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料库视角
作者:
顾乡 著
定价:
38 元
页数:
454页
ISBN:
978-7-309-12258-9/H.2619
字数:
373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研究语言变化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语言变化是历史语义学、历史语用学乃至历史句法学的研究对象: 这类研究针对的是语言本体现象跨越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结果。另一方面把语言置于语篇的演变中,通过研究不同社会背景下特定语篇体裁的更替,找到语法和词汇的规律性变化。这方面的代表研究是韩礼德(Halliday 2004)、班克斯(Banks 2007)、卡米涅(Camina 2013)、贝娄(Bello 2014)等,他们探讨了语法隐喻、语态、人称、主位、动词性名词、名词构词法等在近现代科学语篇中的演变。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为本书提供了参考模式。
       历史语篇的研究经历过修辞、叙事、语言的转变。历史研究的对象从对历史内容真实性的探讨转向关注历史话语的修辞手法、叙事模式和历史语篇的语言特征。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学界对历史研究出现了修辞和叙事的转向,代表人物是海登·怀特(Hayden White 1978, 1987)。怀特把历史看成是话语,把过去视为话语构建,弱化对历史真实性的讨论。历史研究之前关注的是历史著作在多大程度上和史实对应。贝克霍夫(Berkhofer 1995)认为就历史真实性而言,历史学家和读者聚焦的是历史话语叙述的内容而不是话语本身,而修辞和文学理论家关心的是话语如何构建,如何叙述它呈现的世界。修辞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把历史看成文学话语,对历史话语宏观上进行修辞模式和叙事形式的分类,兼顾对特定历史著作叙事模式的分析,或对历史话语的叙述声音进行讨论。虽然修辞和叙事视角对历史话语的研究多少涉及语言现象,但这些研究缺少具体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的框架。
       相对于历史话语的修辞和叙事转向,从语言学角度系统探讨历史语篇在西方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初现端倪,之后的20年发展迅速,出现了研究的一个高潮。历史语篇研究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历史语篇研究是把各种语言书写的历史语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学理论定性和定量分析涉及语篇的语言现象。国外历史语篇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期的研究成果是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密不可分的。历史语篇的另两个理论框架是韩礼德弟子马丁及其悉尼学派的同事开创的评价理论和语类理论(Martin & White 2005; Martin & Rose 2007)。另外,历史语篇和政治相联系的本质促使研究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研究语言如何在语篇中解释和构建意识形态,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对历史教科书语言的探讨上。奥泰萨(Oteiza 2003)借助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智利6到12年级的历史课本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了四段历史的叙述: (1) 阿连德执政;(2) 皮诺切特政变;(3) 到1990年为止的皮诺切特独裁;(4) 之后的民主化转变。作者展现了充满政治斗争的智利历史进程中,历史事件是如何呈现在历史课本里,词汇语法上是如何解释事件的参与者,社会责任是如何被赋予、规避的。巴纳德(Barnard 2004)的专著从批评语言学视角对日本历史教科书进行全面研究,关注了日语历史语篇如何通过词汇语法叙述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和日本接受投降等重大历史事件。语用学的发展也为历史语篇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如出现了对历史语篇的元话语、遁语、言据性、人称代词等方面的研究。
       国外对于历史语篇的深入研究推动着国内语言学界对历史语篇的逐步了解、认识和思考。过去10年间陆续有论文发表,历史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国内学界的视角。但和西方相比,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国内历史语篇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有待提高。历史语篇虽然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重视,但必须看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大多数论文、专著集中在历史教科书、学生历史作文等学校历史语篇上,对专业历史语篇鲜有涉及。另一方面学者关注的重点是现代历史语篇,很少研究早期和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特征。同时对于历史语篇在其演变过程中语言现象的变化缺少相应的研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把研究对象框定在编年体史家书写的早期历史语篇和专业历史学家撰写的近代历史语篇上,讨论的是历史语篇从早期到近代出现的语言变化。
       第一章是介绍。16世纪开始,近代科学理念开始影响西方社会,逐渐波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对于10至12世纪、16世纪的历史语篇,19世纪的历史语篇出现了科学和学术语篇的一些特征。第二章回顾了历史学、历史话语和历史语篇领域的重要研究。历史学家从历史方法、思想、学科、体裁、作者身份和内容的角度探讨了近代历史学受到科学思潮的影响出现的变化。他们的研究表明近代历史学的演变是个渐进的过程,最终在19世纪成为一门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研究学科。修辞学家注重研究历史语篇叙述模式的结构和演变,研究经典历史作品的整体写作风格和具体修辞格的表现和功能。怀特等学者认为历史语篇的叙述形式是历史学家表现过去不可或缺的手段,历史学家通过叙述形式把历史证据和自己的分析解释结合在一起。修辞学家同时指出历史语篇是历史学家运用修辞策略的产物。在西方历史叙述模式的演变上,怀特等学者的观点是西方历史叙述体经历了从中世纪年代纪、编年体到文艺复兴编年体到19世纪历史叙述体的转变,三者的差异体现在解释程度的强弱上。语料库语言学家从历时和语料的方法研究英语散文词汇语法和作者立场的演变,拜伯(Biber)等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医学、科学和法律语篇。他们发现从16世纪到20世纪,这些语篇的特征是叙述性减弱、信息性和客观性增加。语料库研究对英语散文演变的研究可以间接揭示历史语篇大致出现的变化趋势,为本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了佐证,同时他们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是学校历史语篇的语言特征。考芬(Coffin 2006)、马丁(Martin 2002, 2003)、马丁和罗斯(Martin & Rose 2007)、施莱普格里尔(Schleppegrell 2004)、麦克卡比(McCabe 1999, 2004)等研究了历史语篇的语域、语类、及物性、语法隐喻、表示时间关系的词汇语法、表示因果关系的词汇语法、语气、情态、遁语、主位结构、评价资源等。他们发现历史语篇有记录、解释和论证三大语类。语法隐喻是历史学家在历史语篇里建立抽象性和技术性的重要语言资源,历史语篇主要通过事物和关系过程叙述和解释历史事件。历史学家试图通过减少情态的使用向读者展现一个客观的历史场景。他们也发现历史语篇里遁语的使用多少和历史学家对证据的了解程度有关。评价资源角度揭示了历史语篇的声音和语类呈现对应关系。第三章明确了本书运用的理论概念。本书主体理论框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涉及和语言相关的抽象性、概括性、技术性、解释性、推理性、准确性和客观性等概念。这一章进一步对语境、语域、语类、历史语篇、学术语篇、语法隐喻、因果词汇、情态、人称和评价理论等概念做出解释。第四章对所选择语料的三本历史著作和它们的作者进行背景介绍。10至12世纪时期撰写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The AngloSaxon Chronicle/ASC)始于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在各地修道院得以延续,是早期历史语篇的代表作。城市编年体是16世纪历史写作的主要体裁,霍林西德是16世纪编年体历史学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Chronicl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CESI),本书选择的是其中的一部——《英格兰编年史》(The Chronicle of England/CE)。19世纪出现了以大学为中心的专业史学,伯利是专业史学的代表人物,宏大历史叙述体的《晚期罗马帝国史》(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HLRE)是伯利的代表作。对三部代表性历史作品的分析能大体揭示出10至12世纪、16世纪和19世纪历史语篇大致的语言特征和出现的语言变化。第五章对本书语料库的选择和统计方法作出说明。
       本书的主体部分涵盖第六至第十章。第六章运用语境、语域和语类概念分析ASC、CE和HLRE语篇。情景语境的不同决定了上述历史语篇概念、人际和语篇元功能和语域变量的差别。细化到语域变量上,ASC记录历史事件,突出作者客观立场和以记录方式组织语篇。CE在记录历史事件同时,还加入作者解释;在强调客观立场的同时还带有娱乐读者的目的;并且以记录、解释的方式组织语篇。HLRE通过记录、作者解释和客观解释传递历史知识,表达作者客观和权威立场,以记录、作者解释和客观解释的方式组织语篇。ASC的语类包括传记叙事、历史叙事和历史叙述。CE的语类有历史叙事和历史叙述。两者的差别是前者更重视历史叙事,而后者关注的是历史叙述。HLRE除了历史叙事、历史叙述之外,还用到解释语类,使因果关系的分析更为突出。
       第七章分析的是ASC、CE和HLRE如何通过词汇语法表达概念语义,同时探讨它们如何运用词汇语法实现概括性、抽象性和技术性的语篇效果。语料揭示出在表达历史语篇概念语义时,词汇语法呈现出的若干规律性变化。通过对具体人物和类别人物在ASC、CE和HLRE语篇当中的整体分布和在小句中作参与者的研究,我们发现ASC多使用具体人物,而HLRE多使用类别人物。在小句层面上ASC多使用具体人物作参与者,而HLRE多使用类别人物作参与者,CE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表明HLRE比ASC、CE历史语篇更具有概括性。通过对非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时间术语、制度性术语和符号性术语在ASC、CE和HLRE中的整体分布和在小句中作参与者的研究,我们进一步发现HLRE比ASC使用更多的时间术语、制度性术语和符号性术语,同样CE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表明HLRE比ASC、CE历史语篇更具有抽象性。HLRE的抽象性主要表现在语法隐喻使用上,体现在大量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使用名词化当中的动词派生名词,使用由名词化和动词化构成的抽象小句。HLRE抽象程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对名词化、名词词组和抽象小句的还原问题上,正是因为高度的抽象性,名词化、名词词组和抽象小句的还原需要若干步骤。高度的抽象性还造成了某些结构的无法还原。HLRE的技术性体现在大量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建立时间技术性术语和时间分类术语上。较高程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技术性使HLRE的词汇语法具有科学和学术语篇的某些特点。
       第八章研究的是ASC、CE和HLRE如何通过词汇语法表达因果语义。通过语料,我们发现ASC、CE和HLRE在解释历史事件时运用的语言手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ASC和CE多使用一致形式的词汇语法来解释历史。一致形式包括并列和从属连词。并列和因果连接词使得因果关系局限在时间框架里。因果连接词连接叙述两个包含具体历史事件的小句,小句的参与者往往是具体历史人物,解释的概括程度较低。HLRE多使用隐喻形式的词汇语法来解释历史。隐喻形式的词汇语法有反真实条件句、外在和内在因果过程参与者、外在和内在因果过程、因果环境和因果环境关系过程。因果关系词汇语法从一致型向隐喻型的转变说明了HLRE中因果关系摆脱时间关系的限制,成为语篇重要的组织手段。使用反真实条件句是科学和学术语篇常用的表示作者对不同实验条件所产生可能结果的推测。HLRE多使用反真实条件句体现了伯利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解释性的推测。外在因果和内在因果是科学语篇经常使用的表示解释的词汇语法。外在因果过程参与者把原因和结果从因果连接词变成名词,使因果关系以实体的面貌出现,外在因果过程参与者可以成为抽象的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抽象的事物代替具体人物,历史解释进而从具体走向抽象。外在因果过程把原因和结果从因果连接词变成动词,可以在抽象的事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抽象的事物代替具体人物,历史解释同样从具体走向抽象。ASC和CE也出现外在因果过程,但是其过程前后的参与者是具体人物,显然解释程度不如HLRE。包含内在因果过程参与者和内在因果过程的小句是历史学家对历史证据和历史事实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只有在历史学科科学化之后,在历史写作建立在历史证据和历史事实基础上之后,内在因果过程参与者和内在因果过程的使用才会大量出现,HLRE大量出现内在因果过程参与者和内在因果过程体现了高度解释性。因果环境可以在抽象的原因和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提高了历史语篇的解释性。因果环境关系过程的使用主要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解释性质的学科语篇中,HLRE通过这个过程对抽象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解释性的增强使得伯利的历史语篇更加接近科学和学术语篇。
       第九章对ASC、CE和HLRE中元话语的异同做出分析,关注的是情态和人称的表达。结合语料数据,通过对情态的各种表达形式和人称的研究,我们发现情态和人称的分布从ASC到HLRE呈现出递增的趋势。CE多使用认识盖然性的情态动词、现象动词、外接小句和第一人称I和第二人称you。与之相反,HLRE多使用认识必然性的情态动词、表示寻求表述准确和保护作者观点的情态附加语、名词化情态、研究型动词和第一人称we和祈使句。这些表示情态和人称的词汇语法的变化表明了近代历史学家情态立场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比起ASC和CE,HLRE对过去更加肯定,较多从演绎而非猜测得出结论,较多使用证据、分析、数据和事实而非外界观点证实命题和得出结论。HLRE试图寻找历史事实的准确表述,同时使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表述留有余地。虽然可以看到HLRE比起ASC和CE更加强调解释,但伯利试图以隐性的声音把解释传递给读者。这一切都反映了HLRE中的情态和人称表达向着科学和学术语篇的方向靠拢,恰好迎合了近代历史学科学化的趋势。
       第十章运用评价理论探讨了ASC、CE和HLRE如何通过语言资源实现语篇内部的评价。语料揭示出评价资源从ASC到HLRE呈现出递增趋势。随着历史语篇人际意义的表达更趋丰富,历史学家更愿意表达自身立场,同时与不同声音和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和协商。判断语义作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价值判定的范畴在ASC、CE和HLRE中都占据主导。相对于ASC和CE,鉴赏和扩展语义明显在HLRE中得到发展。在历史语篇声音分布上,ASC倾向记录者声音,CE接近裁判者声音,而HLRE是解释者和裁判者声音的混合体。
       第十一章对全书做出小结。相对于10至12世纪和16世纪,19世纪的历史学方法、历史学思想和历史学专业化更加接近自然科学的模式,对历史语篇的语域、语类、词汇语法产生了影响,19世纪历史语篇不仅具有早期历史语篇的记录语类,同时还衍生出解释语类。历史语篇的词汇语法更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解释性、准确性、客观性,同时语篇的评价资源更为丰富,声音更趋成熟。
       随着历史语篇研究的深入,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我们所关心的。鉴于历史语篇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领域,语言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是其研究能够持续的前提。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类理论和评价理论的体系化促成了历史语篇研究的高潮。在继续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历史语篇的同时,我们也应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为历史语篇研究提供新的语言学研究框架。另外,历史语篇的研究需要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有所突破。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书写的历史语篇在语类、语域、语言特征上有所差异,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也不尽相同,这些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即便使用同一种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书写的历史语篇也未必相同,它们的异同点也是很好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历史语篇研究成果时,应取其精华,特别是重要的理论框架,来合理分析汉语的历史语篇。对汉语历史语篇的研究将是今后历史语篇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书成稿之前得到导师曲卫国教授的指导,熊学亮、褚孝泉、沈黎、朱永生等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他们的帮助我受益匪浅。本书最终成稿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作者简介

书摘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Arguments of the Book
       1.2Motiv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1.3Structure of the Book
      
       Chapter Two Historiography, Rhetorics, Prose Evolution,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1Introduction
       2.2Historiography from the Medieval to the Modern Times
       2.3Rhetorics and the Historical Discourse
       2.4Diachronic Study of the Prose Style and Authorial Stance
       2.5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hapter Three Conceptual Framework
       3.1Introduction
       3.2Scientific Effects
       3.3Linguistic Concepts
      
       Chapter Four ASC, CE and HLRE
       4.1Alfred the Great, Monasteries and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4.2Holinshed and Chronicles of England,Scotland and Ireland
       4.3Bu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Chapter Five Data and Method
       5.1Data Description
       5.2Method
      
       Chapter Six Context, Register and Genre Studies of ASC,CE and HLRE
       6.1Introduction
       6.2Context Analysis of ASC, CE and HLRE
       6.3Register Analysis of ASC, CE and HLRE
       6.4Genre Analysis of ASC, CE and HLRE
       6.5Summary
      
       Chapter Seven Lexicogrammar of Ideational Semantics in
       ASC, CE and HLRE
       7.1Introduction
       7.2Concrete and Generalized Terms
       7.3Abstract Terms
       7.4Technical Terms
       7.5Summary
      
       Chapter Eight Study of the Lexicogrammar of Causality in
       ASC, CE and HLRE
       8.1Introduction
       8.2Distribution of the Lexicogrammar of Causality
       8.3Summary
      
       Chapter Nine Study of Expressions of Modality and Persons
       9.1Introduction
       9.2Distribution of Modal Verbs
       9.3Distribution of Appearance Verbs
       9.4Distribution of Modal Adjuncts
       9.5Distribution of Nominalized Modal Expressions
       9.6Distribution of Extraposed Clauses
       9.7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Verbs
       9.8Distribution of Persons
       9.9Summary
      
       Chapter Ten Evaluation in ASC, CE and HLRE
       10.1Introduction
       10.2Appraisal Data Analysis
       10.3Attitude Analysis
       10.4Engagement Analysis
       10.5Graduation Analysis
       10.6Voices of ASC, CE and HLRE
       10.7Summary
      
       Chapter Eleven Conclusion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Bibliography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