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美学对比翻译赏析——美文赏析与翻译审美
作者:
杨永刚 苏秀琪 赵歆颖 编著
定价:
29 元
页数:
167页
ISBN:
978-7-309-11232-0/H.2433
字数:
14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由来已久,但最初我深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尚浅,修养没有达到一定境界,因此在没把握之前,便贸然动手写出一本连自己都可能不满意的作品,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渴求知识的读者的亵渎。现在,在经历了十几年教学,尤其是多年英语翻译教学,并总结了课堂翻译教学规律及累积了些许著作翻译的经验之后,我终于决定试着写点东西了。
       当我提笔撰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意欲把它加工成一部艺术作品,甚至是一部著作云云。首先因为我阅历尚浅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其次,这只是我个人对文学翻译的一点感悟,毕竟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对翻译美学以及翻译审美有大致的了解,并由此提高翻译欣赏水平。同时我在想,哪怕我的文章中有一点点能触动读者的言语或观点,我都会觉得不枉电脑前所花费的两年宝贵时光。当然,虽然我在写作之初没有把它当成是一次审美活动来进行,也没有把它当成是一种追逐美的历程,因为写作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事实上,我乐此不疲,徜徉在翻译美学的海洋之中。在写作时,我有时对自己几近苛刻,甚至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表述上经常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这一方面是对自己文学素养的苛求,同时也是自己追求精神完美的一点体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其原因在于美较之真更具有创造性,更具探索价值,更能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花鸟鱼虫之美,山水海天之瑰,人文风情之魅,乃至远古诗文之髓,无不使得身临其境的人陶醉其中。语言亦如此!语言求美,表达求美,欣赏亦求美,此乃语言之共性。创作者写作时,对每个词、每句话都细细揣摩,三思而后着墨;在修辞上尽力贴近生活,甚至苛求每段文字都如重锤直击人心,或如绵绵细雨滋润人心。而译者在品味源语作者的写作动机及写作手法之后,靠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挖掘源语的精髓,从形式到内容去感受源语带给读者美的感受,这绝非易事,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本书先简要介绍了翻译美学一路走来的坎坷及翻译与美学的紧密联系。然后着重通过文章本身,通过从源语分析到译文的理解,从美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希望展现给读者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图,打破读者心中曾经冻结的对语言美欣赏的冰层,用美来滋润翻译美学的种子,让更多的人通过翻译美学来欣赏英语文学的真正魅力。在体例上,本书中每篇美文赏析前都提供一些关于文章作者的背景介绍,理由是不了解一个作家的个人经历、个性以及创作心态,就无法揣摩其创作动机。这是因为,一个作者的创作题材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生活时代所决定的,其写作之前的文章立意,是由他业已形成的一种感情态度所支配的,是任何人当时乃至此后都永远也无法超越和摆脱的。另外,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每每完成一篇美文的赏析,便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在欣赏、讨论和批判中查找缺失,然后回去细细雕琢,以便提高本书的可读性。
       至于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内容的选择,其实很费脑筋。因为“关于美学的范畴和主要概念,从来就是相当混乱的;相关的哲学用语,也往往由于所处的语境不同而各有各的用法、各持各的意义,这显然表明美还是没有成为科学的标志”[蔡仪:《新美学》(改写本)第二卷序]。既然翻译美学仍非主流且存在诸多麻烦,作为本书的指导理论,我遵循的是既有定论且已成熟的东西;我所选择的英语美文,多为人们所熟知的经典名作。
       关于选文的审美问题,我想说的是,在欣赏一篇英语美文甚至汉语译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的人写作是为了展示他驾驭语言的手笔及对语言的精妙运用,让自己及读者欣赏文中言语的生花之妙;而有的人写作追求的则是让读者感受和欣赏外部世界的美;也有那种注重文章韵味及技巧运用的作者,他们的写作是为了让读者享受一篇好文章的抑扬顿挫或者一个好故事的起承转合,希望分享一种他自己认为是对读者有帮助的、值得与读者分享的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当然,也有不少作家写作的目的很单纯,也许只是为了叙述一个故事或者说明一段经历的始末,审美动机很微弱,甚至没有审美动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每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些自己偏爱的词句和表述。而这些之所以常用,是因为其中的美。因此,只要有语言的地方,就有审美问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段文字或者是一本书,哪怕是一篇寻物启事,都不能完全摆脱审美热情的渲染。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美,定会通过我们的指尖流淌于字里行间。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式列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但迄今为止,美育只是一个口号,仍未被教育界所重视,这必将极大影响学生审美情趣及素质的培养及提高。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翻译有名无实。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均未从翻译中发现乐趣,未找寻到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未能理解源语作者的独具匠心及非凡的写作艺术,感受不到美学与翻译碰撞时的热度,这实为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亟待改进的地方。
       作为翻译与美学联姻的一本著作,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说理,而是要通过10篇美文,通过分析说明,让读者在重复的阅读中感知美、探知美、欣赏美。因此,本书期望在例证演绎方面能有所创新,能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向读者展示英语语言之美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传递的美。因此,笔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细读原本,探微索幽,也希望读者能在读本书的过程中细细品味。
       本书是我和我的同事苏秀琪女士和赵歆颖女士通力合作的结果。她们为本书的编写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并对一些篇章的内容给予补充和润色,认真修改、几番校稿,使得本书更加趋于完善。没有她们的辛勤劳作,本书便无法顺利完成。最后感谢我的同事姬玉珊先生为本书的成稿所提供的友情赞助。在此,笔者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杨永刚
       2014年10月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翻译美学思想发展概述1
      
       第二章 翻译美学与审美8
       一、翻译美学的概念及发展8
       二、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9
       三、翻译美学的基本主张
      
       第三章 翻译审美与美文赏析
       一、翻译审美初探
       1. 审美阅读
       2. 文本审美解构
       二、文学审美
       三、文化审美
       四、翻译风格审美
       五、翻译比较美学
       1. 汉语言的结构美
       2. 汉语言的意象美
       3. 汉语言的模糊美
       4. 英语言的阳刚美
       5. 英语言的自然美
       6. 英语言的丰富美
       7. 英汉审美之别
      
       第四章 翻译美学赏析实例
       一、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1. 历史文化背景
       2. 审美信息扫描
       二、培根《论读书》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三、罗素《我为什么而活》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四、塞缪尔·厄尔曼《青春》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五、温斯顿·丘吉尔《写作的乐趣》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六、温斯顿·丘吉尔《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七、帕特里克·亨利《不自由,毋宁死》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八、《六字名言》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九、理查德·布莱克摩尔《十月日出》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十、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原文、译文审美信息扫描
      
       结束语
       参考书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