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三本书主义
作者:
卢新华 著
定价:
28 元
页数:
221页
ISBN:
978-7-309-13360-8/I.1083
字数:
18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书本知识”“自然和社会”“自己的心灵”,这三本“大书”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事相的“一体三面”,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着的“三位一体”,必须给以整体的观照、融会贯通的理解,方能帮助我们对外在和内在的“大千世界”一并“了然于心”。
      

作者简介


       卢新华 江苏如皋人,一九八二年二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一年级时,曾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该作获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引领了新时期著名的“伤痕文学运动”,同时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等十几国文字。一九七九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文汇报》文艺部作记者,后于一九八六年自费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往返于中美两国,主要从事创作和讲学活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伤痕》《典型》《表叔》等,中篇小说《魔》,长篇小说《森林之梦》《细节》《紫禁女》《伤魂》,长篇思想、文化随笔《财富如水》等。
      

书摘


       自 序
      
       有关我论“三本书主义”的文章,最早见诸2010年1月的《人民日报》副刊。但作为我切身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并一直用心去践行,却是从大学时代便开始了。
       初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我心里主要装着的其实只有“有字之书”。因为“文革”荒废了十年的学业,我那时对于一切的“书本知识”都有着一种病态似的饥渴。除了广为搜罗诸如《复活》《悲惨世界》《艰难时世》《羊脂球》《彷徨》《呐喊》等中外文学名著悉心研读外,我还强迫自己啃读了《诗经》《左传》《昭明文选》等艰深的古籍,并一本本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然而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忽然讲起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讲到得意之处,还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于是,一如许寿裳先生评鲁迅《祝福》之语“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曾启发我写出了短篇小说《伤痕》一样,严羽的这段话也启发我认识到:人生无论“为文”还是“为人”,皆“取法要高”,而“取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法乎自然”。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也就自然而然地注入我的心田。我也开始将“行万里路”看作是读书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对于“有字”的“书本知识”,这是一本“无字”之书,除需要用心去细致地阅读外,还需要用脚去不断地丈量。
       就这样,我迎来了大学毕业后最重要的人生抉择:如果从政,一步便可身居高位。但让我忧虑的是,自己是一个喜形于色,爱憎分明,崇尚“自在而独立的人格、自由而严肃的思想”的人,只怕不仅官做不好,可能还会从此“不得开心颜”。如果为文,当是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所在。但文以载道,任重道远,若不放下已有的世俗的荣誉和光环,便无法攀得更高,走得更远……
       这样,在对自己心灵的不断的“拷问”下,我把寻找个人在宇宙间的坐标,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视为人生第一要务。“一个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最准确、最及时、最迅速地找到自己在自然和和社会中的位置的人。”我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并在人生的路途中,陆续做出了一些在亲友和同事们眼里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例如辞去报社记者职务“下海经商”,留学期间踩三轮车,后来又到赌场发牌……但也收获了“放手如来”“悟山有顶弃作杖”“财富如水”“合天道,衡人欲”等哲思。
       苏东坡曾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去国离乡、远渡重洋的三十年间,在对自己心灵的不间断的阅读和“拷问”中,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于自己祖国、自己民族心灵的阅读和审视。《细节》《紫禁女》《财富如水》《伤魂》等的出版,都是这种阅读的心得和收获。当然,现在收入此书的凡二十九篇文章,则更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对社会、时代和历史的思索,其中有些篇章甚至是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疼痛,并和着泪写下的。
       我有时也常想: 我们每个人,无论学者、官员还是贩夫、走卒;无论劳力者还是劳心者,即便没有写书,也不会写书,但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身体的脚、心灵的脚,在生命的不断轮回中,在如真似幻的时空的光影间,踏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生命体验的轨迹。这轨迹其实就是一本本的书。从微观上看,它们是极富个性化的个人的书写;从宏观上着眼,它们则是大自然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涂鸦。那么,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呢?
       不久前,我曾从手机微信圈里看到一段视频:在一个四层的围成长方形的教学楼的走廊上,身穿蓝色校服的中学生们,正你推我挤,争先恐后,极度兴奋地狂撕着一本本书,一时间,白花花的纸片鹅毛大雪般飘向楼下的庭院和天井,很快在地上积起厚厚的一层。很像是“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时在街头撕书、焚书的场景。
       他们为什么要撕书?是对书本的厌倦,是对“填鸭式”教育的恨恶,是青春期力比多过剩需要发泄,还是在追求心灵和个人意志的释放?
       就在那时,我忽然有一种错觉,以为那些撕书的学子们其实更像是一本本的书。我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们的人生之书究竟完成了哪些篇章,有无虎头蛇尾之嫌,但我知道,当下正是他们生命进程中的谋篇开章之际。
       不光这些初踏人生之路的学子们是一本本的书,这世间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其实也都是一本本的书。有的精彩纷呈,起伏跌宕,含蓄隽永,让人读来不忍释卷;有的则心绪浮躁,思维混乱,假话、大话、空话连篇,让人望而生厌。
       但丁《神曲》中曾说过:“我又看见一条船,航行海上又快又稳,可是在到码头的时候翻了身。”
       因此不由想,为了保证我们每个人至少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幸福和快乐,同时人生之舟也能顺利抵达彼岸,为了保证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巨轮能够一直顺风顺水,而不至于在临近码头的时候倾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融会贯通地去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的。
       这三本书细究起来其实也只有一本,那便是“心灵之书”。人的心灵的观照、心灵的反省、心灵的体悟,才让世间一切有字和无字之书具备了人的灵性和灵魂,并与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鲁迅则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是故,印度哲人释迦牟尼也一直劝导人们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心灵般若”。
       是故,我也会穷毕生之努力,与我的同道、同学、同事,以及我的祖国和民族一起去努力学习和践行“三本书主义”!
      
       卢新华
       2017年6月22日记于洛杉矶
      
      
       目 录
      
       沉沦
       赌桌上的反思
       序《咪咪的心事》
       财富如水
       道失而求诸夷
       恐龙谷断想
       放手如来
       酷、扮酷及其他
       众缘成就的《伤痕》
       钓者
       论“三本书主义”
       爆竹声中思宁静
       杂议反省
       论“回头”
       浅议“大师”与文化
       ——从史中兴的新著《才子》说开去
       孤儿缘
       “东方明珠”随想
       财富是一面镜子
       ——《财富如水》(韩文版)序言
       香山忆德华
       德华墓前的追忆
       猪的品格与智慧
       ——读邱挺先生画作“猪系列”有感
       我心目中的鬼谷子
       合天道,衡人欲
       插队、读书、写书
       放下与成长
       ——序张智澜《心会痛,才算长大》
       故乡,你在哪里
       读三本书,走归零路
       ——我的文学三昧与人生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