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新新媒介
作者:
[美]莱文森 著 何道宽 译
定价:
34 元
页数:
247页
ISBN:
978-7-309-07922-7/G.952
字数:
28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媒介系统到了数字时代,似乎呈现出了高速进化的状态。新新媒介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传播规律?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商机?未来会怎样?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莱文森谨慎地揣测,下一代的媒介将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
       莱文森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也是一名技术高手,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三种气质浸染了资深翻译家何道宽提供的《新新媒介》中文版。阅读本书,你会充分领略到: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一一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社会批评家、音乐人,在科幻文艺和媒介理论两方面卓尔不凡,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以学海而论,他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以学术而论,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9部:《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莱文森精粹》、《学习赛博空间》、《捍卫第一修正案》和《新新媒介》。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以文艺成就而论,他创作了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松鼠炸弹》、《记忆的丧失》、《出入银河系》和《拯救柏拉图》;出版音乐专辑《双重押韵》。
       以学术地位而论,他曾任美国科幻协会会长、现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其科幻作品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或提名奖;莱文森继承和发扬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和波斯曼(Neil Postman)的社会批评,他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发表的访谈和文章数以百计。
       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新锐人物,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的学术地位还在上升。

书摘

目 录
      
       译者前言
       莱文森中文版序
       前言与谢辞
      
       1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
       1.1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
       1.2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而不是社交媒介、银屏艺术或Web 2.0、3.0?
       1.3新新媒介的分类
       1.4新新媒介在硬件和软件里的演化速度
       1.5首要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学习
       1.6各章顺序与内容
      
       2博客网
       2.1电子书写简史
       2.2永久的博客,无所不写
       2.3对评论的控制
       2.4评别人的博客
       2.5用博客作纠正的评语
       2.6《火线》明星斯特林格·贝尔在聚友网上给我来信
       2.7博客发表后的修改
       2.8远程博客与链接
       2.9小组博客
       2.10用博客挣钱
       2.11用博客挣钱与博客人的理想不能兼容吗?
       2.12用图像、视频和小配件装点你的博客
       2.13测算你博客的读者人数
       2.14不同的博客平台
       2.15博客人像旧媒介的新闻记者一样有权享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吗?
       2.16博客与说客
       2.17博客的匿名
       2.18为他人写博客
       2.19用你的博客改变世界
       2.20一位镇长及其博客
       2.21“穿睡衣的博客人”
       2.22博客世界既非铁板一块,亦非无所不能
       2.23新新媒介与旧形式媒介的紧张进一步加剧
       2.24在新新媒介的新闻业时代,旧媒介的报道仍然是需要的
       2.25旧媒介与新新媒介的共生: 电视剧《迷失》与《危机边缘》的复活节彩蛋
      
       3优视网
       3.1“奥巴马女孩”
       3.2优视网上的总统初选辩论
       3.3电视上好看+优视网=网络上好看
       3.4优视网上永不磨灭的印记和民主政治
       3.5优视网篡夺电视的功能,成为公共事件的信使
       3.6优视网不仅使观者能随时看,而且对制作者免费
       3.7奥巴马是新新媒介时代的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再现
       3.8优视网的业余明星和视频制作人
       3.9病毒视频
       3.10病毒视频的弊端
       3.11通俗文化里的优视网革命
       3.12洛伊·欧比森的吉他
       3.13“我的吉他轻轻地哭泣”穿越千秋万代
       3.14优视网再现音乐电视
       3.15优视网将使iTunes播放器关门大吉吗?
       3.16优视网批驳刘易斯·芒福德,并把视频转换为文本
       3.17提姆·拉瑟特,1950—2008
       3.18优视网的阿喀琉斯脚踵:版权
       3.19优视网上的评论起矫正的作用:以弗利特伍兹组合为例
       3.20教皇的频道
       3.21优视网是国际信息解放者
      
       4维基网
       4.1泡菜与伯里克利
       4.2包容主义者对阵排他主义者: 维基网上英雄的厮杀
       4.3编辑的中立与利益的冲突
       4.4身份问题
       4.5一切维基网用户都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享受平等
       4.6维基网页上的透明度
       4.7维基百科对阵不列颠百科全书
       4.8在报道提姆·拉瑟特死讯时的新旧媒介之争
       4.9维基网误报泰德·肯尼迪和罗伯特·伯德的死讯
       4.10是百科全书还是报纸?
       4.11维基百科会使图书馆不再是必需的吗?
       4.12联合王国对阵维基百科
      
       5掘客网
       5.1呼唤朋友,花钱买“挖掘”或“埋葬”
       5.2新新媒介里的“朋友”
       5.3罗恩·保罗与巴拉克·奥巴马在掘客网上对阵
       5.4罗恩·保罗与旧媒介
       5.5雷迪网、发客网、响闪网与掘客网的选择
      
       6聚友网
       6.1“朋友”难以抗拒的诱惑
       6.2聚友网上的“网络欺凌”
       6.3新新媒介为网络欺凌疗伤的功能
       6.4聚友网是一站式社交媒介的自助餐厅
       6.5聚友网音乐与新新媒介
       6.6聚友网诗歌
       6.7聚友网上的电视剧《识骨寻踪》:旧媒介故事与新新媒介的合作
      
       7脸谱网
       7.1聚友网对阵脸谱网:主观感觉的差异
       7.2聚友网对阵脸谱网:客观存在的差异
       7.3脸谱网朋友作为知识库资源
       7.4脸谱网朋友作为实时知识资源库
       7.5脸谱网小组作为社会政治力量
       7.6脸谱网宛若无数小型的政治酒吧
       7.7在真实世界中会见网友
       7.8在网上与老朋友恢复联系
       7.9保护“隐蔽的维度”:清理你的网页
       7.10脸谱网禁止母亲的哺乳照
      
       8推特网
       8.1典型的即时通讯
       8.2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推特网
       8.3微博就像表情达意的T恤或珠宝
       8.4庞斯网和其他类似推特网的网站
       8.5推特网的危险: 微博写得太多的国会议员
       8.6推特网对阵伊朗的毛拉们
       8.7作为微博人的麦克卢汉
      
       9“第二人生”
       9.1“第二人生”的历史和运行机制
       9.2“第二人生”与真实生活的界面
       9.3一次“第二人生”讨论会
       9.4肯尼·哈勃,“第二人生”里的天文学家
       9.5“第二人生”里的性爱
       9.6“第二人生”网上的电视剧《迷失》讨论组
      
       10 播客网
       10.1如何制作播客?
       10.2播客制作蓝图一例
       10.3播客的储存与流通:播客播放器、iTunes播放器和RSS实时同步订阅图标
       10.4播客成功案例:语法女王
       10.5电话上、汽车里听播客
       10.6播客书
       10.7播客与版权:播客音乐
       10.8播客广告
       10.9实时流动播送
       10.10在线讨论会与视频播客
      
       11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11.1前新新媒介的滥用: 欺凌、攻击与煽动
       11.2网络流言与网络欺凌
       11.3网络盯梢
       11.4推特网与恐怖主义
       11.5利用克雷格分类广告招募人打劫银行
       11.6网络垃圾
       11.7旧媒介对新媒介的弊端反应过度:图书馆对阵博客人
      
       12 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总统选举
       12.1奥巴马使互联网与社群组织联姻
       12.2用新新媒介公告副总统候选人失策
       12.3互联网上的总统就职典礼及政府工作
       12.4总统与黑莓手机
       12.5白宫从Web 2.0的“黑暗时代”走向新新媒介
      
       13 硬件
       13.1iPhone 手机和移动媒介出现的必然性
       13.2移动性能的代价
       13.3新新媒介使无用之地变得有用
       13.4汽车内、公园里和卧床上的智能手机
       13.5电池是新新媒介的软肋
       13.6iPhone 手机、黑莓手机、蓝牙和大脑
      
       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