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
作者:
黄志猛 编著
定价:
25 元
页数:
149页
ISBN:
978-7-309-11522-2/B.531
字数:
13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泰戈尔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无以到达光明。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经历一个从幼稚到冲动,然后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心理成熟度,我们称之为“心理年龄”,它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家庭乃至整个人生幸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我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是继续从事安稳的教师职业,还是辞去教职寻求人生的改变?我决定对校长提出辞职。然而,那时候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处在典型的青春期,既积极进取,同时又冲动偏执。
       校长: 我不同意你走。
       我:你留不住的。
       校长:如果我不同意,你就走不了。
       我:你有什么办法?
       校长:我不会把档案给你的。
       我:档案不就是几张纸吗?如果几张纸就能留住我,那我这个人岂不是命比纸薄?
       针尖麦芒,义无反顾,只顾一点,不及其他。这就是当时的自己。今天再回想起来,无论是看待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还有更加可取的方式。其一,挽留在另一个角度而言,是不是一种器重?如果自己要离开,但没有任何人愿意挽留,前一份工作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其二,当自己真的有所追求,如果能推心置腹地好好沟通,是不是既可以追逐梦想,又可以与之前的历程有一个更好的结束?当自己的心理年龄还处在青春期时,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常常顾此失彼。
       经历,反省,升华……终于,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看法: 原来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原来事情与人际可以合作,过来与未来可以共赢;原来一切都可以更加美好。
       心理年龄的成长,不仅给自己的事业展开一幅全新的图画,在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了全新的方式与方法。
       转眼间,儿子已经20岁了,他决定独自一人去爬峨眉山,这是他自己的选择。第一天上山、下山、再上山……从报国寺徒步攀登到雷洞坪,儿子走了52公里的山路,清晨6点出发,深夜10点之后才到,腿脚都几乎不是自己的了。第二天凌晨3点,为了观峨眉日出,他又让闹钟叫醒自己,在漆黑的夜色中独自一人去登顶。
       和朋友说到这事,他们很惊讶,你不担心孩子的安全吗?当然会担心的,可是我明白: 真正的安全不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会的,而是帮助孩子在外面的世界中学会。孩子出门之前,我们就一起郑重其事地讨论了安全问题,并达成共识——最主要的安全隐患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偶然因素。
       自然因素方面,最主要是迷路的危险。在深圳经常读到这样的新闻,谁谁谁在梧桐山迷失,几十个人花一整天才找回来。峨眉山比梧桐山高得太多,偏远太多,山里面极可能没有手机信号,一旦迷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约定:“绝不离开登山道,大自然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挑战的。”人为因素方面,最主要是一个人面对抢劫的危险。如果遇到抢劫,可以心情轻松地让对方拿走他想要的财物。我们约定:“钱财如果不能为生命服务,就不是财富。”偶然因素,是微小概率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难以避免的。打个比方,就算是行走在市区的人行道上,说不定都有泥头车冲撞过来。让自己更警觉一些,尽可能去避免,若万一还是发生了,学习坦然地接受。交谈的不仅是登山,更是儿子将来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下山后儿子告诉我,那天凌晨行进在山中,深山、黑夜、老林……半个小时后,他心里面有些害怕,越来越瘆得慌,当来到一个休息亭时,他坐等了约半个小时,又来了两个人,于是和他们一同上山。是的,既“敢”,也有所“畏”,这才是男子汉完整的人生。
       一场内心成长的革命
       心理年龄的升华,实际上是一场内心成长的革命。
       心理年龄在每时每刻,都和我们每个人在一起,并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品质、人际品质,直至生命的品质。谁都知道心理成熟的重要性。可是,心理成熟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吗?心理的成长看不见摸不着,它的路径在哪里?成熟的标准又是什么?
       本书旨在帮助你了解心理年龄的规律,通过掌握心理年龄成长的方法,提升整个人生的品质。我们把心理年龄划分为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父母期,是借用了人生不同成长过程的概念,以便于理解。
       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依赖”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词语。他们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他们愿意受到保护,贪图安逸,将自己置于依附与服从的地位,需要一个“权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当没有权威需要自己作出抉择时,他们会不知所措。
       “竞争”是儿童期与青春期的分界点,是内心成长的第一次革命。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在心理上有很强的竞争性。竞争使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竞争也容易使人紧张焦虑,情绪冲动,心理失衡。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容易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但很难和他人合作。因为敢于竞争,他们变得优秀;因为只有竞争,他们难至卓越。
       从青春期心理年龄升华到成年期的心理年龄,是内心成长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最重要的词是“合作”。 社会是由各怀特长的人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是不可取代的,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共赢。儿童期心理年龄的人没有自我,青春期心理年龄的人只有自我,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人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找到了平衡。借用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从成年期心理年龄,到父母期心理年龄,是一种自然回归,这是“拿得起”之后的“放得下”。需要拿起的时候,拿得起;需要放下的时候,放得下。这个阶段,生命便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不再拘系于外物。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实践是使用本书最核心的方法。
       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知识型学习与能力型学习。所谓知识型学习,以“知道”为目标;所谓能力型学习,以“做到”为目标。
       实用,是所有的能力型学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实践,是所有的能力型学习所必须的共同方法。开车是一种能力,游泳是一种能力,管理是一种能力,试看哪一种能力不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才能掌握的?
       《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题,它需要不断学习,再加上不断实践才能掌握。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边学,一边用,然后不断地拥有成长和收获,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之旅。因此,实践是使用本书最核心的一个方法。
       第二,本书的内在逻辑性。
       本书共10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3章,介绍了心理年龄概述,以及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年龄;第二部分安排了5章,介绍了心理年龄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成年期心理年龄的五把钥匙,以及成年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2章,介绍了父母期心理年龄和社会心理年龄。
       阅读本书,第一遍泛读时,你可以选择从头开始,从中间任意章节开始,或者从最后的章节开始。总而言之,按你喜欢的习惯即可。
       如果泛读之后你开始精读此书,就建议注重内在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在本书中,第1章是综述,第2章是儿童期心理年龄,第3章是青春期心理年龄,第4—7章是成年期心理年龄,第8章是青春期心理年龄、成年期心理年龄对人生品质的影响,第9章是父母期心理年龄,第10章是社会心理年龄。精读此书时,重点和难点是第4—7章的成年期心理年龄,这四章对许多人的心理成长可能产生巨大的帮助。
       第三,《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的坐标位置
       《心理年龄与成长智慧》是“幸福双翼教育体系”12个子领域中的其中之一。幸福双翼教育体系可以“1—2—3—12—3”五个数字概括:
       1: 一个目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的终身幸福能力。
       2: 幸福双翼——事业能力与家庭能力。
       3: 三个成长方向——亲情发展、人格成长与知识增长。
       12:十二个子领域——亲情发展有三个子领域: 生命铁三角、夫妻情感与家庭模式;人格成长有三个子领域: 自信心、性格特质与情绪能量;知识增长有三个子领域: 学习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与动力基础,原点是自我成长也有三个子领域: 心理年龄、健康新体验、幸福力模型。
       3: 三大应用——用于自我成长,用于孩子教育,用于新的评价方式。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想要改变别人,但很少人要改变自己。改变自我并不是改变别人的关键途径,它是唯一的途径!在幸福双翼教育体系中,所有的改变从自我成长开始,而心理年龄是自我成长的第一个子领域。
       最后,从心理年龄的成长开始,我们开启了一段全新的生命成长之旅。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场竞赛
       第二章 儿童期心理年龄及其主要特征
       第三章 青春期心理年龄及其主要特征
       第四章 成年期心理年龄及其主要特征
       第五章 人生的界限、全局与次序
       第六章 客观:从对抗到富于建设性
       第七章 通情达理: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建立平衡
       第八章 从成功到幸福人生之间的距离
       第九章 父母期心理年龄及其主要特征
       第十章 社会心理年龄: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思想根基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