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作者:
胡曲园 著 孙承叔 编
定价:
54 元
页数:
286页
ISBN:
978-7-309-11372-3/B.526
字数:
29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胡曲园先生小传
      
       胡曲园,中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教育家。1905年9月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原名胡庭芳,“曲园”一名,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为他治印时因家乡曲水村而给他取的别号。胡曲园四岁丧父,家境艰难。1917年迁居北京,在正志中学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胡曲园因多次参加游行,被学校开除。后转入北京四中学习。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德国文学系,在李大钊革命思想和唯物史观课程的影响下,尤其是读了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后,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由文学专业转向哲学研究。1927年李大钊被杀害,胡曲园前赴后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方国民党左派大联盟”宣传干事。后参加中共北京市委组织的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避难。在日本与李亚农等组织哲学讨论会。1928年回国,继续在北大求学。1930年因参与筹划组织北京“五一”游行被捕入狱, 9月底获释。年底完成大学学业后,偕同未婚妻陈珪如到上海,在熊得山和李达合办的昆仑书店工作。1932年,受李达的委托,他和爱人一起翻译出版了苏联列昂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和《世界经济地理教程》。1935年,他们二人共同参加了艾思奇领导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哲学研究小组,成员还有沈志远、柳堤、胡绳,《大众哲学》各章节出版前就是在小组内讨论的。1937年后,胡曲园先后受聘于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法商学院、上海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上海法学院等高校教授,开设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哲学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逻辑学等课程,发表《抗战中的文化运动》《哲学讲话》《新启策运动》等多篇文章。1940年,胡曲园主编《哲学杂志》,撰写《论建立民族哲学的问题》等文章。抗战胜利后,胡曲园在《周报》《知识生活》《中国建设》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道思想自由之路》《今后的文化任务》《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国革命思想的传统特征》《孙中山的行知学说》等论文。1946年起,胡曲园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并参加张志让、章靳以、沈体芝、周予同、蔡尚思、李正文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的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积极参加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被誉为“民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胡曲园担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秘书长兼法学院院长。1950年他与冯定、刘佛年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新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并任会长。1952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区分部主任,参与创建民盟复旦大学支部,并任民盟复旦大学支部首届主任委员。胡曲园曾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工会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名誉顾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职。1956年,胡曲园受命组建复旦大学哲学系,并长期任系主任。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请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胡曲园因病去世,享年89岁。
      

书摘


       总目
      
       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附录
       探古索今直面现实——胡曲园哲学精神的当代思考 孙承叔
       胡曲园先生小传 孙承叔
       胡曲园先生学术年表 孙承叔
      
      
       哲学与中国古代社会论集
       目录
      
       自序
       对立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
       再论对立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
       ——答舒炜光同志
       论真理没有阶级性
       再论真理没有阶级性
       略论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一致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胜利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艾思奇论哲学的通俗化、中国化和现实化
       ——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
       把学习理论和学习哲学史结合起来
       ——谈如何学习哲学
       解放后哲学教学的主要失误
       马克思哲学的遭遇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康德哲学
       ——就康德哲学的几个问题和李泽厚同志商榷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哲学观点
       论老子的“道”
       《老子》不是唯心论
       我对《老子》的看法
       ——答韩强同志
       我对《老子》的看法
       ——答于鹏彬同志
       再论老子的“道”
       ——答某些读者来信
       论老子的“无”及老子其人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从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停滞
       座谈我对孔子的看法
       先秦逻辑大师——公孙龙
       论五四运动时期的胡适
       回忆早年阅读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
       附录:学以渐博而相通
       ——记胡曲园教授及其中国文化史观程伟礼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