年“一祷而三祠”(《汉书·郊祀志》)。只是到了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因开发南方疆土的需要,才以衡山为南岳,取代天柱山。天柱山这才失去了五岳的尊崇地位。
       天柱山以雄峻秀奇著称于世。山有二十七峰(一说三十六,或称四十二)。除了“千仞层岩,突起如柱,高出诸峰,相峙而不相连”的天柱主峰外,其他著名的山峰则有飞来峰、莲花峰、天池峰、三台峰、石榴峰、皖伯峰、丹霞峰、石楼峰、麟角峰、天狮峰、覆盆峰、天书峰、丹砂峰、玉镜峰、主簿峰、毛女峰、卓锡峰、白鹤峰等。它们如同仪仗卫士,拱卫在天柱峰周围,为其屏障。除了这些著名的山峰,天柱山还有许多崇峻的山岭,高危的山崖,瑰奇的岩石,神秘的洞穴,清澈的泉水,秀美的瀑布。人们说,天柱山“峰无不雄,石无不奇,洞无不幽,水无不秀”,此语的确能函括天柱山自然景观的特点。
       天下名山胜景,大半为僧道所占。东汉末,左慈居潜山,在山上建有炼丹房、炼丹灶。丹灶基址尚存。梁武帝天监四年(505),佛道二教为争潜山林麓之胜,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曾相互斗法。结果宝志禅师飞锡先至灵山胜地。其处原为“何氏三高”故宅,自宝志卓锡山中,“三高”遂舍宅为寺。梁大同二年(536),以“山谷”为寺名。宝志禅师由此成为山谷寺的开山祖师。白鹤道人则于谷口北里许建立白鹤宫。至隋炀帝大业二年,三祖僧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为四众广宣心要,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玄宗天宝四载(744),舒州别驾李常素仰祖风,打开墓穴,取真身火化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南窦,塑师像。乾元元年(758),唐肃宗赐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所以后世又称山谷寺为三祖寺或山谷乾元寺。
       道教虽然在梁朝的“鹤锡之争”中没能占得先机,但并未因此而沉寂。天宝九载(749),唐玄宗因梦九天司命真君现于天柱山,梦醒后即遣中官王越宾、道士邓紫虚携内府缯帛,到潜山为真君创制祠宇。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太宗皇帝命就真君祠改建灵仙观,派大黄门綦政敏亲督其役,总成殿宇房舍“六百三十区”。政和七年(1117),徽宗赵佶下旨重修这座宫观。又将灵仙观更名为真源万寿宫,并亲笔御书“真源万寿宫”和“庆基殿”的匾额。这次重修,共“为钱三千万,合新旧屋三千六百余间”,可见其规模之宏伟。可惜的是,舒州这座规制巨大的道教宫观毁于历代战火,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了。
       舒州不仅天柱山有诸多自然景观、宗教建筑,在州治及其周围,乃至潜皖二水之内,也有着大量的名胜古迹,并发生过许多故事。舒州州治,别称梅城,是春秋时皖国都城,后又相继成为县、郡、州、府的治所,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虽远古之事已窅然无闻,但汉代以来的历史却有文献可征。如“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城南十五里有小吏港,为焦仲卿妻刘氏投水处。汉太尉乔玄及其二女大乔、小乔亦曾流落此城,城北三里彰法山麓有其故址。孙策、周瑜攻克皖城,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三国志》中有记载。唐代著名古文运动的先驱独孤及和古文家李翱都曾在舒州任职。五代时,为中国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诗文家徐铉曾流放此地。这里有宋代大臣王珪的故宅,有陈瓘的读书楼,二人皆由舒州发迹而登高位。舒州还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是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及其外甥徐俯的第二故乡。州城内外都有他们的遗迹。
       优美的自然景观、辉煌的宗教建筑、哀婉凄绝或令人称羡的婚姻爱情故事,还有许许多多积淀着厚重历史人文内涵的名胜古迹,激发起无数文士游人的诗情雅兴。他们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纪游,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且具鲜明艺术特色的诗词作品,成为舒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求学寓居海上几近四十年,乡情旅思,萦回胸际。因于教书、著述、编辑图书之余暇,留意这些诗词的搜辑整理工作。最终辑成诗词一千二百余首。且不揣固陋,为这些诗词一一加注释,做解题,以试图探求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今将整理加工后的这些作品,以“舒州天柱山诗词辑校注解”为书名,即将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本书的撰写过程。
       撰写本书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辑”。笔者利用复旦大学的学术平台,系统地检索梳理了“中国基本古籍库”中一万种左右的古籍图书,凡其中歌咏舒州天柱山区域内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朋友往还、本境物产以及相关情事的作品,一概予以收录。
       本书辑录作品,秉持谨慎原则。如在舒州天柱山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景观名称有“天柱山”、“天柱峰”、“南岳”、“霍岳”等,其实天下有八座天柱峰,先后有二南岳,且天柱、南岳、霍岳之名,旧时因霍山县与潜山县争持而至有淆乱误解者。至于其他景观,天下同名者也很多。仅“天柱”一词,我们搜索到的信息目录便有345页,共12067条;“南岳”名称的出现也有4994次。除了剔除一般性的文章外,对于其中的诗词作品,我们均一一严加考订,确认为吟咏舒州天柱山景物,或发生于境内情事者,方敢阑入;否则,不予收录。如朱熹的《天柱峰》诗,旧有人误以为写舒州天柱山,并收入潜山有关文献中;但在朱熹的《晦庵集》里,《天柱峰》为《武夷七咏》之一。抗金名臣李纲的《天柱峰》亦为“游武夷作”,其文集卷六有文字说明。此二诗我们显然不能收。又如,清桂超万的《登天柱山》,题下有小注曰“一名祠□山,即南岳”,诗中又言及山上有“弩台”等古迹。此诗亦非为舒州而作。此外,陆游的《登太平塔》作于邛州,当然也不能收。其他被我们剔除的还有很多,兹不能尽举。
       撰写本书的第二步工作便是“校”。我们所收录的诗词,有的作者有本集传世,有的仅见于总集、地方志、地理总志及其他有关文献中。若有本集传世者,我们便以本集为底本,再以方志或他书参校,文字择善而从。有的作者无本集传世,作品仅见于方志或他书,我们便以不同朝代编纂的方志互校,或以方志与他书互校。由此也解决了不少问题。如胡缵宗与余珊、齐之鸾同游天柱山返归时有一首题为“下山柬萧比部若愚”的诗,因本集刻本质量较差,很多字根本无法辨认,我们便以胡氏本人编纂的《(正德)安庆府志》中的同题诗校正。又如,《(康熙)潜山县志》于一首题为“灵仙观”的诗下著录姓名处有“李师中,天章阁待制”八字,《游潜山叙寄苏子平》题下有“张商英,丞相”字样,《(乾隆)潜山县志》则漏载作者姓名、仕履,且因其诗列苏轼诗后,遂使后人误以为两诗均为苏轼所作。本书亦并予校正。至于其他文字异同,除有重大错讹者须改正外,一般不予校改,只在注释中略作说明。
       撰写本书的第三步工作便是为每一首诗或词做注释。这是最难、也是耗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我们本着“体会作者意图”、“照顾读者需要”的原则,除了注释一般性难懂的字、词外,还对诗词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文物制度、神话故事、典故传说等,均一一加注,这样既可帮助读者理解诗词的意思,又可给读者增加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对某些很难把握的句子,我们则进行串讲,或以一句为单位,或前后几句为一组,疏通文义,理清作者思想脉络,帮助读者解决诗词理解障碍。为诗词做注释最多的一篇多达50余条,有时为做一条注释要花半天时间。特别是那些喜欢“掉书袋”的诗人,他们爱在诗中引证古书,卖弄渊博,注释起来更加费力。如清代大学者翁方纲,他的长篇古诗《望天柱峰》《皖公山谷歌》,诗中大量引经据典,几乎每一句诗都有来历和出处;又如宋代程俱的几首长诗,亦均用典生僻,语意深晦,又极尽铺陈之力。对于此类诗歌,笔者都是硬着头皮,耐着性子,每首诗花了几天时间才完成注释的。
       撰写本书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做“解题”。解题包括的内容有: 介绍歌咏客体的有关情况,交代诗词的写作背景,扼要说明诗词内容,并简析其艺术特色。在很多情况下,“解题”是以串讲或诠释全篇大意的方式进行的,但也有评点和考辨。诗歌是以情动人的艺术,所以我们在解题时还特别注意揭示演绎诗词中所反映的作者主观感情。尤其是有的诗词写得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我们则用简洁的语言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诗歌所创造的特定的境界中去,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当然,“诗无达诂”,对诗歌的评价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对同一首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对每一首诗或词所做的解题,尤其是其中对内容和艺术的评价,对作者主观情感的揭示或演绎,只能给读者以参考,或者说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解题的篇幅有大有小,有话则多言,无话则少说,力争做到要言不烦,但务求尽心中所蕴。
       笔者搜辑、注释和解读舒州天柱山诗词,断断续续用了十余年时间。其间曾经历过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感情经历。我在接触某些景观名称的瞬间,记忆的闸门突然被打开了。儿时的嬉游,亲人们的身影,故乡的陈年往事,像电影一般不断在眼前闪现,温情和伤感纷至沓来。我常常沉浸在对儿时美好时光的回忆中。
       搜辑注释和解读这些诗歌,也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了我的健康。因为我每天起得很早,一边写作一边抽烟。去年体检,发现肺部出了问题。当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这部书稿尚未完成,我深恐自己会带着遗憾离开。治疗后做进一步检查,发觉并无大碍,原来只是虚惊一场。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这部书稿终于完成了。
       值此书即将正式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老友、同事陈士强教授,他是国内外知名的佛学专家,诗歌中有关佛教问题的解读,得到了他的指点。我要感谢汤志波、石晓玲、江涛三位博士,他们在复旦大学古籍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先后协助我做了部分工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太太沈根妹女士,是她承担了所有家务,我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书的撰写上;没有她的支持,很难想象此书能顺利问世。此书由于部头较大,内容庞杂,肯定还存在不少错误,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韩结根
       2018年11月1日于上海兰花教师公寓凡例
      
      
       凡例
       一、 本书收录的诗词,主要是前人歌咏古舒州天柱山核心区域内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或其他情事的作品,地域范围包括今潜山市全境乃至潜皖二水之内;其他县市有关者亦偶尔及之。时间上自汉代,下迄民国。
       二、 本书著录作者姓名,以谨慎为原则。作者如有本集传世,尽量用本集而不用方志。若无本集,则参考较早的地理总志或其他权威性文史书籍。由此,本书更正了一些诗歌作者的署名。如各本《安庆府志》《潜山县志》收有署白居易所作《题天柱峰》诗一首。今白居易诗文集中无此诗,且其自编《白香山诗长庆集》末云:“若集内无,而假名流传者,皆谬为耳。”诗显非白居易作。此诗中有“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一联,曾被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李贤《明一统志》、清《御选唐诗》所征引,皆言此诗为唐代李明作。故我们不依方志署该诗作者为白居易,而署李明。又如,各本《安庆府志》、《潜山县志》均收有署黄庭坚所作《题潜山》五言长诗一首,此诗实乃宋舒州人张澂作,笔者有专文考证,发表于《复旦古籍所学报》第一期。故本书亦将其诗作者署名易为张澂。方志中著录作者姓名张冠李戴者还很多,在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均一一予以辨正,兹不能尽举。
       三、 笔者辑录作品,发现多有重出情况。如宋杨杰《无为集》中的《潜山行》,与方志载徐俯作《望潜峰》,题虽异而诗相同。郭祥正《青山集》中咏舒州景物之《寄舍弟》,与《清江三孔集》中孔平仲所作《寄舍弟》,题、诗皆相同,仅有一字之讹。又如,《(天顺)直隶安庆郡志》收明初曾文博《题潜山》诗三首,实即《(康熙)潜山县志》所收宋张昌作《和曾太傅游山》五言律二首、《和曾太傅游山》七言律一首,其题名虽不同而诗中字句无一字相异。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无法判定其真正的作者,只能两存,并于“解题”中略作说明,以俟后人考证。
       四、 本书所收诗词按朝代排列,基本上以作者生年为先后。至生年无考者,便据其卒年。生卒年皆无考,则参考科举进士先后或据其他情况,估计其大致年代,列入相应时期。对于生活于朝代之交的作者排序略作调整。习惯上被认为是后一朝代的作者,即使年龄稍长,排序也只能靠后。
       五、 本书于每一作者诗前作一小传,叙其生平,以助读者知人论世;不知姓名之作者,均标以“佚名”二字。事迹无考者则直书“不详”。
       六、 本书标点诗歌正文,不使用引号、书名号及破折号。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