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
作者:
方维规 著
定价:
42 元
页数:
284页
ISBN:
978-7-309-10465-3/I.826
字数:
279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论文,包括“文学社会学”“德国‘接受理论’”“文学形象学”“国际汉学研究”四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亦有个案研究,另有观点质疑。在理论和个案阐释中,作者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注重深入的历史考证,将“历史性”视为做学问的任务和视角。重考据而外,“历史意识”更在于强调理论及其认识的历史之维,即理论的生成、发展、变化和创新的历史关联,以及解读理论时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此乃理论的历史性与理解的历史性。

作者简介


       方维规,上海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6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和德国教授学位,在多所德国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6年回国。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比较文学、概念史、文学社会学、海外汉学研究。撰有德文专著五部,中文专著两部,编著三种,译作四部(中译德,德译中),论文百余篇。

书摘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坎坷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趣味社会学的一个命题:虚悬的时代精神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
       豪泽尔“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变体
       ——读本雅明
      
       第二辑 德国“接受理论”汇考
       “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
       “交往美学”
       ——一个未受重视的理论
      
       第三辑 文学形象学阐微
       形象、幻象、想象及其他
       关于形象学的若干思考
       ——读书琐记
       被神秘化的“中国灵魂”:论他国形象的产生及其特征
       荣格、卫礼贤与《太乙金华宗旨》
      
       第四辑 汉学研究杂论
       “汉学”和“汉学主义”刍议
       谁造就了“史密斯热”?
       ——就《中国人的特性》与诸学者商榷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
       ——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
       语言与思辨
       ——西方思想家和汉学家对汉语结构的早期思考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