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做最好的自己:教育改变人生
作者:
雷冬冬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260页
ISBN:
978-7-309-11377-8/G.1461
字数:
19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出版说明
      
       教育问题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最严峻、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教育是影响未来的事业,改变教育就是改变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国际课程教育这一切入口,来给已板结化的现有教育体制松松土。通过引进和消化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先进课程体系、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为了铺好这条通往未来的路,作为在国际教育领域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光华,也正在构筑一个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新教育体系。我们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尝试编辑一套“光华启迪·国际教育丛书”。该丛书包括了目前一些主流国际课程(A level、IB和AP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新方法的展示,以及尚待引进的其他国际教育体系等内容。它涵盖了课程建设、精英计划、教改探索三大项内容。
       一、课程建设类出版物。除了推出一批优秀的国际教育教材和教辅外,出版一些我国体制内普通中学阶段未开设,光华已开或计划开设的特色科目的探索性教材(如商学、经济学、会计学、心理学等等),以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为主,为打造完善的国际课程体系作准备。
       二、精英培养计划类出版物。从培养学生的心智模式、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以及领导力这六项“软实力”的角度,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为学生撰写相关教程类书籍。
       三、教育创新类出版物。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历程,我们将重点推出在我国各类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构想,包括阐述国际教育理念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经验类书籍。
       “光华启迪”系列丛书向全国的学校展示全球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及内容,为有意向加入国际课程教育的学校提供最新最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料,同时还可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进行不同课程的配套组合,以促进其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


       雷冬冬博士(英籍华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4—2004年在英国学习、工作,获得Huddersfield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并有2年的博士后工作经历。回国后从事国际高中的管理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剑桥国际中心教务长(2005—2010),2011年起任光华教育集团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光华剑桥)校长。

书摘


       前言
      
       如果给所有中国家庭做一个有关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问卷,可以想象问卷的结果大部分会是对教育的现状和孩子们的“不满意”。不满意的地方可能多种多样,比如:课业负担太重,应试氛围太浓,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大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学所学不能“学以致用”,大学生就业难等。诸多的不满意似乎都可以汇编成一本关于中国现阶段教育的“千宗罪”了。
       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容易看出的,但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却似乎是一个难解的命题。教育行政部门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给中小学生减负,不断促使大学的选拔机制更加人性化。但无论如何改,教育改革似乎始终没能走出这个困扰它很久的怪圈。
       就拿中国的高考来说,似乎在合理的方向前进一步的同时,就会在公平的方向退后一步。国外许多人性化、看似更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中国都有些水土不服。其实中国式高考的问题不在高考制度本身,而是在我们这个缺乏诚信的社会,所以不得不沿袭这种看似简单易操作但甚是残酷且有失偏颇的“科举制度”。实际上,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亦是西方自诩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但是今天由于我们自己对诚信的漠视,导致我们的孩子们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苦苦挣扎。
       由于高考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对国内大学的不满,一些经济上富裕起来的家庭就考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读大学。但家长们做出这个决定后,就会发现出国留学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家长花几百万送孩子到国外求学,值得吗?国际教育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何规划孩子的出国留学之路?是送到国外读高中,还是不放弃国内高中,业余学习SAT和托福?又或者选择国内开设的国际高中?……各种问题紧随其后。
       其次,一旦确定在国内读国际高中,在网上一搜索,又发现国际高中种类也异常繁多。各种各样的课程体系,我的孩子到底适合读哪一类?哪所学校最适合我的孩子?怎样进行国际高中的选择呢?接踵而至的问题同样不少。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结合自己在国际教育领域工作多年的经验和体会,在本书中为大家一一解答。
       本书的读者可有三类:
       一是家长和他们的孩子们,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对国际教育以及各种国际课程体系有所了解,从而科学地规划适合自己孩子的出国留学之路。
       二是在国内从事国际教育的同行们,由于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短短十余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关于国际课程在中国实践的经验分享类书籍。该书会就我在这个行业工作近十年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国际高中的管理难点以及一些办学的经验体会。
       三是政策制定者,希望本书能给他们一些建议,通过国际课程在中国的办学实践经验,提出中国教育可以进一步改革的探索方向和多元化的实现目标。
       当下,不少图书从不同的方面都在谈“做最好的自己”。在给本书命名的时候,我也在想,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中西方教育有种种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崇尚培养社会精英,或学最好的别人,而西方教育更多地倡导做最好的自己。正是在这些不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产生出学校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无论是东西南北方,我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能让学生发现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并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后为最好的自己喝彩。所以本书以“做最好的自己”为书名,分享我从事国际教育这些年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雷冬冬  
       2015年春于上海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无奈
       一、中国教育无法逾越的困境
       二、一双37码的鞋适不了亿万孩子的足
       三、大学没担负起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
      
       第二章 国际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回归教育的本质
       二、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
       三、多元的社会需要多元的人
       四、教育是一个培养高尚灵魂的过程
       五、创造力不是“培养”出来的
       六、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幸福的
      
       第三章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一、孩子是上帝赐给的礼物
       二、不要试图改变你的孩子
       三、不要让孩子“要挟”你
       四、家庭幸福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五、不要太把孩子当回事
       六、要让孩子承担责任,尤其男孩
       七、犯错也是成长的过程
       八、除了赞美还要惩罚
       九、如何“管”孩子
      
       第四章 国际高中在中国
       一、国际高中的发展历程
       二、国际高中的现状
       三、国际高中的办学实践
       四、国际高中的外教、学生及家长
      
       第五章 国际高中管理经验谈
       一、国际高中的管理模式
       二、学生管理—中西模式兼容并包
       三、学校规矩—自由不散漫,严格不刻板
       四、学生管理细节谈
       五、遵循个性的课程设置
       六、国际高中的升学指导
      
       第六章 主流的国际课程体系介绍
       一、IB国际文凭课程
       二、A Level英国高中课程
       三、美国高中课程
       四、AP大学先修课程
       五、A Level是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体系
      
       第七章 规划你的出国留学之路
       一、国外高中+国外大学
       二、国内普通高中+国外大学
       三、国际高中+国外大学
       四、中国学生自美国大学退学之原因分析
       五、国际高中怎么选
      
       第八章 中、英、美大学申请及录取机制
       一、中、英、美大学申请及录取机制比较
       二、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
       三、英国大学申请及其录取机制
       四、美国大学申请及其录取机制
      
       第九章 国际课程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启示
       二、引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
       三、 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特别是文科
       四、 将选择大学的权利真正赋予学生
       五、去行政化,让教育家们来办教育
       六、规范国际课程项目的管理
      
       第十章 实现每一个可能的成功—做最好的自己
       一、我的孩子在光华—学生家长说
       二、学在光华—光华2015届毕业生自己说
       三、学兄学姐如是说
      
       附录 我对孩子们这样说—雷冬冬博士在光华剑桥历届开学或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