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甘草属(Glycyrrhiza L.)分类系统与实验生物学研究
作者:
李学禹 陆嘉惠 主编
定价:
78 元
页数:
404页
ISBN:
978-7-309-10982-5/Q.89
字数:
48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 言
      
       现将甘草属植物研究的论文收集成册,目的有二: 一、 将数十年的甘草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汇报;二、 期望达到相互交流,使之逐渐完善。自1973年开始进行甘草人工栽培的尝试,因为学校撤销后在塔里木河岸,亲眼目睹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野生甘草资源遭受的严重破坏,唯恐有朝一日该资源将有灭绝之灾。1978年返校之后,在石河子农学院农业实验站开始规范化人工栽培试验。1987年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获得4项资助:“甘草属植物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1988.01—1990.12,批准号: 3870031);“甘草属植物系统与演化的研究”(1992.01—1994.12,批准号: 39270050);“中国甘草属植物物种形成机制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996.01—1998.12,批准号: 39500012);以及陆嘉惠主持的“盐碱环境下药用甘草原植物生长发育与甘草酸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2008.01—2010.12,批准号: 30760028)。西部大开发之后,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我们申请了以应用为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恢复植被与持续经济利用相结合的项目,1999年申请到“野生优质甘草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示范”国家科技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攻关专项课题(2001ЕР050012)。
       本专著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的大力支持。项目组团队成员勤恳敬业,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共同努力,从传统分类学研究到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从等位酶(allozyme)蛋白质层面的研究到分子生物学层次的RAPD分析,从种群(population)的生态学研究到化学成分分析,从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到人工栽培技术模式的建立和优良品种选育等多方面,对甘草属植物开展了系统、综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较长,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信息的频繁交流,研究方法也不断完善。二十多年前我们在植物分类鉴定过程中,对植物形态学种(mophospecies)及模式(typns)概念较强,更多地考虑标本的形态性状差异。随着对居群(population)、多型性(polytypism)、多样性(diversity)和植物生物学种(plant biological species)认识的深化,同时采用了等位基因酶(allelozyme)与RAPD分子生物学分析,揭示生态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的环境饰变(enviromental modification)与种间种质渗入(introgression)而出现复杂的变异式样(pattern variation)。通过甘草属植物种质资源圃近三十年栽培分类学实验、观测与研究,对原命名的新分类群的种(species),在“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订正”一文中进行了调整。
       在项目的立项与执行,以及石河子大学甘草研究所的筹备与成立过程中,都得到了恩师徐炳声教授、洪德元院士和周荣汉教授的关怀,特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对吴征镒院士、 朱大保研究员、路安民教授、张芝玉教授,以及合作伙伴崔乃然、陆德如教授和沈观冕、张明理和潘伯荣研究员表示感谢!对一贯关心我们研究工作的阎章才、温明章先生,高彤山研究员,杨磊教授深表感谢!在此,对我们选育优良品种(XG3#)的产业化给予大力支持的上海奥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志洁研究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对数十年如一日支持我工作、照顾我生活的爱妻钱明格女士致以深切的感谢!
      
       李学禹
       2011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
      

作者简介

书摘


       目 录
      
       第一章 分类学研究
       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订正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形态学研究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粗毛甘草及其近缘种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新疆甘草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细胞学研究
       中国甘草属植物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新疆乌拉尔甘草居群染色体核型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子标记分析
       甘草属(Glycyrrhiza L.)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应用酯酶同工酶对甘草属长荚果系不同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甘草属与其近缘属植物的同工酶研究
       胀果甘草复合体的等位酶分析
       新疆乌拉尔甘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甘草属植物幼苗发育与等位酶研究
       国产甘草属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传粉生物学研究
       两种药用甘草开花、传粉特性及繁育系统的研究
       新疆甘草属的种间杂交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态环境与群落结构
       中国甘草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中国北部地区药用甘草的生态学特性及群落分类
       新疆甘草属植物的生态分布及其经济利用
       胀果甘草原生境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甘草属植物分布区中心及其起源问题的探讨
       甘草属植物地理分布、分布区中心及其起源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
       甘草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成分
       不同龄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和甘草酸的组织化学定位及消长规律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提取溶剂与测定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甘草资源分析
       我国药用甘草产地及原植物的研究
       甘草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甘草种植业与科学利用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甘草栽培技术、组织培养及优良品种选育
       甘草人工栽培技术
       光果甘草新品种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
       光果甘草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多倍体诱导
       野生优质甘草的选育
       参考文献
      
       编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