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与书摘 -书评中心 
             

书评详情                

陈望道先生学术名著《修辞学发凡》回归复旦
邵丹

       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著名学者、教育家。191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本,1921年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至1977年任复旦大学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达六十年,涉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在哲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因明学、美学、文艺学、新闻学等方面多有所成就;他学术事业的基点和重心在中国语文的研究方面,为语文改革、语法学和修辞学等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主要著译成果辑录于《陈望道文集》(四卷,1979—1990)、《陈望道语文论集》(1980)和《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
       陈望道先生任复旦校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是复旦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对复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修辞学发凡》一书是陈望道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在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007年,在《修辞学发凡》出版七十五周年之际,本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可以说是对陈望道先生的最好的纪念,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修辞学发凡》一书是把汉语语文中的种种修辞方法、方式,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则,加以系统的阐释,并且指明它的发展趋向。在阐释和说明中,引用了丰富、适切的白话和文言的例证。对于系统地研究修辞学,对于阅读理解和练习写作,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全书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说修—辞现象和修辞学的全貌。指出修辞现象有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又指出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辞所须适合的题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说修辞所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说消极和积极两大修辞分野的互相区别和互相联系。第四篇述说消极修辞的一般情况。第五篇至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其中第五至第八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格,第九篇述说积极修辞中的辞趣。第十篇述说修辞现象随种种不同情况而变化,以及它的统一的线索。第十一篇述说语文的种种体式,特别详述了体性方面的体式。第十二篇结语,述说修辞学的变迁、发展,并指出研究修辞学应有的努力。
       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对《修辞学发凡》一书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说:“这是近年来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
       新加坡的郑子瑜先生说:“真正不顾复古派和礼拜文言者的对抗,采用由西方东方传入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将中国的修辞学加以革新,写成了一部网罗万有、条例分明、有系统而又能兼顾古话文和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是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氏。”
       张志公先生说:“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使我认识到:修辞学是一个宽广的、很值得探索的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陈望道先生之子陈振新教授曾充满感情地说,这部《修辞学发凡》今后就留在复旦了。这体现了陈望道先生的家属们对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信任与支持。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