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义和团战争的国际舆论研究:1900—1901
作者:
王樊一婧 著
定价:
30 元
页数:
209页
ISBN:
978-7-309-11270-2/K.522
字数:
166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历史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等方法,对1900至1901年间在中国境内和海外出版的有影响力的刊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各国在中国的利益关系具有本质上的相似性,反映在媒介舆论中,往往体现为面向国内的国家主义和面向中国的霸权主义。义和团战争霸权话语的建构在西方媒体中主要体现为国内媒体关于别国带有强烈偏见的知识生产,关于本国在华行动的合理化呈现。而外资在华媒体在面向中国读者的舆论表述则更为直接,毫不掩饰资方立场。
       如果说外资中文媒体舆论代表了一种“规训”倾向的话,可以说中资维新、改良派报刊在舆论上呈现出一种自愿“被规训”的倾向,是一种文明话语与庶民框架的共谋,也是预先存在的父权制结构和跨国资本主义的媾和。在义和团的媒介舆论当中看到的正是国际体系中权力关系的倒影和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秩序的建构与重组。

作者简介


       王樊一婧,新闻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史、国际传播、舆论学。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舆论史研究与义和团的媒体舆论
       一、媒介舆论与公众舆论的概念与研究
       二、舆论研究和舆论史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全球政治与全球舆论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闻业的世界主义
       一、从“岛夷”到“世界”
       二、“世界”话语的力量
       三、走向世界的路径:新闻业的世界主义
      
       第二章 “洋祸论”?华文庚子舆论
       第一节 中文教会报纸的义和团报道
       第二节 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的义和团舆论
       一、义和团报道的“庶民框架”
       二、对帝国主义“洋祸”的认知
       三、国际意识和探求意识的凸显
       第三节 外资中文商业报刊的义和团报道
       一、为西方联军强辩,对俄强硬
       二、对“东南互保”的支持、对商业利益的重视
       三、文明话语
       第四节 华文报刊舆论中的“洋祸论”
       一、精英话语与殖民主义的共谋
       二、启蒙抑或崇洋?
       三、媒介舆论的政治无意识
      
       第三章 “黄祸论”?西文庚子舆论
       第一节 外文舆论与各国在华利益
       第二节 《纽约时报》的义和团事件报道
       一、关于报道量、主题、信源和重视程度的量化分析
       二、关于当事国的宏观话语分析
       第三节 沉默的亲历者:传教士汉学刊物与义和团事件
       一、背离大众想象的“侨居地汉学”
       二、媒介取向:传教士与大众媒介的失联
       三、在殖民浪潮中反思的传教士
       第四节 西方媒体的“黄祸论”?
       一、 “黄祸论”的德国起源及相关叙述
       二、其他国家媒体对于“黄祸论”的回应
      
       第四章 舆论中的知识生产
       第一节 表述政治与身份建构:西方镜头下的义和团事件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
       二、侵入性的观看
       三、“他者”视觉图景中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泰晤士报》义和团事件报道中的俄国与日本
       一、敌对话语的建构
       二、成见与盲点
      
       第五章 国家主义舆论与霸权建构
       第一节 纸上的公正:英国媒体义和团战争报道的“事实合理化”呈现
       一、解释英国在中国的行为
       二、外聚焦的报道方式
       第二节 联军劫掠的道德舆论与日本媒体的国家主义
       一、《万朝报》对联军劫掠的报道
       二、丑闻舆论与道德话语
       第三节 俄国记者的国家主义叙事
       一、《新边疆报》的国家意识建构
       二、俄国记者的国家主义话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