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语言自迩集》的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
宋桔 著
定价:
36 元
页数:
385页
ISBN:
978-7-309-11136-1/H.2418
字数:
34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文
      
       内田庆市(日本关西大学)
      
       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所著《语言自迩集》(Yü yen tzu ê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是“北京话”在“官话之争”中获得“胜利”(高田時雄2001)的首部中文教材。该书是汉语史研究,尤其是“19世纪的近代汉语”至20世纪“普通话”形成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书中还指出了如“量词”的基本功能是“个体化”,指示代词的作用与英语的“定冠词”相似等等,从语法研究角度来看,也极具开创性。另外其对近代日本的汉语教育亦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自迩集》相关研究参与者众多(笔者亦是其中一人),然而其中多数都是片段式而非系统性研究,且中国研究多以第二版为研究对象,而非初版或完整三版。
         与此相对,本书作者宋桔在仔细解读《自迩集》初版至第三版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文献版本情况详尽分析了其中的汉语语法阐释内容,论述了《自迩集》在此前欧美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还考察了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自迩集》文本,全面地考察和探讨其语言解释机制之生成,融通西方汉学史研究和语言学史研究领域,对于《自迩集》的个案研究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其探索的“系联性、整体性、辩证性”的个案研究方法对于作为“《马氏文通》前史”的西人汉语语法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要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研究对象的完整性。我们上边已经说过此前相关研究大都是基于2002年中译本写成的,对原著的研读和系统探索显得不够充分。本书以《自迩集》完整的三版中英文双语资料为对象,强调了《自迩集》的三版流变(尤其是第二版对第一版的修订),细致梳理该书所存珍贵资料。同时,横向兼及威氏撰写的《寻津录》、《问答篇》、《登瀛篇》等周边教材,纵向系联《华语官话口语语法》、《通用汉言之法》、《汉语札记》、《汉语官话口语语法》、《文学书官话》等早期西人语法著述,以构建威氏语法观点分析、评价的立体架构。
       其次是语法内容分析的系统性。本书的研究聚焦《自迩集》的汉语语法研究,首次完整地充分整理、分析了书中举例、注释等隐性的语法研究信息,挖掘出《自迩集》中浸透着的编写者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对汉语句法的解读,可称为迄今最为翔实的工作。构建起的潜藏在《自迩集》汉语教材载体之下的一个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汉语语法分析体系,发掘整理了《自迩集》中众多有价值的汉语语法阐释观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论证。例如包括式的“我们”与排除式的“咱们”、表转折的“却”与英语“but”的句法位置、何时指示代词“那”可理解为定冠词、句中“了”与句末“了”的读音与语义差异等等。有力纠正了学界(尤其是中国国内汉语研究学界)对《自迩集》语法内容的一些不当评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不仅“汇集了汉语语法、汉语史、中西语言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史和清代史学等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方法”,综合运用各种中外文资料文献,融合传统考据和理论探讨、语言本体分析。而且引入“元语言”为分析工具,厘清了威氏心目中汉语特有的语法分析体系与其自身的理论话语模式(即西方传统语法体系)间的矛盾与统一,进而揭示《自迩集》中内部英文与中文两组元语言间的冲突,区分出显性语法阐释(“序言”、“词类章 ”与“散语章 ”等)与隐性语法阐释(翻译、注释、形式、版本修订等)两类内容,成功地架构起了解释模型,使论文之研究得以在合理而有旨趣的框架内渐次展开。并在此理论分析下首次推论出编写“词类章 ”所参考可能就是19世纪默里(Lindley Murray,17451826)的《英语语法》。
       作者在前人基础上,重新梳理了《自迩集》前西人接受“虚实死活”概念的历程,并首次以图示的方式解读了《自迩集》编写者与清代小学家和早期西人对“虚实死活”一系列术语的具体界定,这也是应该值得指出的。
         中西古今比较评价方面,本书明确反对直接用现代的汉语研究成果来衡量早期西人汉语研究的优劣,通过比较《自迩集》编写者与中外汉语研究者的语言研究思路,来探析其面对语言现象的异同与解释模式的差异,所揭示的《自迩集》中凸显“叫”被动义演化路径的特殊性、根据“相对位置论”分析“来”和“去”的助词方向性差异、引入“隐含施事”分析无标记被动句等思路,有力地证实了《自迩集》在汉语分析阐释理念上的先锋性与前瞻性。
         在《自迩集》的成书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国人叫“应龙田”,但他的生平却一无所知。作者宋桔曾撰文《〈语言自迩集〉之协作者 〈瀛寰笔记〉之主角》指出“应龙田”其实与《循环日报》创刊人王韬(1828—1897)以及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交往密切。此外,宋桔还详细考察了《语言自迩集》相关文本——《言语问答》以及《自迩集》相关文献版本资料。很遗憾以上这些内容此次未能收入本书。期待宋桔再接再厉,就目前尚未明了的《自迩集》与《清文指要》系列的具体关系等诸多问题作出新的发现。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说本书是《语言自迩集》综合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相信该书的问世将为《语言自迩集》研究打开新的局面和视野。
         
       2014年8月吉日(从新加坡归国途中)
         
       内田庆市(1951—),博士,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兼任关西大学附属图书馆馆长。专攻中国语言学、文化交涉学。编著有《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的研究》、《〈遐迩贯珍〉研究》(合著)、《文化交涉学和语言接触——中国语言学的周边的方法》、《汉译伊索寓言集》、《近代中国人编的英汉字典的谱系》、《卫三畏在汉语语言学上的贡献》等。
      

作者简介


       宋桔,女,1983年3月生,浙江桐庐人。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基地班,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语言学史、近代汉语、汉语语法、世界汉语教育史等。已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定位与反思:西人语境中的“语法”与《自迩集》研究
       第一节 整体与个案:早期西人语法研究与《自迩集》定位
       一、早期西人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背景
       二、三维分类与《自迩集》的坐标定位
       第二节 洞见与未见:《自迩集》中外研究的综述与比较
       一、洞见:《自迩集》百年的价值发掘与应用研究
       二、未见:现有研究的倾向与价值评价的失衡
       第三节 创见与结构:本书的观察视野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载体与观点:汉语教材《自迩集》及其语法观念
       第一节 文献概述:三版、双语、多底本
       一、近四十年三版修订
       二、中西合璧的编写团队与多元编写模式
       第二节 观念方式:汉语语法观与语法教学法
       一、威氏的汉语语法观与西方话语体系
       二、语法教学理念与教材实用导向
      
       第三章 矛盾与化解:论述元语言与多元论注体系
       第一节 “元语言”理论与本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 内在元语言冲突与西方语法教材底本
       一、《自迩集》内在的元语言冲突
       二、元元语言与作为底本的西方语法教材
       第三节 论述元语言:中英的不完全对译
       一、翻译中对象元语言信息的处理
       二、注释中解释元语言的灵活运用
       第四节 形式元语言:显性与隐性论述并举
       一、显性与隐性语法论述的分布
       二、隐性论述:本义核心解释法与多元视角
      
       第四章 术语与框架:术语的窘境与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术语:选择的窘境与沿袭、创制
       一、问题:《自迩集》语法术语的困窘
       二、解决:三类术语分类应对
       第二节 框架概念:Grammar 与“神气”、“层次”、“句法”
       一、“神气”与普遍性的语言表达需要
       二、“句法”、“文法”与作文的方法
       第三节 词类系统:“虚实死活”的继承与革新
       一、源起与发展:传统词源与清代的“虚实死活”
       二、沿革与传承:西人的接受与《自迩集》的词类系统
      
       第五章 共性与异性:《自迩集》汉语语法阐释与分析体系
       第一节 汉语如何指称人和物:名词与对其的区分
       一、名词:指称、结构分析与词缀
       二、冠词:“已准未准”的功能与鉴别方式
       三、如何区分名词的“性”与单复数
       四、如何体现“格”差别
       第二节 汉语如何指代事物:代词
       一、指代人:人称代词
       二、称代不确知:疑问代词与不定代词
       三、表现小句与词汇关系:关系代词
       四、指别:指示代词及其组合形式
       第三节 汉语如何列举数目:数词
       一、基数词的表示方法
       二、序数与约数的表示方法
       第四节 汉语如何描述动作:动词及其时体态
       一、动词的构成及结构分析
       二、表达五种语气与分词
       三、三时观与时态标记的非必然性
       四、时态标记词“着、来着、了”分析
       第五节 汉语如何协助动词表意:助词
       一、英文卷的“auxiliary”与助词词类自觉
       二、结构助词“的”与“得”的关系
       三、后助助词“来”、“去”、“上”及其复合式
       第六节 汉语如何描述性质和程度:形容词及其比较级
       一、形容词的功能与构成
       二、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
       第七节 汉语如何表达动作的时间、否定:副词
       一、副词性的词尾与前缀
       二、表示时间:“X天”系列与“就”的顺接义
       三、表示否定:“不”、“没有”和“别”
       第八节 汉语如何连接单位成分:连词与介词
       一、连词结构的翻译与“却”
       二、零形式与动词用作介词
       三、“给”的给予义和受害义
       第九节 汉语表达情绪的方式:语气副词与感叹词
       一、界定语气:语气副词及其表达的强调与转折
       二、描述语气:感叹词及其它标记词
       第十节 《自迩集》的汉语量词研究
       一、量词的实质、分类与功能
       二、前人基础上的量词词表与论述特色
       第十一节 汉语如何表示被动含义
       一、被动的实质与两类实现方式
       二、有标记被动式:动词与助动词
       三、表被动的无标记结构
       第十二节 特殊疑问句:反问句与正反问句
       一、实现无疑而问:反问句
       二、并列肯定与否定:正反问句
      
       第六章 结语与拓展:《自迩集》的“致远由迩”
       第一节 《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探索早期西人汉语研究文献之应用
      
       附录:《自迩集》三版书影
      
       基本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