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1)学生用书(第二版)
作者:
沈骑 主编
定价:
69 元
页数:
164页
ISBN:
978-7-309-17255-3/H.3321
字数:
28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一、编写指导思想
       《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1—3册)是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精神编写而成,本教材围绕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旨在全面贯彻、落实《指南》(2020版)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提高目标”与“发展目标”)而服务,以有效满足国内本科院校理工大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为宗旨。
       本套教材为普通高校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设计,共分3册。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融合《教学指南》《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于一体,全面回应并满足如下四大需求:
       第一、满足外语课程思政凸显国家意识的战略需求;
       第二、满足新时代转型期外语能力建设的社会需求;
       第三、满足新工科建设对英语能力水平的现实需求;
       第四、满足外语教育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的文化需求。
       教材编写根据中国普通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与专业特色,以语言资源观为指导范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首次融入STEAM教育新理念(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 and Mathematics),即以语言教学贯通数理逻辑、理工与人文三者知识体系,在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索能力与人文思辨能力。本教材选择恰当、地道的科普型语言素材,采用以任务为主的分阶式活动设计,以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凸显新工科建设专业领域中的争议性或是对话性话题和题材,引导学习者以学科整合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伴合作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以期通过外语学习,助力培养具备科学人文素养、批判思维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教材定位与选材原则
       教材定位事关课程建设成败,新时代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建设应从工具性价值向资源性价值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一直不甚明确,这也给外语教材建设带来不少困扰。传统的普通英语(EGP)教材一直“备受诟病”,却迟迟无法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大学英语主要有两大走向:一是人文派,主张课程与教材加大跨文化教学力度,在传统语言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学;二是工具派,主张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SP)与学术英语(EAP)转型。由于大学英语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两种教材观支配下,大学英语教材开发风起云涌,一时间市场上各类教材琳琅满目,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认为语言工具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底色,语言与文化从来密不可分,工具与人文本身并不对立。我们认为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误区,打造资源型教材,即以外语学习为目标,不断开发与拓展英语的多种价值,打造融合工具、人文、科技、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英语教材体系。
       有鉴于此,本系列教材将打通现有英语教材编写的固有定式,基于语言资源观,力图定位在通用英语与学术英语之间,向专门用途英语过渡,兼顾职业英语的现实需要。教材将满足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业、专业和职业需求,对接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和资源性价值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突出读写训练、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有效的外语学习需遵循语言习得规律。为此,编写组综合考虑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总表》和《书面表达能力总表》所描述的5至7级的能力要求,对材料、练习和任务设计难度进行精准把控,力求循序渐进。此外,编写团队也充分考虑学习者语言水平测试的客观需求,一方面,教材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训练要求,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也考虑国际语言水平考试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雅思、托福、托业考试题型,全面更新了教材练习设计安排与布局。总之,如何在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要求的同时关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是《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的一个关注点。
       外语教材不仅是语言知识的载体,也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教材坚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高尚情操。首先,《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第二版)不仅关注英美等内圈国家的文化科技成果,也呈现中国、欧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成就。教材文化的地域多样性,有助于学习者拓展全球视野,提升文明互鉴的能力,为其今后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奠定基础。其次,教材每个单元的两篇文章观点针锋相对,后续任务设计亦鼓励独立思考,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培育学生养成不盲从、不妄断、兼听则明的人生态度。再次,教材的听力选择和语音教学融入世界英语变体(如中国英语),不以英语本族语(nativespeakerism)为标准,增强英语交际自信和文化自信。最后,教材文章和任务设置经过编写团队打磨,在呈现语言知识、培养关键技能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塑造,达到有机融合,润物无声。以第一册内容为例,通过阅读文章“Diversity Has Made Me a Better Scientist”,学习者感悟多元和包容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设计Hedging相关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在写作中避免绝对化表达,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设计Paraphrase的相关练习,强调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学生诚信的品格。
       三、教材架构介绍和编写特点
       《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多元大纲(multisyllabus)模式,即吸收不同大纲模式的优点,博采众长,进行单元练习、任务和活动编排。编写团队在单元主题与输入性材料的选择上花费了很多精力,旨在语言输入材料的选择上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单元主题需考虑到理工专业和英语学习的对接,在主题选择时不宜过分突出理工学科的专业性,材料选择方面也应以理工科普类内容为主,避免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其次,每个单元入选的两篇阅读材料需要观点相左,以激发学习者兴趣和思辨能力。再者,输入性语言材料需要考虑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如:不仅选取英美口音的听力材料,还融入了带有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口音的英语听力材料;不仅关注英美内圈国家的科技成果,也呈现欧洲其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成就。最后,需要在材料长度和难度方面把关,确保教材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锻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尊重语言学习规律。
       教材单元架构介绍:教材中每单元由3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情景化听力任务为驱动的词汇扩展练习(vocabulary elicitation driven by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第二部分以知识小测验为导入方式的阅读理解任务(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文章相关段落的语言特点为范本,进行相应语法知识的输入,并服务于后续的写作练习(grammatical knowledgebased writing task)。
       单元每部分内容排序合理(wellsequenced),依照交际教学法四步骤(P.A.C.E.)和传统结构法三步骤(P.P.P.)方式实现自给自足(selfcontained),即:每个部分中新出现的学习内容(包括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等)可以通过对应部分中的相关练习、任务和活动进行回收循环(recycle)。有些重点词汇和句式亦会在整个单元中重复出现,以期达到强化和加深印象的效果。
       《21世纪大学理工英语》系列教材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1.对标“新工科”,注重量体裁衣
       教材充分考虑到“通专融合”“大类培养”的新工科背景,定位EGP(通用英语)与ESAP(专业学术英语)之间,对接英语能力与理工科专业的适应性需要。另一方面,精心选材,有机结合自然语言素材与人为加工的语言材料(包括阅读材料与听力材料),满足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需求。
       2.培养科学素养,推进课程思政
       教材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强化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在兼顾外语教材人文素养基础上,结合理工科专业特色,突出提升外语教学中的科学素养能力,从科学与人文角度全面贯彻外语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要求,实现外语能力与文化素养全面发展。
       3.创新教材设计,强化语言习得
       教材有机结合多种教学大纲,创新教材编写理念,全面考虑话题、语法、功能和技能等方面。以话题为主线,其他方面为暗线。在锻炼学习者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中寻找平衡。遵循二语习得词汇重现理论,教材单元会将与主题有关的词汇重复呈现在教材的3个部分,并要求学习者以输入和产出交互式“遭遇”词汇、使用词汇,提高习得效果。
       4.健全教材体系,打造智慧系统
       该系列教材体系配套齐全,在为主教材提供配套教学资源基础上,教材还通过移动学习客户端和慕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用书配有额外的知识与文化内容的讲解,并配有教案供教师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与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4年1月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