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
作者:
申小龙 著
定价:
45 元
页数:
349页
ISBN:
978-7-309-12373-9/H.2640
字数:
31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总序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须研读的经典,作为该学科全部知识的精华,它凝聚着历代人不间断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就其发端而言通常极为艰苦,就其最终的指向而言又经常是极其宏大的,所以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们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进而它还进入到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又由于它所讨论的问题大多关涉天道万物之根本,社会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讨的方法极富智慧和原创的意味,对人的物我认知与反思觉解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范式意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元者,始也、端也,两者的意思自来相通,故古人以“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又说“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出了经典之构成人全部成熟思考与心智营造的基始特性。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自然也有自己的经典或原典。由传统的文史之学、词章之学的讲求,到近代以来西学影响下较纯粹严整的学科意识的确立,它一直在权衡和汰洗诸家之说,在书与人与世的激荡互应中寻找自己的知识边界。从来就是这样,对有志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经过时间筛汰的经典是构成其全部学问的根柢,所谓入门正,立意高,全基于对这种根柢的掌握。就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更不宜过分强调以究明一字或穷尽一义为终身的志业,但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经典的基本内容,深入研读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诵意会,心口相应,从而初步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以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础教养的本原,应该说是当然和必需的事情。
       再说,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许多时候并不是用职业培养一句话就可以概尽的。对大多数从学者而言,它是一种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并从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处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受它的滋养,学生日后在各自的领域内各取所需,经营成家,并不一定以汉语言文学的某部分专门知识安身立命,因此,它尤注意远离一切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诱引,并不放弃对知觉对象的本质体认和根源性究问。那么,从哪里可以得到这种本质上的体认,并养成根源性究问的习惯呢?精读原典,细心领会,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然而,受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还有陈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史迹的复现、概念的宣教和理论的灌输,一个中文系学生(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大抵同此)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教养,并未被当作重要的问题认真讨论过。课程设置上因人而来的随意,课程分布上梯次递进的失序,使这一学科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位序至今还不能说已经成形,更不要说其自在性和特殊性的绾聚与凸现了。也就是说,它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偶合的,因此既不尽合理,带连着学科品性也难称自觉与独立。在这样情况下,要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完整认识几无可能。即使有大体上的认知,也终因缺乏作品或文本的支撑而显得肤泛不切,不够深入。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三年前,我们开始在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实施精读经典作品的课程改革。调整和压缩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集中精力攻读一二十种经典原著。具体做法是选择其中重要的有特色的篇目,逐字逐句地细读,并力求见迩知远,举一反三,然后在三四年级,再及相关领域的史的了解和理论的训练。有些比较抽象艰深的知识和课程被作为选修课,甚至放在研究生阶段让学生修习。我们希望由这种“回到读书”的提倡,养成学生基本的专业教养。有感于脱离作品的叙述一直占据讲坛,而事实是,历史线索的了解和抽象义理的铺排都需要有大量的作品阅读做支撑,没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很难展开深入有效的学习,学生普遍认同了这样的教改,读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有的就此形成了明确的专业兴趣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再引导他们“回到感性”,在经典阅读中丰富对人类情感与生存智慧的体验与把握,最终“回到理性”、“回到审美”,养成清明完密的思辨能力,以及关心人类精神出路和整体命运的宽广心胸,关注一己情趣陶冶和人格修炼的审美眼光,由此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庶几比较切近“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本义。
       现在,我们把集本系老中青三代教师之力编成的原典精读教材,分三辑、每辑十种成系列推出,意在总结过往的教学实践,求得更大更切实的提高。教材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理论”、“比较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等七大学科点,选择三十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做精读,其中既有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史哲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成整个中国文学的言说背景,本身就极富文学性,同时也包括国外有关语言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如此涵括古今,兼纳中外,大概可以使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典范可呈现,有标准可考究。
       在具体的体例方面,教材不设题解,以避免预设的前见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的理解;也不作注释,不专注于单个字词、典故或本事的说明,而将之留给学生课前的预习。即使必须解释,也注意力避“仅标来历,未识手笔”的贫薄与单窘,而着重隐在意义的发微与衍伸意义的发明。也就是说,但凡知人论世,不只是为了获得经典的原义,还力求与作者“结心”和“对话”。为使这种发微与发明确凿不误,既力避乾嘉学者所反对的“因后世之空言,而疑古人之实事”,“后人所知,乃反详于古人”的主观空疏,又不取寸步不遗不明分际的单向格义,相反,在从个别处入手的同时,还强调从汇通处识取,注意引入不同文化、不同知识体系的思想观念和解说方法,以求收多边互镜之效。即使像文本批评意义上的“细读”(close reading),也依所精读作品性质的不同而适当地吸取。尤其强调对经典作品当代意义与价值的抉发,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阐幽发微,上挂下连,古今贯通,中外兼顾的特色。相信有这种与以往的各类作品选相区隔的文本精读做基础,再进而系统学习文学史、语言学史以及文学、美学理论等课程,能使本专业的学生避免以往空洞浮泛的知识隔膜,从而对理论整合下的历史与实际历史之间的矛盾有一份自己的理解,进而对历史本身有一种“同情之了解”,并从内心深处产生浓郁而持久的“温情与敬意”。
       如前所说,原典精读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基础教养的范本,它们应该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知识准入的基本条件和底线。但是“应该”与“能够”从来是一对矛盾。如何使教材更准确简切地传达出经典的大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得体新生命,得入新世界,是我们大费踌躇的问题。好在文学的本质永远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影响过程中,学术的精神也永远存在于学术著作的解读当中。既如此,那么从原典出发,逐一精读,既沉潜往复,复从容含玩,应该不失为一种合理可行的思路。
       我们期待基于这种思路的努力能得到丰厚的报偿,也真诚地欢迎任何为完善这一思路提出的建议与批评。
      
       陈思和 汪涌豪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论
       一、索绪尔的生平
       (一)索绪尔的家族:从法国到日内瓦
       (二)索绪尔的青少年时代
       (三)德国留学的日子
       (四)巴黎十年
       (五)日内瓦的方言调查
       (六)三期普通语言学课程
       (七)索绪尔最后的日子
       二、索绪尔著作的整理
       (一)巴利和薛施霭的整理
       (二)索绪尔著作的考证
       (三)从索绪尔著作的考证看索绪尔思想的研究
      
       第一讲 语言学史一瞥:逻辑语法时期和语文学时期
       一、逻辑语法时期
       (一)哲学视野中的语法
       (二)拉丁语规范下的语法
       (三)思辨语法
       (四)波尔·罗瓦雅尔学派
       (五)索绪尔唯理语法批评的历史高度及其局限
       二、语文学时期
       (一)文艺复兴与古典语文更新
       (二)从逻辑决定论到语法规定主义
       (三)理性规范主义的否定之否定
       (四)索绪尔的语文学批评辩正
      
       第二讲 语言学史一瞥:比较语法时期
       一、比较语法的诞生
       (一)世界语言材料的搜集
       (二)索绪尔眼里梵语发现的意义
       (三)“比较语法”概念的提出:索绪尔的二重评价
       (四)索绪尔思想的先声:拉斯克的追求
       二、比较语法的发展
       (一)比较语法的边缘范式
       (二)比较语法的主流范式:自然主义
       三、比较语法的范式革命
       (一)务实的罗曼语和日耳曼语研究
       (二)新一代比较语法学家的出现
       四、新语法学派批判
       (一)理论建树的科学主义
       (二)材料分析的细节主义
       (三)语言本体的个人心理主义
       五、索绪尔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超越
       (一)索绪尔的新语法学派批判要义
       (二)索绪尔的划时代超越:结构主义
      
       第三讲 语言学的任务
       一、语言学任务的是与非
       (一)语言学的任务不是什么
       (二)语言学的任务是什么
       二、语言学任务的内与外
       (一)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语言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关系
       (三)人文弃置:索绪尔历史反思与学术重建意义的限度
      
       第四讲 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研究的对象难以界定
       (一)观察方法先在于研究对象
       (二)现象的层层二分
       二、索绪尔语言定义的三个关键词
       (一)语言、言语和言语体系
       (二)语言和言语、言语体系的关系
       三、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分岔
       (二)索绪尔的“光荣的孤立”
       四、索绪尔的科学魅力与人文虚妄
       (一)寻找人类有意识活动的无意识结构
       (二)对语言现象符号化整合的疑问
       (三)索绪尔还原和“索绪尔”反思
      
       第五讲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一、文字定义的西方标准
       (一)一脉相承的文字观:从亚里士多德到布龙菲尔德
       (二)雅柯布森:文字是有意义的自主的符号系统
       二、人类文字性质的二重区分
       (一)索绪尔对人类文字性质的二重区分
       (二)文字属性分化中西语言学传统
       三、汉字的文化定义
       (一)汉字的意象本原
       (二)汉字的语言功能
      
       第六讲 语言符号的性质
       一、语言符号的二元理论
       (一)语言符号是一个双面心理实体
       (二)语言符号是施指和受指的结合
       (三)语言符号二元理论的抽象本质
       二、关于符号施指和受指问题的讨论
       (一)施指的物质性问题
       (二)受指的物质性问题
      
       第七讲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
       一、符号施指和符号受指关系的任意性
       (一)任意性原则释义
       (二)任意性理论的历史论争
       (三)任意性原则的实证难题
       二、任意性的两个侧面:绝对不可论证性和相对不可论证性
       (一)语言符号的相对可论证性
       (二)相对可论证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三、任意性的两个作用:不变性和可变性
       (一)任意性导致语言符号的不变性
       (二)任意性导致语言符号的可变性
       四、任意性理论的世纪之辩
       (一)任意性理论的深远影响
       (二)对任意性理论的否定
       (三)对任意性理论的维护
       (四)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的并重
       (五)对任意性理论的修正与阐释
       (六)重建被索绪尔割舍的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