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博学杯·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高中生获奖论文集
作者:
吴坚 李峻 陈雁 主编
定价:
32 元
页数:
357页
ISBN:
978-7-309-12239-8/K.568
字数:
35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言
      
       2015年10月22日,由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附中和复旦附中海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博学杯高中生历史素养展示活动拉开帷幕。此项活动旨在通过历史阅读写作和主题演讲的方式,推动上海市高中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寻史知真、释史求通和鉴史厚德。此项活动一经公示就立即得到了相关各方的踊跃响应,特别是在读的中学生们,共有千余名学生响应,近五百名学生提交展示作品。经过多个环节的层层审核挑选,终于评选出优胜论文,并进行演讲展示,在历时约三个月之后的2016年新年之际,此项活动圆满结束。
       诚如主办者在最初设计这一活动时所确立的宗旨所言,要以历史写作为载体,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倒逼中学历史教育模式的转变。由此也就涉及当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时代问题。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对核心素养进行界定,把“读”“写”能力作为通用能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引导与训练,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也都还把阅读与写作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这项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学阶段也开始加大对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引导与训练。例如在法国,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阅读之外,还安排有写作,大体上两周就要写出一篇4页纸的历史小论文,还有由于法国的高考没有知识性的选择题,只有问答题,而且这些要考的问题都隐含在必读的8本书中,因此,学生们必须精读这些书,并把自己读书后的思考很好地表达出来。
       以国外这些经验为参照,反观上海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这一能力的培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近几年上海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上海学生虽然连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但在阅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欠缺,如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从历史教师的专业视角来看,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面存在着“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一基本能力上有待提高,而且在长文本阅读方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与这种阅读能力的局限同样存在的则是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滞后,或者说,这种能力一直都未得到很好的引导与训练,特别是基于学科特性的阅读与写作更是付诸阙如,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们要么从未写过历史论文,要么在历史写作方面则是或空发议论,从观点到观点,或感想体悟,缺乏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的逻辑思维,缺失对材料的深入解析。
       在这一现状下,学生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创造力的展现无法得到有效实现,或者就是一种奢谈。这一现状实际上也是目前历史教学的现实反映。根据上海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的成员在2014年做过的一个针对基于历史阅读和写作的高中历史教师和高中生的问卷调研,可以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全市253位高中历史教师中,有近47%的阅读资源来源于网站;近45%教师未对学生阅读提出明确的、有针对性的要求,近50%教师不进行针对学生阅读的跟踪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师中近52%选择片段式“关键词提炼”的阅读方法,超过70%教师选择在“解读材料时”和“分析试题时”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可见,中学历史老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和“应试性”阅读倾向。参与调研的全市4825位高中学生中近36%在校读书期间几乎没时间阅读除教材、教辅之外的历史书籍或杂志,即便在寒暑假,近22%学生没有阅读过一本历史书籍或杂志,近60%学生因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阅读历史书籍或杂志,近45%学生从来没有写过历史文章(含历史小论文、历史课本剧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学生没有阅读的热情与渴望,在问卷中也可看出,有近94%学生希望历史老师推荐历史课外阅读书籍,并同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历史阅读和写作素养培养方面来看,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体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不足之处,师生都存在读“网”和“浅”阅读的普遍现象。当然,读“网”也有优势,网络的“集成”化、“互动”化、“即时”化对提高阅读的兴趣有一定价值,但也不可否认,当一个人习惯于读“网”和“浅”阅读的快速、跳跃时,习惯于对信息不加分析、辨别而全盘吸收的海绵式思维时,要再形成在阅读中对信息再加工、搜集、筛选、思考和评估的淘金式思维方式就比较困难。因此,从上海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历史教学的模式必须要进行转换,要从知识性教学转换到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一基本目标上去,并在阅读与写作的路径中来实现这一目标。不然我们无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国际化人才和世界性公民。
       正是在这一背景和指导思想的驱动下,我们期望从具体的学科出发来展开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引导,进行一次中学生历史素养展示活动,重点展示学生们的成果。这也可以视为旨在改变目前历史教学模式的破冰之旅。这一展示立足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中,检验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得。目的是将阅读与写作变成中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嵌入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并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所期待的这一展示活动实为历史教学的内在构成,而非游离于外;是历史教学效果的展示,而非为展示而展示的一项活动。它将有别于各种“大奖赛”,而是更着眼于踏踏实实地与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探索相结合,与学生素养的提升相匹配,更加注重过程中的获得感。总之,它只是历史教学的自然体现和学生能力的日常展现。
       也许有人会提出,在中学已经有语文的写作来承担这一功能,为什么还需要历史的写作,或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对此,也许应该写出一篇长文才能回应这一疑问,在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通过历史学科独特的路径与方法既可以培养出学生共有的必备性能力,又可以发展其特有的素养,更丰富与扩展其“素养清单”。例如仅就写作形式而言,它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可以是研究性论文,一篇读后感,一个历史展览的说明书,一个小剧本,也可以是一本家谱,一部口述史,等等。就历史小论文而言,它也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文章,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依据史实说话。但是史料可能存在于浩瀚如烟海的书籍中,也可能存在于身边的见证者,还可能存在于杂乱无章的报纸杂志中……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搜索,去挖掘,去收集。要找到这些史料,学生要对相关知识十分了解。实际上,搜集史料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面的大扩展过程。而在搜集史料之后,学生还要对史料进行筛选和甄别,这其实也在考验学生的史料甄别能力。这个历史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将包含集证辨据在内的史学方法和思想渗透在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知真、求通、立德的学科育人价值,以及古人常说的培养出史观、史识、史才和史情。而这几种能力又是学生们通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这次展示活动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中不乏喜欢历史阅读和写作的学生,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他们就会送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那些参加展示活动的成果中,有些文章史论结合;有些文字清新可人;有些文章材料细致扎实;有些文章选题视角新颖独特;无疑都表达了他们的学识与才情。正是为了记录下这些学生们所创造出的这些“惊喜”,持续推动上海历史教学模式的转换,让大家对目前中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有所了解与把握,并有一直观参照,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决定将其优胜者的习作编辑出版。因此,本书收录了2015年博学杯高中生历史素养展示活动获奖论文,并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校老师和上海知名特级教师对获奖论文进行点评。
       历史不仅仅只是记忆的堆砌,它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历史学科将会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学科,感谢一路走来为博学杯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人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支持者的队伍中来。
      
       李峻 李宏图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一等奖]
       孤岛铜像:抗战时期上海纪念碑像的死与生
       ——“二战”强权的一个远东样本 王可达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红十字会活动及影响的研究 钱俊
       论石油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日本的影响和作用 陆嘉炫
      
       [二等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一位普通金山卫老人的战争岁月 潘紫奕
       “二战”及战后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与演变 林宇轩
       第三帝国地下歌曲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 赵舒晴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战争儿童生活状况研究及反思
       ——《被遗忘的一代:战争儿童访谈录》读介 张泽宇
       试析国际银行家势力对于“二战”欧洲战场的爆发的影响 傅则成
       通向战争的十字路口
       ——论“二战”爆发的三个对立 吴越
       解析与反思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法西斯主义滋长的“土壤” 郑钰欣
       德国法西斯运动的探究、反思与启示 李曦宇
       从甲午到抗战
       ——中日间两次战争胜败原因初探 李语昂
       “二战”的温床
       ——欧洲均势原则在20世纪上半叶的体现与影响 张晶翼
      
       [三等奖]
       彷徨与新生
       ——浅析德奥古典音乐在“二战”前后的处境 方爰爰
       浅析“二战”中各国空降兵的运用状况
       ——以苏、日、德三国为例 施筱卓
       论“二战”前日本社会各阶层矛盾对日本战争扩张的助推作用 孙业为
       浅论“二战”前大国政治领导人对战争的影响 胡泽洲
       浅析“二战”爆发的政治因素 李佩育
       “二战”初期英法失利浅析 钱秀毅
       德国公民意识的缺失与纳粹体制的建立 王楠
       试析“二战”中英美北非登陆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王雨涵
       冷漠与狂热的共栖
       ——论纳粹德国的狭隘民族主义 应玥
       论德国地缘政治学及其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房宇辰
       由国际联盟在日本入侵东北后的反应浅谈国际联盟的不成熟性 徐博文
       “二战”期间德国在北非战场补给的缺陷分析 徐紫钦
       浅析“二战”时苏德战场中苏联对德国心理战 郭齐家
       论德国人民如何沦为纳粹邪恶统治的帮凶 范伊淇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