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与书摘 -书评中心 
             

书评详情                

我为何要写《谁说老年不精彩》
王伯军

      
       “谁说老年不精彩”,并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命实践的问题,一个生命体验的问题,一个生命态度的问题。现在有一个概念,叫“退休适用性培训”,是日本为解决员工退休后能够较好地生活所创造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退休适应性培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促使退休人员中的大部分摆脱消极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为迅速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的做法是通过编写这本书进行自我培训,提前埋下“种子”,等我退休的时候开花结果;用佛学的话语来表达,叫做“自度”。本书资料均来源于一些智者的论述,特别是一部分智慧老人的生命体悟;我的任务是将这些资料编辑成一本书,根据我的体验和理解,按照退休后起点、中间过程、终点这根红线,将这些资料“串”起来,所以叫“编著”。打个比方,我是在煲一锅“营养汤”,食材都是健康且优质的;至于我将它煲成了一锅“佛跳墙”还是“大杂烩”,那得由读者来评价。
       退休后“起点”、“中间过程”、“终点”这样三个阶段,“终点”的问题最大,用佛学的话语来表达,叫做“生死难了”。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中西智者都有独到的论述。苏格拉底说:“死可能比生更好。”柏拉图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亚里士多德说:“神圣理性不死。”奥勒留说:“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阿奎那说:“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有命运。”笛卡儿说:“我们的灵魂比身体更经久。”康德说:“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黑格尔说:“死亡是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斯宾诺莎说:“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卢梭说:“憎恶死亡是人的天性。”费尔巴哈说:“死亡是生命的最后表露。”叔本华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尼采说:“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在逆境中诞生。”荣格说:“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转换。”罗素说:“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狄德罗说:“活要充实,死要愉快。”李叔同(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梁漱溟说:“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季羡林说:“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我的看法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能否豁达地直面死亡,与知识无关,与级别无关,与财富无关,与名气无关,与职业无关,与性别无关,与外貌无关,也与年龄无关,唯与心理准备(心灵养护)有关。所以,人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人走了,便要洒脱地走。只有坦然面对老病,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以科学武装头脑,以人文养护心灵。”能做到这两句话,大体上能够全面发展。当然,在不同的年龄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年轻人“以科学武装头脑”为主,因为要生存和发展;老年人则是“以人文养护心灵”为主,那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让老年生活更加精彩。现在提倡“积极老龄化”,与倡导老年人“以人文养护心灵”并不矛盾。其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是六位一体。我们既不应成为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散步教授”,无所事事;也不应像魏艾民少将所批评的那样,“把‘老有所为’的范围定得很窄,甚至认为只有在原来职务的范围内继续发挥作用,才算‘老有所为’”。魏艾民少将说得好:“老年人一切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言行,都是‘老有所为’的可贵表现。像带头遵纪守法,为后代讲民族美德和光荣传统,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也应看作是‘老有所为’。”同时,对应“积极老龄化”,在老年人中间普及“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的一种新思潮,主张研究人类的优良品质和美德,充分挖掘人们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正能量,以促进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
       最后,我想对老年朋友们,尤其是离退休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讲三句话。一是感恩组织,接纳现实;二是放下自我,直面老病;三是超越生死,夕阳更红。这三句话也是今后我退休后的自我要求。
       (本文发表于2015年11月6日《苏州日报》B03悦读版)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