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从政府投资行为到政府投资制度——结构主义的映射
作者:
孙放 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187页
ISBN:
978-7-309-11299-3/D.729
字数:
19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是社会总投资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因其资本来源的特殊属性决定其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备受关注。政府投资决策是否恰当、投资目标是否正确、执行过程是否严谨以及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政府投资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在当前政府投资规模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加速政府投资法律制度的建设将成为政府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政府投资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十年来,政府经济实力得到空前的提高。然而与政府投资日趋发展相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质疑与诟病,如投资决策失误、挤占民营投资空间、贪污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广泛存在于政府投资各个环节 。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施,政府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随之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有可能使政府投资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以投资管理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化建设。到2014年为止,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 1 000多件,内容涵盖了政府投资的各个方面,但对于政府投资问题的解决却收效甚微,法律制度建设似乎陷入一种“量效背反”的困境。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设计,实现政府投资行为向理性回归,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对于政府投资制度的研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基本的学术逻辑: 制度一方面是法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又有接受其约束的规范对象。制度的原理与机制只有契合于其规范对象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才能行之有效。因此,法学研究如果想要成功地推出一项法律制度,首先必须对这项制度将要规范的对象有一个细致入微、把握本质的了解。基于这样的逻辑,本书从分析政府投资行为过程入手,首先回归法律制度的规范对象——政府投资行为本身的探讨,在把握政府投资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再次返回到对制度的思考与探索上来。本书沿着“基本概念——规范对象——制度原理——制度现状——制度建议”的脉络逐层展开。以政府投资行为结构与层次的分析为切入点,以结构分析作为理论视角,对政府投资行为结构及其法律结构原理作较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为政府投资的立法实践规划了宏观的战略性架构,并为政府投资的管理制度设计了较为详尽的制度内容。
       针对政府投资行为,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认知的观点。通过探寻政府投资行为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和结构性构造,在全面性的前提下,透过行为结构把握其实质并提取行为中最合理的逻辑结构。可以说,这是对制度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的最为基础的工作。
       本书将政府投资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以层次性的组织框架系统地展现政府投资行为过程中所包含的全部细节 。政府投资行为的宏观层面主要是投资如何决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内、外部因素综合考量的过程。政府投资决策对待这两类要素有不同的表现和倾向,而这正暗合政府投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结构性。对内部要素考虑的充分与否,对诸多外部要素的主观取舍,直接导致政府投资决策的基本价值判断的确立。政府投资中观流程的次序性结构,正是投资本能在实际操作中自然的反映,是政府投资行为内在逻辑的自然契合。这意味着,政府投资中观流程中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就微观层面而言,“人”是政府投资行为向前推进的最基本的行动元素。“人”为应对政府投资的影响,结合自身利益诉求进行权衡与计算,产生出大量的个人与政府投资的互动关系,由此识别出个人在政府投资中的影响、利益诉求、个人权衡与计算的行为组合。这为研究政府投资中的个人行为及个人在政府投资微观层面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由宏观、中观至微观,展现了政府投资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效益由上至下的传递路径;由微观、中观至宏观,则反映了个人因素由下至上地影响政府投资行为的可能。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结构性分析不仅为制度逻辑提供了启示,而且为政府投资的法律规制提供了着力点。
       在对政府投资行为的探秘走到微观尽头时,对政府投资的法律结构的分析也力图回归到最基础的概念单元。以权利与权力概念为研究的出发点,力图在概念细节 之中析出本质统一的信息,从而揭示出政府投资行为的法律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揭示出政府投资的信托法律结构。这为当代社会公共现象的解释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分析范式,其中信托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公共管理存在制度供给需求的根本原因。
       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使政府投资回归理性,这里的理性不仅包括政府投资作为经济行为的理性,也包括承认自我局限性的理性和自我修正的理性。理性本身具有改进各种规范和制度的能力。我们希望制度能够促使这种理性的萌发与壮大!
      
       孙放
       2013年11月于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
      

作者简介


       孙放,女,法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天和智库(北京)经济研究所专家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财政金融法。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法学与社会科学
       二、法学——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工程科学
       三、法律——以法学的工程思想为指导的工艺科学
       四、与本课题的关系
      
       第二章 概念框架
       第一节 政府投资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一、“政府投资”含义的语义学分析
       二、什么是“投资”
       三、“政府投资”的定义
       四、政府投资的分类
       第二节 法学视野下的政府投资问题
       一、政府投资问题的法学“形而上”
       二、政府投资问题的法学“形而下”
       第三节 本研究将使用的概念、方法及观点
       一、概念
       二、观点
       三、方法
      
       第三章 政府投资行为的结构与层次
       ——宏观、中观与微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政府投资的宏观构成
       一、宏观构成的内部要素
       二、宏观构成的外部要素
       三、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与政府投资决策
       第三节 政府投资的中观构成
       一、立项
       二、评估
       三、审批
       四、实施
       五、评价
       六、中观构成的结构性机制
       第四节 政府投资的微观构成
       一、个人利益诉求的内容
       二、个人利益诉求与政府投资的互动关系
       三、个人之间在利益诉求上的相互影响
       第五节 发现三个层面与结构的工程学意义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第四章 政府投资中的财产权利
       第一节 概述
       一、宪法对财产权利的规定与保护
       二、部门法对财产权利的规定与保护
       三、政府投资中所涉及的财产权利
       四、国有财产权利的法律规定与法律保护
       第二节 主体之辨: 人民、国家与政府
       一、人民
       二、国家
       三、政府
       四、人民、国家与政府在国有财产所有权中的地位
       第三节 利益的指向
       一、所有权资本金出资
       二、债务本金出资
       三、土地使用权、资源用益权出资
       四、企业法人投资主体的出现及其影响
       五、融资性出资的影响
       六、结论
       第四节 财产权利组成的结构系统
       一、权利主体—投资主体结构
       二、资本构成与传递的结构
      
       第五章 政府投资行为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解析的起点
       一、一种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
       二、一个现实的悖论
       三、先天缺陷所带来的后果及其启示
       第二节 政府投资宏观构成的实证分析
       一、内部要素的实证分析
       二、外部要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政府投资中观构成的实证分析
       一、机构自身行为问题的实证分析
       二、机构间行为问题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政府投资微观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个体行为的案例分析
       二、个体间行为的案例分析
       三、微观个体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政府投资行为的法律结构
       第一节 权力与权利概念的解构与统一
       一、法律之“力”及其与“人”的关系
       二、权利与权力的概念及其属性辨析
       三、权利与权力的形成与法律之力
       四、原始权力的形成及其逻辑缺陷
       五、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六、权利与权力概念的统一性
       七、若干常用概念的辨析
       八、结语
       第二节 政府投资的静态法律结构
       一、政府投资的信托关系及其内部结构
       二、政府投资信托关系的外部结构
       三、公民困境
       四、政府迷局
       五、政府投资中“民主参与”的证伪
       六、政府投资信托结构的不稳定性
       第三节 政府投资的动态法律结构
       一、政府及政府机构的多重主体身份
       二、权力的传递及其内在逻辑
       三、权利转移的应然过程及其内在逻辑
       四、权利转移的实然过程及其后果
      
       第七章 现行政府投资制度建设的“量效背反”
       第一节 政府投资制度建设的“量效背反”悖论
       一、“量效背反”悖论之一
       二、“量效背反”悖论之二
       三、“量效背反”悖论之三
       第二节 “量效背反”悖论的反思
       一、“量效背反”悖论形成的因素
       二、“量效背反”的反思
      
       第八章 政府投资制度逻辑的回归与适用
       第一节 政府投资的制度逻辑与立法原则
       一、政府投资的价值理念和法律精神
       二、政府投资制度逻辑的回归
       三、 制度逻辑与立法原则
       四、无效原则的适用
       第二节 政府投资的制度构想与立法建议
       一、政府投资的制度构想
       二、政府投资的立法建议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