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
龚金平 著
定价:
48 元
页数:
351页
ISBN:
978-7-309-12479-8/J.302
字数:
34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6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代序 电影是关于细节的艺术
      
       我第一次写影评时,正在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分析的影片是《花样年华》(2000,导演王家卫)。其实,我当时并不喜欢这部影片,甚至没有完全看懂,但影片营造的那种淡淡的感伤氛围让我若有所失,看完之后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柔软起来,尤其是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买宵夜时那冷漠忧伤的神情令我如此着迷,她在喧嚣的街头却走出了一种优雅和从容,一种孤高和冷艳,这立刻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一种凄清、寂寥、哀怨、惆怅的情绪在我心中潜滋暗长。在那样一个时刻,我似乎突然读懂了影片中那幽幽的一声叹息,读懂了影片中两个主人公无可排遣的凄婉迷惘,以及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于是,关于这部影片我写下了一些文字,主要内容就是对上述种种感觉的铺陈,以及两个主人公在庸常现实中的焦虑与渴望,突围与退却。
       今天想来,当年的那个影评只能算“观后感”,抓住了观看影片之后的某一种感觉,进而大加发挥,堆砌一些唯美的文字,发泄一些不着边际的伤感情绪,至于影片如何通过电影的方式来传达那样一种感觉基本上不得要领,对于影片在叙事方式、情节结构、光线、色彩、镜头运动、表演等方面的特色几乎未加分析。说到底,我是在用文学的方式分析一部影片,将影片浓缩成一个故事,再对这个故事中的主题、人物性格和命运等要素进行论述。这种方法,有时当然也能切题,但损失的是“电影”的全部特性,忽略的是影片中画面、声音、剪辑等电影元素的独特魅力。
       2003年,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虽然报考的专业仍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但由于师从的导师主要从事影视文学的研究,我也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电影改编。当然,按照我当时的学术积累和知识结构,这种研究仍然是文学式的,主要关注改编影片相对于原作在情节结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叙述方式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加工,并由此折射出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因此,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并未体现出真正的电影专业素养,对于影片的分析因为有原作的参照,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文学式的。
       2006年,我留在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工作,将要为学生讲授《影视剧艺术》。我当时诚惶诚恐,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在那个暑假,我像一个电影的初学者一样,找出《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开始逐条逐条地阅读。这个工作大概持续了一个月之久,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开始以专业的眼光“拉片子”,也就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甚至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分析一部电影,这中间的收获与快乐让我无从言表。记得我当时有些癫狂和痴迷,花几天的时间去分析王家卫的《旺角卡门》(1988),去思考影片中光线、色彩、造型、场景、运动、剪辑的细腻处理,并得到了许多新的发现和领悟。我像是进入了一个艺术宝库,在里面流连忘返,为那些以前自己所忽略的内容而欣喜、陶醉。
       即使准备得很充分,2006年9月开始上课时,我还是有些忐忑,因为有些概念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懂,有些讲解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过于琐碎或牵强。更重要的是,当我津津乐道于一部影片的电影元素分析时,我悲哀地发现许多影片并不适合进行这样细致的解剖和读解。此外,部分影片即使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电影语言方面的匠心独运,但对于影片的整体把握依然非常重要,对于影片的主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情节结构分析依然是理解一部影片的前提。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相对于教师的宏观讲解与微观解剖,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某些细节,常常发出诸如此类的疑问,“影片为什么要让主人公时刻带着那盆植物?”(《这个杀手不太冷》)“影片中为什么经常下雨?”(《七宗罪》)“主人公已经厌恶了江湖,为什么会去救自己的兄弟?”(《旺角卡门》)“影片中为什么经常出现红玫瑰?”(《美国美人》)“梁老师为什么要自杀?(《太阳照常升起》)……这些疑问,有些与电影元素有关,有些与剧情有关,有些与人物性格和主题有关,甚至解答了某个细节就获得了理解一部影片的核心密码。从此,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鉴赏一部影片。
       确实,用文学的方法去解读一部影片会忽略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特点,也会忽略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特性:表现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用“拉片子”的方式去细读一部影片,可能适合部分艺术电影,对于大多数商业电影来说就有些耗费精力。而且,画面、镜头、声音细读之后,还得将拆散的影片元素组合起来,概括出影片的主题内涵。或者反过来,观众先要懂得一部影片的主题内涵,才能更加明晰地了解影片在光线、色彩、场景设置、镜头运动、景别、机位等方面的用意。更加极端的情况是,观众也许能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影片的电影元素,但最后却对影片想说什么不甚了了,或者不能从主题内涵的角度理解影片中某些细节的暗示、主人公的选择和行动。
       在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与思考之后,我认为电影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文学的方法),也不仅仅是用光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影像元素的方法),而是用文学和电影的方法在呈现一个个细节。也就是说,电影是关于细节的艺术。“电影是关于细节的艺术”,这个提法多少有些别扭,因为文学也是关于细节的艺术,话剧也是关于细节的艺术,甚至舞蹈、建筑、雕塑,都是关于细节的艺术,那“电影的特性”在哪里?
       其实,我想说的是,任何艺术都是关于细节的艺术,先要懂得每一个细节的含义,才能分析这些细节中所凸显的某一门艺术的特性。例如,《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去买宵夜的细节,观众能体会影片所欲传达的那种忧伤寂寥,但对于有专业素养的观众来说,应该进一步去分析影片是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高速摄影(慢镜头)将人物的忧伤放大,也在日常的行走中营造出一种优雅与从容;低沉感伤的音乐既是环境氛围的同步表达,又潜藏了主人公心中那如潮的心事;主人公暗色调的旗袍呼应着她灰暗的心情;镜头跟拍呈现一种流畅的时空感,也呈现主人公行走中的悠长与凄婉;平角度的机位避免了摄影机主观情绪的流露,让观众与主人公有一种平等的对视,也有一种平静的注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分析,它将影片拆解成一个个的细节,感受并理解这些细节的用意,并细致分析在这些细节中导演是如何通过光影和声音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用意。
       借助理论来阐释和发挥一部影片的主要内涵是当前电影研究和电影评论的一条路径,本人的一些影评中也会借用一些理论来深化阐述,但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通过影片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解读就能明白导演的主要意图(当然,相关历史、文化、政治背景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过程中不需援引任何理论,甚至某种理论需要通过影片来得到形象的证明,而不是影片要通过某种理论的援引才能得到意义的彰显。
       因此,本书试图立足于影片的整体把握,专注于影片的细节解读,实现影片主题分析与光影、声音、剪辑分析的完美结合。
       这本《光影之魅:电影鉴赏的方法与实践》有一个理想的蓝图:读者既能整体理解影片的主题内涵,又能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走进影片的光影世界,了解各个细节对于主题建构、人物性格塑造、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更了解影片如何通过光影等电影的元素来实现这些意图,进而使读者不仅学会分析电影,撰写影评,更学会如何从一个宏观的视野来观照电影导演、电影类型和电影现象。当然,这只是本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龚金平,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理论与影视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影视教学团队首席教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秘书长,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类型电影、中外电影比较研究、公共影视教育,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复旦大学“香港人”奖教金(2011)。作为课程负责人开设的“影视剧艺术”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建设课程(2011)、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12)、上海市精品课程(2014)。发表电影研究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参编电影教材3部,参编学术专著2部。
      

书摘


       目录
      
       代序:电影是关于细节的艺术
      
       第一章 认识电影
       第一节 摄影构图
       第二节 景别
       第三节 机位和角度
       第四节 镜头运动
       第五节 色彩
       第六节 光线
       第七节 电影音乐
       第八节 电影剪辑
      
       第二章 电影主题的概括方法
      
       第三章 电影中人物的魅力与“弧光”
      
       第四章 电影情节的结构方式
       一 因果式线性结构
       二 叙述分层
       三 单元式结构
       四 多线并进式交叉结构
       五 套层结构
      
       第五章 电影的编剧特色分析
      
       第六章 电影精读(一)
       《旺角卡门》:江湖悲凉 命若琴弦
       一 活在当下:黑道人物的生存状态
       二 匮乏与寻找:黑道人物的情感状态
       三 喋血街头:黑道人物的命运结局
      
       第七章 电影精读(二)
       《蓝色》:体认自由之艰难
       一 遗忘与铭记的双重主题
       二 自由伦理中的自如与两难
       三 身体的沉重与轻盈
      
       第八章 电影精读(三)
       《看上去很美》:在僵化秩序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一 在僵化秩序中追求精神的自由
       二 规训与惩罚中的顺从与反抗
       三 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异质同构
      
       第九章 电影精读(四)
       《末路狂花》:男性阴影下的女性挣扎
       一 男性阴影下的女性挣扎
       二 性格决定命运
       三 被压抑或刻意掩饰的自我
      
       第十章 电影精读(五)
       《阮玲玉》:艺术传奇 女性悲歌
       一 男权社会中的柔弱女性
       二 悲剧性格书写的悲剧命运
       三 套层结构中的复调性对话
       四 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互文关系
      
       第十一章 电影精读(六)
       《海角七号》:落魄人生的奇迹演出
       一 落魄人生的奇迹演出
       二 两个时代的爱情传奇
       三 关于“乡镇”与“城市”
       四 精心设置的电影音乐
      
       第十二章 电影精读(七)
       《阳光灿烂的日子》: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一 对宏大叙事的颠覆与解构
       二 弑父冲动与女性除魅
       三 青春成长的阵痛与迷茫
      
       第十三章 电影精读(八)
       《鬼子来了》:透视宏大叙事背后的生存真实与精神荒芜
       一 景别与影调
       二 机位与视点
       三 颠覆与还原
      
       第十四章 电影精读(九)
       《太阳照常升起》: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终究意难平
       一 单元式结构中的希望与绝望
       二 面对庸常俗世的终究意难平
       三 信仰坍塌后的迷茫与失重
      
       第十五章 电影精读(十)
       《让子弹飞》:恣意喧闹背后的寂寞苍凉
       一 理想主义者的孤独身影
       二 隐晦的政治寓意和现实指涉
       三 电影配乐的意蕴空间
      
       附录(一)《小城之春》:废墟上的渴望与挣扎
       附录(二)《花木兰》:中国式英雄的成长与加冕
       附录(三)《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的华丽转身与沉静回归
       附录(四)《我11》:时代阴影笼罩下的“纯真11岁”
       附录(五)《一九四二》:生非容易死非甘
       附录(六)《太极侠》: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反思
       附录(七)《迈克的新车》:消费社会的癫狂与迷失
       附录(八)《老爷车》:英雄暮年,壮心不已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