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
作者:
复旦大学档案馆 编著
定价:
35 元
页数:
196页
ISBN:
978-7-309-11388-4/G.1463
字数:
15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5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弁 言
      
       有人说建筑凝聚着社会文化、社会习尚,是历史的见证物,优秀的建筑是审美情趣与音乐旋律的凝固物。如果这些论点成立,那么,我们便可顺理成章地说,学校校舍是校史的见证物,大学校舍更是富含人文底蕴的、镌刻着大学个性与历史的固化载体了。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史,尽管其包罗诸多内容,校舍却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学校的许多人事与它紧密相关。校舍是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师生遮风挡雨及游息的重要场所。一所大学,若长期没有自己的校舍,其社会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衣食住行,盖物质基础是也。当年杜工部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忧及天下寒士,发浩叹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此谓也。
       回首一百十年前复旦初创,一无钱财事物,二无校基校舍,凭着马相伯先生的脸面,借寓吴淞水师提镇行辕,于仄逼隘湫中设杏坛,立绛帐。弦歌伴涛声,枕席听风啸,动荡之兆,可暂不可久。然乎?六年而罢。继迁徐家汇李公祠,托李中堂鸿章大人荫庇,得稍宽敞畅亮之屋。然终属借寓,无可发展之。后受李氏后人缠讼十年之累,耗精消神,困惑不堪。校方原本可全身心投入学校教育发展,却无奈分心分神。何也,盖复旦无自己的校基校舍耳。时也,社会上流言迭起,有时之国立大学,自以为得天独厚,讥讽复旦穷困,无根无基,漂泊周流如野鸡大学。那口吻,真似泼妇骂街,满嘴喷粪尤不自知。由此可知,校舍这一办校的物质基础,在世人眼中分量之重了。
       校长李登辉氏,为此发愿,誓为复旦谋永久之根基。于是只身赴南洋募捐,年余得巨资归,于沪上东北僻地江湾,以银易地六十余亩作校基。来年冬,举奠基式,新校园校舍启建。1921年冬,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兄弟资助五万银元所建的大屋顶教学大楼“简公堂”、由中南银行黄奕柱捐助一万银元建造的办公楼“奕柱堂”、自筹资金建造的西式三层楼第一学生宿舍相继落成,颇为气派的三幢大楼品字形排列,屹立走马塘边。1922年春,大学部迁入新校园。复旦结束了17年漂泊借寓时期,有了自己的永久校园,终于将根深深扎入了上海这方水土。她犹如一颗历久的种子,由此生根、发芽、成长,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
       1925年学校得潮州巨商郭子彬五万大洋捐赠,于来年建成欧式风格教学、实验大楼一幢,名为子彬院。该楼时为心理学院,被誉为亚洲第一心理学院(这里曾培养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的生理、心理、生物学家)。随之第二、第四、第五、东宫(女生宿舍)、体育馆、佩琳院,一幢幢校舍如雨后春笋般耸起,谁还能说复旦是无根漂泊的野鸡大学?有建筑更有人,这才是发展的学校。1905年复旦创立时,学生才百余人,至1935年,已达一千五百余人了。创校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三十年后,黉宫煌煌,校舍二十余幢,校基已达百余亩,发展能谓不迅乎。可恨者,日寇的侵华战争,折断了复旦在上海快速发展的文脉。战争是人类的公敌,然而战争狂人不绝。上一世纪的百年,中国饱受战争祸害,尤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烈。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侵我国土,占我城市,杀我同胞。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华民族坠入八年长夜,历尽血火炼狱,生灵涂炭,财物灰灭,战争损失不计其数。复旦大学于“八·一三”战事中几遭灭顶之灾,巍巍学府,尽毁于日军炮火。师生被迫西上庐山,再迁四川,落脚重庆。于1938年春,迁移北碚。五百余迁川师生,飘来泊去,无钱无物,赤手空拳来到嘉陵江东岸的黄桷树、东阳镇。无奈下,租实业家卢作孚天府煤栈、乡村民房为宿舍,借寺宇禅院作教堂,开学上课。时学校副校长吴南轩,为着建校基地、为着办学经费,四处奔波游说。求爷爷告奶奶,劳神渴精,坚韧不折。为的是让复旦扎下根来,不再漂泊。
       于是乎,有了下坝(后改夏坝)校地,建成博学斋、笃志斋、切问斋、近思斋四幢学生宿舍;于是乎,申请国库支助,建教室,建礼堂;于是乎,多方募捐,建相伯图书馆,建登辉堂。复旦在重庆北碚嘉陵江边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其间的困苦艰辛,磨难曲折,当事者感受最深切。故吴南轩解释复旦精神有“无中生有”之说,盖指此也。
       后任校长章益,更是不遗余力,扩校基,添建筑,聘名师,办学报,设研究所。夏坝校园内科学馆、新闻馆、青年馆、教授宿舍、女生宿舍,一幢幢建成。周谷城、顾颉刚、童第周、严家显、曲仲湘、张孟闻、卢前、汪东、全增嘏、漆琪生、任美锷、丁观海、梅汝璈、薛仲三、樊弘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相继应聘到复旦任教。学校增设商科研究所、生心理研究所、茶业研究室。出版《复旦学报》《复旦校刊》,以提倡学术研究,提升复旦大学学术地位。经数年努力,在战时研究机构及高等学校密集的重庆,复旦已成为响当当的名牌大学了。
       未及西迁的师生,在上海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于特殊环境中赁屋办学。或数周一易其地,或累月迫迁他处,先后四度迁址,可见孤岛办学之不易。
       抗战胜利回沪,复旦师生收复了江湾校园,于满目疮痍中修缮、整治、建造校园宿舍。旧舍虽未尽复,新建却甚可观。1947年春,为纪念李登辉校长对复旦的贡献,特在第一学生宿舍废墟上建筑登辉堂一幢,作校大礼堂。该楼使用至今,保存完好,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青春焕发,校务发展日新月异。校园向东大面积扩展,兴建了图书馆、化学楼、物理楼、生物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宏大校舍。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王鸣岐、周同庆、卢鹤绂、吴征铠、顾翼东、郭绍虞、朱东润、谭其骧、王造时、徐燕谋、葛传槼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学者来校,复旦飞速跃升为中国一流大学矣。
       上海医学院是一所国人自办自教的医科大学,她源自1927年创办的第四中山大学,校设当时江苏宝山的吴淞。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1932年9月,她正式独立为上海医学院。1935年,上海医学院在徐家汇枫林桥购地建校舍和附属中山医院。一年后,一幢黄琉璃瓦顶的宫殿式校舍—一号楼落成,它标志着上海医学院有了自己的校园校舍。同年底,三号楼附属中山医院竣工,其总价值达一百万元。该楼为四层建筑,设病床450张,医疗设施齐全,院中名医名师云集,如牛惠生、应元岳、沈克非、黄家驷、吴绍青、林兆耆、荣独山等在焉,故被称为当年上海最好的中国医院。同年,实业家项松茂家人捐资三万元,为上医建“松德堂”一幢,以作药学教学、实验研究用房。
       新中国成立后,上医有了多所附属医院,如华山、华东、儿科、耳鼻喉科、肿瘤医院等,都有凝结着自己医院历史的老建筑,皆富含着人文典故,尽可形之于笔的。如今上医的一号楼、三号楼已被铭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0年4月,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在原两校悠久历史基础上,复旦大学再次腾飞,朝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复旦创校至今已一百十年,她立校上海,如海之能纳,纳涓涓细流,纳滚滚洪流,故而能大。如今她已成拥有四个校区、数万学生的大学,不少学科已跻身国际前列。九十年前复旦人梦想的“沪滨屹立东南冠,震欧铄美声名满”已见端倪。“前程远”,则无止境。复旦人将代代相勉,永远向前。
      
       杨家润于燕园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弁言 杨家润
       吴淞校舍 陈启明
       从李公祠到复旦公学 丁士华
       复旦校门三迁 周 律
       简公堂 庄 璋
       奕柱堂 严玲霞
       学生第一宿舍 孙瑾芝
       悠悠子彬院 杨 俐
       实验中学宿舍(300号) 孙瑾芝
       东宫 周桂发
       佩琳院:李登辉与汤佩琳夫妇的爱情见证 钱益民
       北碚相伯图书馆 杨家润
       北碚登辉堂 杨家润 倪佳珍
       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 周广平
       寒冰馆(今500号) 孙瑾芝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轩(原日本研究中心) 郭 蓓
       相伯堂 庄 璋
       复旦人的精神殿堂
       —相辉堂 孙瑾芝
       “三村四庄”及“绿屋”杨家润 倪佳珍
       回顾记忆中的1000号楼 周 律
       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 郭鸿梅
       复旦大学物理楼 周广平
       化学楼 庄 璋
       复旦园里的教授别墅
       —第九宿舍61、65号(独立式) 曹 阳
       沧桑砺洗 风采依旧
       —上医大一号楼 邱佩芳
       中山医院诞生地
       —3号楼 邱佩芳
       松茂望重 功德留世
       —“松德堂”的故事邱佩芳田静怡
       红会老楼的昨天与今天 周幸媛
       华山花园 周幸媛
       患儿的守护神
       —陈翠贞与儿科医院 汤 毅
       1号楼(南楼) 吴 卉
       汾阳苑里的文化气息 潘大渊
       编后记 潘大渊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