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与实践创新
作者:
戴冰 主编
定价:
35 元
页数:
290页
ISBN:
978-7-309-10464-6/D.667
字数:
320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4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夏科家(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最主要的力量,而高校始终是共青团组织最为坚实的阵地。在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做好青年工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牢牢抓住用中国梦筑牢高校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高校青年的历史责任感、积极为高校青年实现梦想提供帮助这个重点,使之贯穿团工作的始终。这其中,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引领高校青年成长成才。团干部们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变革对思想引导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深入思考青年思想行为变化引发的新特点,要不断创新引导青年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把更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团的周围,凝聚在党的光辉旗帜下。
       欣闻上海师范大学的团干部们编写了《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与实践创新》一书,我不禁仔细翻阅。融入青年才能吸引青年,跟上青年才能引领青年。团干部们虽然也是青年人,但是仍然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青年的思想步伐,才能被青年接受,成为青年的同路人、引路人。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探索着共青团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载体。他们从青年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规划各项活动;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青年人才培养,展现了共青团的实力;落实实践育人、维护青年权益,体现了共青团的能力;丰富青年文化建设,显示了共青团的魅力;夯实信息化工作,展示了共青团的活力。这本书充分凝练了上海师范大学团干部们多年工作实践、研究思考的心得与体会。
       新青年的新特点、新变化,是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是开展工作最直接的逻辑起点。在青年群体特征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团组织要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就必须坚持青年为本的原则,体现青年特点,把握青年规律,符合青年需求。高校共青团要紧紧围绕青年学生最需要的现实需求,不断提高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帮助更多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祝愿上海师范大学的共青团工作能够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开创新的辉煌篇章。
      
       2014年2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论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希冀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高校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决定了高校共青团的价值理念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使命
       四、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实施路径的基本维度
      
       第一章 高校青年的现状与共青团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一节 高校青年现状综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青年的现状概述
       二、当代高校青年的多重特质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青年培养目标
       第二节 高校共青团工作概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共青团的主要成就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目前的困惑
       第三节 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概述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的目标导向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的功能实现
       第四节 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的建构
       一、组织动员青年投身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二、启迪引导青年思想,为青年指明发展方向
       三、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服务于青年发展
      
       第二章 强化基层团组织建设,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活力之源
       第一节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基本概念
       二、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目的及功能
       三、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拓展基层团组织建设内容,筑牢团引领的青年阵地
       一、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二、团组织意识淡化,团学活动亟需创新
       三、团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第三节 打造基层团建品牌,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基层团组织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二、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三、未来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第三章 完善高校青年文化建设,共青团工作的不懈追求
       第一节 高校青年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
       一、高校青年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高校青年文化建设中共青团工作的依据
       三、共青团是高校青年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第二节 高校青年文化发展促进高校共青团自身建设
       一、高校青年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二、共青团在高校青年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多维度
         分析
       第三节 以高校青年文化造就大学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引擎
       一、高校青年文化发展的趋势预测
       二、高校青年文化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高校青年文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第四章 打造枢纽价值,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归宿
       第一节 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考验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三、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第二节 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行
       一、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二、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与难点
       第三节 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愿景展望
       一、建立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共识
       二、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三、未来高校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构想
      
       第五章 强化社会责任,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目标
       第一节 发挥实践力量,拓宽育人环境
       一、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内涵
       二、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特征
       三、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开拓实践平台,创新育人模式
       一、实践育人工作的现有成绩
       二、实践育人工作的主要问题
       三、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思考
       第三节 梳理实践品牌,挖掘育人价值
       一、推进基地化建设,打造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二、推进课程化建设,提升实践育人科学内涵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实践育人虚实平台
      
      
       第六章 重视青年权益保障,促进高校共青团民主和谐的阶梯
       第一节 打造维权环境,护航青年成长
       一、高校青年维权工作的时代特征
       二、高校青年维权工作的政策解读
       三、高校青年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维权初现成效,成熟尚待时日
       一、高校共青团维权工作的现状
       二、高校青年维权中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青年维权的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节 树立服务理念,推进主动维权
       一、民主和法治是做好高校青年维权工作的重要方法
       二、我国高校青年维权工作的发展前瞻
      
       第七章 为党赢得人才,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的现在与未来
       第一节 青年人才培养对高校共青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党对共青团培养青年人才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干部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队伍组成
       三、高校共青团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方向
       一、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学生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的趋势探索
       二、改进高校共青团人才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培养模式
      
       第八章 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第一节 高校共青团面临的价值危机
       一、高校青年对团员身份先进性认同的淡化
       二、高校青年受价值多元影响功利化取向泛化
       三、高校青年受自媒体影响非理性表达增多
       第二节 高校共青团面临的职能拓展
       一、高校青年团校对青年目标教育和分类引导的完善
       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对高校共青团职能的新要求
       三、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对高校共青团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