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团团圆圆话台湾
作者:
严安林 王晓虎 徐纪东 著
定价:
20 元
页数:
150页
ISBN:
978-7-309-12652-5/D.899
字数:
7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历史事实很清楚地证明,台湾与大陆是命运共同体,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强盛息息相关。当祖国软弱时,台湾曾被割让给侵略者列强;但当祖国强大时,台湾终将回归祖国的怀抱。
       因此,两岸同胞命运与共,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的都是中华民族的血,我们的精神上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魂。
      

作者简介

书摘


       丛书序
       赵昌平
      
       从动议策划,到第一辑八种即将出版,这套丛书的“孕育期”,算来已三年有余。每种六万字左右,首辑也就五十来万字吧,却用了约四个“十月怀胎”期,这在时下快约、快编、快发的“三快”出版“新模式”中,算得上是个“因循守旧”的特例了。然而这不正说明复旦大学出版社对于这套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大众读物用心用力之深吗?
       长达三四万字的策划书、拟目及纲要,多达六七个轮次的专家与师生的论证,反反复复的大纲修订与初目确定,直到关键的、以“专家写小书”为标准的著作者选定,大约用了两年时间;这样算来,各位专家为一种小书的撰写,都用了一年有余,应相当于他们当初撰写攸关个人前程的博士论文所花费的时间了。作为丛书的提议者,我不能不对他们放下手边的科研项目,以如此认真的态度来从事这样一项算不上“学术成果”的工作,肃然起敬。为什么这样一个看来有点“老土”的选题,能被一家以“学术出版”为首务,蜚声海内外的大学社一眼相中,并集聚起众多的知名学者与出版人合作共襄?这就不能不回顾一下有关的策划初衷;虽然近四十个月过去了,目前的情况与当初相比,已经有所变化,但是基本面还是相同的。
       当时的动因是报端与网上的两类有点极端的“热点”问题。
       一是屡见不鲜的青少年学生因升学考试失利而轻生的报道与讨论;今年高考放榜后,网上又盛传一段视频:两位学子又因此而坠楼。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会如此地脆弱?
       二是日本强行进行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后国内“愤青”的行动,网上对此议论纷纷,而偏偏当时尚无一种深入阐析事件、给青年们爱国热情以正确引导的出版物;反观日本,却将所谓“尖阁诸岛”(即钓鱼岛)问题列入中学教育有关课程。现在不仅“东海”“南海”问题继续发酵,而且周边事态愈加复杂,“朝核”问题、“萨德”问题、“南海仲裁案”问题等等,层出不穷,甚至由外而内,“台独”正变本加厉,“港独”又粉墨登场,而“愤青”行动也随之高涨。可叹的是有关的图书虽已有了数种,但还远远谈不上系统化与规模化。
       诚然,青年人中上述两种动向不可相提并论。“愤青”行动固然有待于理性化,但这是“五四”以来,不,应当说是从汉末“清议”以来,中国青年学子以参与“国是”为己任的传统之继续,是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强烈关注“中国崛起”的群体意识之表现;而文战不利即轻生,也是一种极端表现,是伴随数十年以来的“小皇帝”一代而引发的当代中国最可忧的社会现象。然而“小皇帝”的过于脆弱,与“愤青”时不时因过于激愤而不免“出格”,这过“阴”过“阳”之间,却有着某种认识论上的同一性。当代认识论揭示:人约在七八岁时,由孩提时期所累积的片断印象,会形成观察外部世界的最初的“认识图式”,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不断地接受外部的交互影响着的新信息,而使认识图式处于不间断的活动建构之中。人的行为方式,就取决于这种认识图式。因此知见的深浅,也就是视域的大小与对视域中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理解,对个人的行为方式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所以超越一己一事所限而关注大事,超越一时一事所限而洞悉事件的来龙去脉、此事件与彼事件的相互关系,便成为个人行为是否恰当的前提,也应当是现在所热议的素质教育的首务。
       “小皇帝”们的脆弱,根源就在于视域为一己一时所限。今天的青少年们,在知识结构、个性意识乃至由此而来的创造活力上都使我们这一辈人惊羡而自叹勿如,然而如就“抗打击力”,亦即“韧性”而言,“小皇帝”们却差了许多。就拿高考来说吧,且不论群体性地被剥夺了进入高校权利的“史无前例”时期,20世纪60至80年代有高考的年份,录取率也仅仅百分之三十左右,但那时几乎未闻有落榜而轻生者。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之交,当初幸而登龙门者,至那时毕业,90%以上又都上了山、下了乡,那种由极度的希望跌入极度的失望之痛苦,甚至比不曾希望过者更惨烈十倍。然而当时,连同中学生在内的上山下乡的这一群却“熬”了十年,“挺”了过来,并从中产生了担当起“改革开放”重任的第一批青年生力军。回想这种“韧性”的由来,我们不能不感谢两类前辈:一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不管不问”,使子女的天性有了较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当时的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们,他们为青年人提供了各种中外名著与各类知识读物。各种有关“上山下乡”的影视剧,有一个共同的情节,令我们这些过来人倍感亲切,这就是各知青点的 “头儿”“大哥”,都有一箱子不离不弃的书,而为知青们抢着阅读。逆境,使阅读与社会观察、思考融合互动,于是“上山下乡”的这一群,说得最多的一句格言便是“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必将到来”。这种信念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由深入社会的阅读中产生的对国家命运乃至人类历史的感悟。
       孔夫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毅即毅力、韧性;弘则指由开远的见识而来的志向,也是“毅”力的前提。引证这句格言,并不是说“上山下乡”的这一群人都达到了这种境界,毋庸讳言,曾经在改革开放伊始作出贡献的青年人中后来也不乏在“大浪淘沙”中沉沦为沙粒者。引证这句格言的用意只是想说明,超越一己目见身遇的更宽广的视域,在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奋起而终于沉沦者虽只是一小部分,但也反映了这一代人也有其时代性的弱点,如长期的物质生活的贫乏、传统教育或 “左”或“右”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在“个性”与“家国”关系观念上的偏差等等。这些使这一群中不少人迈过了“一时”之“己”这道坎,却过不了之后的一道又一道坎。今天的青年人有着远较过去优越的个性意识、知识结构与外部环境,因此有可能在更广更高的层次上,去完成“弘毅”品格的自我塑造。这就又要回过头来说说所谓“愤青”现象了。
       对于“愤青”,不必过多地求全责备。“愤”是血性的表现,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血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愤青”现象在目前已超越“小皇帝”现象而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说明超越一己得失而关注重大事件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这毋宁说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一种希望。“愤青”之所以被有的长者视为“问题”,只是由于“愤青”们往往为一时一事所限,而尚欠缺对于事件的多维度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因此,进一步开拓视域以增强观察思考能力,从而将一时的“义愤”提升至“弘毅”的精神境界,也是“愤青”乃至所有青少年之必需。
       以上就是这套丛书策划的动因。
       “大事”有种种,为什么丛书非要取名为“国家大事”呢?在放论“全球化”,又崇尚个性的今天,这名目是否又有了些“老生常谈”的意味呢?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国家意识真的与全球意识格格不入吗?只要看看鼓吹世界主义最力的美国就不难明白。美国所称的“全球战略”,其核心就是维护其国家的核心利益与全球霸主的地位,这一点连他们的政客也直言不讳。离开国家意识的“全球意识”,在我看来只是个“伪命题”。抛开“闭关自锁”的落后观念,从周边看中国,从世界看中国,养成新的“国家大事”观,是这套丛书的主旨之一。
       国家意识与个性意识真的水火不容吗?“马云”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创业时的马云无疑是位最有个性、最富于创造力的“天才”青年,然而马云及其阿里巴巴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在自己的祖国。在国内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马云就慧眼独具地看出,在这片被认为是贫困落后的土地上,却蕴藏着发展互联网商务的最深厚的“洪荒之力”。阿里巴巴现在走向世界了,然而“马云”现象最使我感动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他们激活了全国穷乡僻壤成千上万的家庭或个人加入了他的网络。自1968年起,我有十多年时间生活工作于多个这类贫困地区,深知当地人贫困却又淳朴到何等地步,也因此,现在网上购物时,我点击的手指就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滑向这类电子商户,而同时总会掠过一个念头:马云们真的开创了远较政府资助有效十倍的不世功绩。马云的故事与众所周知、日益庞大的“海归”现象,启发了我们这套丛书的又一宗旨:如何从国家的发展态势与战略目标中,寻找到个性发展的确切定位。
       由上述的出发点与宗旨,丛书采取了一种新的表述形式,它是时政性的,又是历史文化性的。它由一个个当代青年应当关注的热点时政话题契入,并扩展开来,追溯其历史文化渊源以及这种渊源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嬗变,从而使时政话题变得更丰厚,使历史文化变得更生动。希望以上设计,能成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弘毅”品格培育的一点助力。
      
      
       目录
      
       1.让圆仔记得住乡愁:团团随想录
       1.1圆圆和我的“姐弟恋”
       1.2我的家乡在四川
       1.3我们来台湾啦
       1.4我的学习与疑惑
       1.5我眼中的台湾社会“两岸化”
       1.6我的中国梦
      
       2. 台湾的历史:两岸同根同种,一脉相承
       2.1三国时期的台湾
       2.2隋唐时期的台湾
       2.3宋朝时期的台湾
       2.4元朝时期的台湾
       2.5明朝时期的台湾
       2.6清朝时期的台湾
       2.7日本统治下的台湾
       2.8台湾回归祖国
      
       3. “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锚
       3.1回避“三不”政策,两岸首度接触
       3.2各表一中,达成共识
       3.3五种文字方案和三种口头方案
       3.4各自口头表述一个中国原则
       3.5“九二共识”不容否定
       3.6“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4. “汪辜会谈”:两岸关系一大步
       4.1为什么“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4.2到底有无安排机场迎接?
       4.3汪、辜二老以国粹京戏开启对话
       4.4平等入场,开创商谈必先握手之风
       4.5晚宴菜名寓意深远
       4.6“汪辜会谈”的一波三折
       4.7“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成果
       4.8签字仪式中的两岸“对等”
       4.9后续高级别工作商谈
      
       5. 小伙伴情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
       基金会的风雨彩虹
       5.1意外的“两航谈判”
       5.2时代在召唤
       5.3伙伴初相识:两会建立沟通管道
       5.4两会会徽寓意揭秘
       5.5两会的风雨商谈路
       5.6小伙伴重归于好:两会恢复商谈
       5.7探望圆仔:“十全十美”
      
       6. 两岸“三通”:无中转,终成行
       6.1“大三通”
       6.2两岸“三通”的首封直邮家书
       6.3两岸空运直航
       6.4两岸海运直航
       6.5你知道两岸直航港口吗?
      
       7. 感动中国:高秉涵带老兵骨灰“回家”
       7.1海峡浅浅,深不过两岸分离的遗憾
       7.2七壶乡愁七壶泪,思乡更知故土甜
       7.3落叶归根:带台湾老兵骨灰“回家”
      
       8. 两岸教育交流:“陆生”与“台生”的那些事
       8.1中华传统文化是基础
       8.2教育交流在曲折中前进
       8.3共创两岸教育美好明天
       8.4海峡很浅、很近,也很远
       8.5从“他乡”到“故乡”
      
       9.两岸体育竞技:携手走向世界
       9.1两岸体育交流的封闭状态
       9.2两岸体育交流的探索
       9.3两岸体育交流的蓬勃发展
       9.4两岸体育的双向交流
      
       10.投资大陆:台商30年发展历程
       10.1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0.2水不大无法长出大鱼
       10.3大陆立法保护台商投资权益
       10.4两岸之道,惟和与合
       10.5帮助台商,两岸互利共赢
       10.6台资品牌在大陆迎来“第二春”
      
       11.台湾风景:看见心的美丽
       11.1阿里山:小火车与森林的世界
       11.2日月潭:绿水画中游
       11.3 101大楼:眺望台北最高楼
      
       12.台北故宫:情牵两岸的中华文化瑰宝
       12.1故宫简史:传承与开创
       12.2抗战时期:文物南迁
       12.3精品迁台,建馆复院
       12.4中华文物:绝世芳华
       12.5两岸故宫文物:一甲子后首重聚
       12.6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
      
       13.眷村故事:沉淀岁月的乡愁
       13.1“外省人”和“眷村”
       13.2竹篱笆里的生活
       13.3“铁票部队”
       13.4承载乡愁的眷村美食
       13.5四四南村:台北第一个眷村
      
       14.同呼吸、共命运:台湾与大陆是命运共同体
       14.1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14.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14.3祖国强大可以更好地维护中华民族利益
       14.4大陆支持台湾以适当方式认识更多“国际小伙伴”
       14.5祖国大陆倡导成立亚投行,为台湾发展带来新机遇
      
       15.台湾小伙伴的未来:两岸共圆中国梦
       15.1习近平心系两岸一家亲
       15.2巴厘岛上“偶遇”——“张王会”
       15.3谁也不能割断两岸小伙伴的血脉
       15.4小伙伴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15.5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之锚
       15.6增强台湾小伙伴的受益面和获得感
       15.7小伙伴一起坚持“四个坚定不移”
       15.8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同心共圆中国梦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