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思想研究法 中国礼教思想史
作者:
蔡尚思 著 傅德华 编
定价:
78 元
页数:
410页
ISBN:
978-7-309-11366-2/B.525
字数:
42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后记
      
       复旦大学出版社决定在校庆110周年时,推出《复旦百年经典文库》,收录造诣高深的复旦老教授的代表作。其中包括蔡尚思先生的两部最具影响的力作《中国思想研究法》和《中国礼教思想史》,将其合一单独出版,这在复旦大学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
       20世纪末,复旦即有意为部分老教授出版文集。编者请蔡先生开列书单,并着手做复印核对工作。但后来考虑到复旦有那么多老教授,怕摆不平,而未能如愿。此次下如此大的决心,为百位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教授出集子,并以“复旦百年经典文库”冠名,实令人赞赏不已。以此,也了却蔡先生生前希望在复旦出版自己集子的心愿。同时,也满足了我们俩很早前就想为他在复旦出版他的学术著作的意愿。为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这一壮举。
       在接受为蔡先生编学术著作集子的任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除了上述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期望通过为它写“导读”,正本清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事实,不苛求,不拔高,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蔡先生过去已出版和发表的那些著述,给蔡先生的学术地位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若能如此,我们就感到非常欣慰了。
       最后,我们要感谢历史系的党政领导的信任,感谢蔡先生的亲人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我们更加感谢曾任蔡老助手的李妙根先生帮助核对样稿。为蔡老的集子顺利编辑出版,功不可没。我们还要感谢校图书馆的刘鸿庆先生、历史系资料室的于翠艳老师及刘钊、徐祝敏、厉庆男、杜雨楠同学为校对清样中的错字所做的工作;还有出版社责任编辑对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吴瑞武、傅德华
       2015年3月19日晚
      

作者简介

书摘


       总目
      
       中国思想研究法
       中国礼教思想史
      
       附录
       蔡尚思先生学术思想的三大特点 吴瑞武 傅德华
       蔡尚思先生小传 吴瑞武 傅德华
       蔡尚思先生学术年谱简编(1929—2008) 傅德华
       后记 吴瑞武、傅德华
      
       中国思想研究法
      
       目录
      
       本书提要5
       新版卷头语6
       补充几点说明8
       序蔡元培9
       序蒋维乔
       序柳诒徵
       序顾颉刚
       自序
       再版自序
      
       第一章 方法的意义、范围与次序
       一、治学以方法为首要
       二、方法论的三方面
       三、客观的主观与绝对的主观、绝对的客观
       四、本书各种方法的次序与要点
      
       第二章 观察的方法(观点的精华)
       一、新观点的理论
       附录哲学社会科学之原因
       二、新观点的应用
       附录用物观考据证明李季观察道家阶级和主张的错误
       三、整个的贯通法
      
       第三章 界限的方法
       一、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三个体系与重要说明
       附录哲学社会科学二者之互相关系与同一目标
       二、古今中外各家思想的关系与比较
       三、不甚广泛与多方面的有意义
      
       第四章 搜集的方法(材料的精华)
       一、思想材料与书籍种类
       二、中国历代思想的盛衰与异同
       三、中国思想史料简目
       附录几点说明
      
       第五章 选择的方法
       一、对于新旧文化的各派见解——赞成、反对、调和、扬弃四派的态度
       二、选择材料与认识真理的两种标准
       三、打破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说
      
       第六章 评论的方法(态度的精华)
       一、辩论批评的重要
       二、评论应有的各种态度
       三、评论须知的各种方法
       四、价值与影响非尽合一
       五、先研究后批评与信仰
      
       第七章 实践的方法(学说的精华)
       一、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二、个人与社会的实践
      
       附录一 吕思勉先生介绍
       ——论蔡撰思想史与史学界之关系
       附录二 嵇文甫先生来书
       附录三 陈钟凡先生来书
       ——祈早日问世勿秘而不宣
       附 王兆荣先生书
       附录四 柳诒徵先生诗经正训序
       ——蔡撰思想史与国学图书馆藏书之关系
       附 苏维岳先生来书及诗
       附录五 刘掞藜先生遗书
       ——搜集中国思想史料与“生活”“志事”
       跋
      
       中国礼教思想史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礼教的出现并形成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
       第一节 儒家祖师孔子奠定的宗法礼教理论
       第二节 儒家宗师孟荀二子宣扬的宗法礼教理论
       第三节 墨子以兼爱主义反对儒家的宗法礼教
       第四节 《老子》、庄子以自然主义反对儒家的宗法礼教
       第五节 农家许行以君民并耕反对儒家的尊君抑臣民
       第六节 告子首先提出食色是天性
       第七节 前期法家商鞅以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第八节 后期法家韩非宣扬儒家的三顺主义
      
       第二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被独尊的时代——汉唐
       第一节 大小戴《礼记》、《孝经》、《易传》等书对礼教的具体化
       第二节 董仲舒开始名礼教中心为三纲与使礼教神学化
       第三节 司马迁不以成败贵贱男女论人与评任侠打破宗法血统观念
       第四节 曹操、路粹诬孔融的非孝论
       第五节 汉代三部高压女子的专书
       第六节 何晏、王弼等使礼教玄学化
       第七节 阮籍、嵇康、鲍敬言等痛斥礼教
       第八节 谢安夫人与山阴公主反对片面礼教
       第九节 颜之推的子孙与我无关说
       第十节 佛教大师的反礼俗言论
       第十一节 朝野两个敢于背叛礼教的女皇帝——陈硕真与武则天
       第十二节 韩愈的绝对君权论
       第十三节 柳宗元、宗密等主张礼教佛学合一
       第十四节 唐代以女子而压迫女子的三部专书
      
       第三章 中国礼教思想变本加厉的时代——宋元明清
       第一节 智圆、契嵩等使礼教佛学化
       第二节 夏竦反对宦官制度
       第三节 李觏、司马光论礼的重要性
       第四节 张载、程颐、朱熹等使礼教理学化
       第五节 许衡、吴澄陈陈相因的神化三纲说
       第六节 韩邦奇驳斥万物绝欲论
       第七节 林兆恩的“三一教”与三纲主义
       第八节 李贽公开反孔反礼教——男女二元论
       第九节 徐允禄痛斥妇人失节 事大说不近人情
       第十节 黄宗羲、唐甄等大反君权
       第十一节 张履祥反对虐待奴婢
       第十二节 王船山、颜元死守传统礼教
       第十三节 王源、李塨主张僧道尼娼配合
       第十四节 程羽文拟将历史人物重新婚配
       第十五节 黄中坚、陆奎勋认为男女关系是天生自然之情
       第十六节 袁枚反礼教反理学的情感主义
       第十七节 前后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者
       第十八节 凌廷堪论孔子之道只是一礼
       第十九节 李汝珍对调男女的地位
       第二十节 俞正燮极表同情妇女的处境
       第二十一节 明清时代的《女四书》
       第二十二节 明清时代较开明者论妇女问题
       第二十三节 明清时代鼓吹压迫妇女者
       第二十四节 李渔、方绚宣扬妇女小足美
       第二十五节 其他礼论
      
       第四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开始被冲击的时代——清末民初
       第一节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与礼教问题
       第二节 汪士铎贵男贱女的人口论与优生学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宣扬儒家礼教
       第四节 陈澧“《论语》所言皆礼”说
       第五节 王先谦认为礼外无学
       第六节 康有为论大同世界必须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
       第七节 前期严复、梁启超的反孔反礼教
       第八节 谭嗣同既反礼教又尊孔学
       第九节 维新派的反缠足运动
       第十节 叶德辉对女权运动的指责
       第十一节 蔡元培一贯倡导和实行男女平权
       第十二节 章太炎始终坚守礼教阵地
       第十三节 秋瑾的“男女平权”思想——“女子竟同牛马偶”
       第十四节 金一高呼“女权万岁”
       第十五节 无政府主义派的反孔反礼教
       第十六节 辛亥革命十年前开始的反孔反礼教运动
       第十七节 黄远庸斥尊孔尊礼教尊古文为“专制一孔之见”
       第十八节 陈焕章 等硬尊孔子为教主——孔子最现代化说
       第十九节 廖平的礼教使人自别于禽兽说
       第二十节 新文化运动前的尊孔读经忠君运动
      
       第五章 中国儒家礼教思想开始走向崩溃的时代——“五四”时期
       第一节 陈独秀是“五四”反孔反礼教运动的“总司令”
       第二节 李大钊指出“孔子主义就是纲常名教”
       第三节 吴虞被誉为“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第四节 胡适赞同打倒孔家店与吃人的礼教
       第五节 钱玄同认定反孔反道教属于“民主与科学”范畴
       第六节 叶绍钧论女子应具独立人格
      
       第六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上)
       第一节 梁漱溟肯定以后世界全会改用孔家礼乐——“孔子真可俯视一切”
       第二节 卢信诬妇女自由离合为“公妻”
       第三节 戴季陶认为古今中外都必须有礼教
       第四节 《战国策》派的法西斯妇女观
       第五节 马浮提出世界文化以六艺为最高
       第六节 谢幼伟反对“吃人礼教”的口号——“一切莫不以礼为根据”说
       第七节 钱穆始终赞扬儒家礼教——礼教吃人等于恋爱吃人说
       第八节 贺麟的旧礼教重新规范说——三纲实为五伦的核心
       第九节 柳诒徵论孔子与中国史学以礼为核心
      
       第七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中)
       第一节 张竞生、刘仁航提倡的女性中心社会
       第二节 辜鸿铭、潘光旦的大男子主义
      
       第八章 “五四”后尊孔尊礼教与反孔反礼教的不断争鸣(下)
       第一节 鲁迅始终坚持反孔反礼教斗争
       第二节 易白沙对封建礼教的揭露
       第三节 冯飞、万璞为女子自身应有权利而呐喊
       第四节 向警予的妇女解放思想——宗法礼教的迫害妇女
       第五节 陶行知、杨贤江反礼教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宋庆龄在中国女权运动史上的最高地位——中国必须清除孔子礼教思想
       第七节 潘玉良冲破中国礼教化的美术关
       第八节 杜国庠批评复兴礼教文化
       第九节 赵纪彬论孔子思想体系诸德皆从属于礼
       第十节 其他
      
       附录 本书著者长期对儒家宗法礼教的分析和批评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