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
作者:
段志强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320页
ISBN:
978-7-309-11657-1/K.543
字数:
26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长期以来,我对于清代的名贤生日祭便感到很大的兴趣,在二十多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历史记忆与历史:以中国近世史事为例》(《当代》91期)中,便引用了不少名贤生日祭的事例,讨论历史记忆与近代历史的变迁。
       在我看来,召唤古人的生日祭,本身即是一种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它有点像是近来流行的“角色扮演”(cosplay),人们扮演的对象往往是自己所心仪,或希望成为的角色。故扮演本身即一方面是表露自己的心迹,一方面表示自我的认同,一方面又是一种自我的塑造。它有如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在讨论象征时所说的,使用某一个象征,既是反映内心的信念,同时又是一种对外沟通、说服的行动。
       在清代,因为政治压力的关系,我认为林林总总的生日祭还有一个作用,即召唤一个对话对象。这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压力有关。清代政治对文化上的压力虽不应过度夸大,但也不应忽略。由于人们通常不能非常大胆、鲜明地表达对现实事务的议论,故随着祭拜的人物不同,往往也传达了一种特殊的意趣或怀抱,借着召唤古人、祭拜古人,在私人聚会场合或诗歌吟唱中,隐微表达心中的感受。这些被召唤人物与其时代沉郁的空气之间所构成的关系,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环。从这一点看来,那么清代的许许多多生日祭,或祭拜古今名人的活动,就有丰富的意义了。
       在各式各样的名贤生日祭中,顾炎武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它与翁方纲等人的苏斋拜苏,或其他林林总总的名贤生日祭不同。拜顾的同志不但为顾炎武正式建祠,每年春、秋及顾炎武生日三次祭祀,而且每次祭拜都要在卷上签名,而这一祭祀传统维持了八十年左右。
       段志强《顾祠》一书便是研究顾祠祭的纪念活动。与祭者借着对顾炎武的纪念不仅把“人”与“事”在历史记忆中镌刻下来并且放大,更通过“纪念”的仪式与圣域,聚集起一群又一群志同道合之人,推动志同道合之事。如本书副标题所示,这本书所提示的晚清民初思想史的趋势,就是“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或者说,是士大夫要求自身从清代前期的压抑、局促的格局中走出来,重新标举通经致用的古代理想,并且在政治上有更多作为的一种潮流。过去,这个趋势可能会被描述为“经世”思潮的兴起,这当然不错,不过,这股思潮与之前之后的思想史、学术史之间的关联,以及它实际发生的动力、环境与线索,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从表面看来顾炎武的祠堂虽只是历史的一个小小角落,但由于它牵涉人物甚广、存在时间甚长,很能反映晚清思想史的许多面相,不少问题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求得新的理解。
       作者读书广泛细致,善于发掘史料、善于由小见大。在我看来,《顾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依据几份并不起眼的题名录,从晚清士人的行事,包括议政、论学、刻书、搜集遗文、交游、祭祀先贤等方面,来讨论思想界的新动向。全书围绕着“顾祠”,从道、咸以后的学人交往中,重新描述了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以及西力东渐大背景中的政治变动、思想学术之嬗变。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我没能一一介绍其内容。这里仅举本书第五章第二节《顾祠与孔庙》为例。在这一节中,作者展示了时代的发展如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顾、黄、王三人的形象愈来愈脱离了他们原来的轨道,被塑造成新兴政治观念的代表人物。反过来,对他们的崇祀也发挥了现实政治功能,清廷试着借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的诚意。此外,他运用了一份从未有人使用的史料,搭配晚清各家文集,把三儒从祀过程中的时代趋势、个人心态,与崇祀活动三者的复杂互动,处理得栩栩如生,对于前人误说也有恰当的反驳。而顾炎武入祀孔庙时,也正是顾祠祭祀没落的时候,对于这个奇特的现象,他也有很好的解释。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与“顾祠会”研究的关系,2000年,当我借调到科学委员会时,上任那一天带的卷宗夹中,即有一份《顾先生祠会祭题名第一卷子》及相关笔记。但这个研究与我所有研究一样,凡是想“大做”的,都一搁一二十年,其他的反而容易成篇。由于顾祠会是想“大做”的,所以数据愈收愈广,笔记愈作愈多,除了在《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一文中发表过初步的看法外,这十五年间并未再发表相关文字。
       201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博士班的段志强先生来史语所访问,谈话之间我知道他将以“顾祠会”为题作博士论文。当时我就对他说这个题目有意思,应该赶紧下手。现在四年过去了,段志强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相较之下,我真是显得过度懒散了。看来我也急需鼓起精神,好好清理这个拖延了十六七年的旧业了。
      
       王汎森
      
      

作者简介


       段志强,1980年生,河南滑县人。武汉大学管理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世思想文化史。

书摘


       目录
      
       绪论
       一、“世运之关键”
       二、研究史
       三、清代前期文化政策及其影响
       四、顾炎武的身后
      
       第一章 纸上祠堂
       第一节 张穆之前的顾炎武年谱
       第二节 车持谦与顾炎武入祀乡贤
       一、车持谦与顾炎武
       二、顾炎武入祀乡贤
       第三节 从纸上祠堂到地上祠堂
       一、张穆本顾炎武年谱的编纂
       二、历史记忆的复活
       三、“时忌”的模糊
       四、顾谱与顾祠
       小结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道咸政局中的顾祠会祭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文人雅集和士林领袖
       一、清代中期的文人雅集活动
       二、1830年代北京城的士林领袖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顾祠的创建
       一、“台湾之狱”
       二、顾祠的发起
       三、顾祠创始人传(一):张穆
       四、顾祠创始人传(二):何绍基
       第三节 顾祠同人的政治抱负及其挫折
       一、“谏垣三直”:顾祠会祭中的言官
       二、“下僚经世”:汤鹏的例子
       三、士论同声惜此行:陈庆镛出都事件
       第四节 太平天国战乱中的顾祠会祭
       一、咸丰初年顾祠的惨淡与复兴
       二、参与平乱的顾祠同人
       三、道咸时代士大夫的生命历程:徐鼒
       小结
      
       第三章 超越汉宋:顾祠中的学术纠葛
       第一节 亦汉亦宋顾炎武
       一、“经济”的胜出
       二、“反宋”还是“宗朱”
       第二节 学术偶像与考据学的蜕变及延续
       一、《水经注》案与学术偶像的消长
       二、顾、阎并祀与考据学风气的延续
       第三节 顾祠会祭中的宋学与宋学家
       一、《宋元学案》的刊刻
       二、早期顾祠会祭中的宋学家
       第四节 汉宋调和的背后
       一、汉宋之争与士大夫的政治角色:朴珪寿的看法
       二、 “学行合一”取代“汉宋融合”
       小结第四章 京师顾祠与西北边疆
       第一节 作为边疆史地学术中心的京师
       一、京师对经世学者的意义
       二、从江南到京师:沈垚学术生命的场域转移
       第二节 顾祠群体与西北史地研究的私学化
       一、作为私家学者的顾炎武
       二、“成一家之私书”:祁韵士的学者生涯
       三、寿阳祁氏家族与顾祠会祭
       第三节 考据学对西北史地研究的“接管”
       一、初期顾祠会祭的考据学色彩
       二、“原本经术、长于地理”:徐松
       三、“一家言”的经世意:张穆
       四、顾祠学人群体的共同后学:何秋涛
       第四节 西北知识的流传及其意义
       一、顾祠同人的刻书事业
       二、西北史地成为话题
       三、顾祠与《肇域志》的流传
       四、顾祠交友圈中的魏源
       小结
      
       第五章 纪念的流变:顾祠的重生与结束
       第一节 重心转移:同光时代的顾祠及其周边
       一、“相从饮酒,修饰故事”
       二、冯桂芬与思想地理重心的转移
       三、“京朝官”的蜕变:对比同治十年龙树寺雅集
       第二节 顾祠与孔庙
       一、顾炎武从祀孔庙
       二、顾祠与顾炎武从祀的思想渊源
       三、胡玉缙与亭林公祭
       第三节 从顾炎武到戴震:通儒理想的变迁
       一、顾炎武移祀苏太谊园
       二、顾祠的终结
       三、戴学的勃兴
       小结
      
       结论
       一
       二
       三
       四
      
       附录一 顾祠年表
       附录二 顾祠建筑
       附录三 顾祠文献
       附录四 顾祠礼制
       附录五 北京之外的顾祠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