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二版)
作者:
周振鹤 主编 牟发松 毋有江 魏俊杰 著
定价:
220 元
页数:
1347页
ISBN:
978-7-309-12968-7/K.613
字数:
143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简介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十六国北朝卷提要
      
       本卷从社会政治进程与政区演变关系的角度切入,依据相关正史、别史、地理总志、文集、墓志、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十六国北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尽考证和系统重建。内容既包括诸政治实体州郡县的设置与变动历程,也包括领民酋长、护军、军镇、行台等带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区置废情况,展示了这些特殊政区与州郡县制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亦做出归纳总结。
       上编以淝水之战(383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段,对十六国时期诸政治实体的疆域变动,行政区划的设置、分布及其沿革情况进行系统阐述,从行政区划演变的角度展示了十六国时期社会政治进程的图景。
       中编为北魏疆域与行政区划的演变与设置,以北魏末年为基准考证了州郡县政区的沿革,反映了北魏与十六国、北朝这两个时代在政区设置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关联。
       下编叙述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疆域变动,行政区划的设置、分布及其沿革,以《魏书?地形志》和《隋书?地理志》为参照,对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州郡县置废情况予以详尽考证。
       附编对十六国诸政治实体治下的领民酋长、护军、军镇,以及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建置——行台,做了详细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本卷作者对这一时期行政区划演变过程的理解与把握。
       本卷附有多幅图表,以更直观地展示十六国、北朝政区设置的概貌,以及政区演变的特点与变化趋势。
      

作者简介


       牟发松,1954年生,湖北江陵人。武汉大学历史系1977级本科,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受聘终身教授。先后兼任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唐史研究,出版专著《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等多种,发表专题论文70余篇。协助业师唐长孺教授撰述其总结性专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汉译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主持编辑《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等。
      
       毋有江,1972年生,河南博爱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毕业,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国学研究》、《人文杂志》、《中国中古史集刊》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天兴元年徙民与北魏初年的行政区划》一文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会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一等奖。
      
       魏俊杰,1982年生,安徽太和人。先后求学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为衢州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历史地理》、《中国地理地理论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衢州文献集成》(200册),出版专著《衢州文献集成提要》、《衢州古代著述考》。
      

书摘


       目录
      
       十六国北朝诸政治实体兴衰示意图表
      
       导论
      
       上编 十六国行政区划
      
       绪言
      
       第一章 淝水之战前(304—383)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
       政区演变(上)
       第一节汉赵
       第二节 后赵(附段国、冉魏)
       第三节 成汉(附谯蜀)
      
       第二章 淝水之战前(304—383)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
       政区演变(下)
       第一节 前凉
       第二节 前燕
       第三节 前秦
      
       第三章 淝水之战后(383—439)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
       政区演变(上)
       第一节 后燕(附西燕、翟魏)
       第二节 南燕
       第三节 北燕
      
       第四章 淝水之战后(383—439)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
       政区演变(中)
       第一节 后秦
       第二节 西秦
       第三节 夏(附仇池)
      
       第五章 淝水之战后(383—439)十六国诸政权的疆域与
       政区演变(下)
       第一节 后凉
       第二节 南凉
       第三节 西凉
       第四节 北凉
      
       中编 北魏行政区划
      
       绪言
      
       第一章 北魏疆域与政区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道武帝时期(396—409)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二节 明元帝时期(409—423)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三节 太武帝时期(424—452)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四节 文成帝时期(452—465)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五节 献文帝时期(466—471)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六节 孝文帝迁洛以前(471—493)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七节 孝文帝迁洛以后(493—499)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八节 宣武帝时期(500—515)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九节 北魏末年(516—534)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二章 恒州(北魏前期的司州)及相关州领郡沿革
       第一节 恒州(北魏前期的司州)州郡县沿革
       第二节 云、朔、燕、蔚、显诸州领属郡县
      
       第三章 并、肆、汾、唐(晋)、建、南汾诸州领郡沿革
       第一节 并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肆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汾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唐(晋)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建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南汾州领郡沿革
      
       第四章 河北诸州领郡沿革
       第一节 冀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定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幽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相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营州领郡沿革(附南营州)
       第六节 安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平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瀛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沧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殷州领郡沿革
      
       第五章 河南诸州领郡沿革
       第一节 司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济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洛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豫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徐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东徐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兖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齐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青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南青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光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南兖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西兖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北徐州领郡沿革
       第十五节 胶州领郡沿革
       第十六节 荆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广州、南广州、襄州、南襄州、郢州、南郢州、
       析州领郡沿革
      
       第六章 关西诸州领郡沿革
       第一节 雍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华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东雍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北华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泾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豳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岐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河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渭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原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凉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夏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东夏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秦州领郡沿革
       第十五节 南秦州领郡沿革
       第十六节 南岐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东益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益州领郡沿革
       第十九节 梁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节 巴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一节 东梁州领郡沿革
      
       下编 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行政区划绪言
      
       第一章 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疆域和政区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侯景之乱前两魏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二节 侯景之乱后两魏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三节 北齐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四节 北周疆域演变与政区设置概况
      
       第二章 东魏北齐州郡县沿革(上)
       第一节 司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义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怀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定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冀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瀛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赵州(原名殷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沧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幽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安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南营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东燕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北齐北燕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营州领郡沿革
       第十五节 平州领郡沿革
       第十六节 并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戎州(原名南垣州、丰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肆州领郡沿革(附岚州)
       第十九节 东魏、北齐恒州(寄治肆州)与北齐恒州(亦称北恒州)
       领郡沿革
       第二十节 东魏、北齐朔州(寄治并州界)与北齐朔州(寄治马邑,
       又称北朔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一节 北灵州(原名武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二节 北齐北蔚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三节 北显州(原名廓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四节 显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五节 北齐燕州沿革
       第二十六节 云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七节 蔚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八节 宁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九节 灵州沿革
       第三十节 西夏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一节 西汾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二节 南汾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三节 南朔州(因军户而设)沿革
       第三十四节 北齐南朔州(治兹氏城)领郡沿革
       第三十五节 晋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六节 建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七节 东雍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八节 东魏泰州领郡沿革
      
       第三章 东魏北齐州郡县沿革(下)
       第一节 兖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青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齐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郑州(原名颍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济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光州(治掖城)领郡沿革
       第七节 梁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豫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北豫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徐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西兖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南兖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广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胶州领郡沿革
       第十五节 洛州领郡沿革
       第十六节 南青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北徐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信州(原名扬州、北扬州)领郡沿革
       第十九节 东楚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节 东徐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一节 海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二节 东豫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三节 义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四节 颍州(治汝阴)领郡沿革
       第二十五节 谯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六节 北荆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七节 东魏阳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八节 郢州(原名南司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九节 西楚州(原名楚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节 合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一节 霍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二节 睢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三节 北齐潼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四节 南定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五节 永州(原名西楚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六节 东魏蔡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七节 东魏西淮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八节 谯州(治新昌城,又称南谯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九节 扬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节 淮州(治淮阴城)领郡沿革
       第四十一节 仁州(治赤坎城)领郡沿革
       第四十二节 光州(治光城,又称南光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三节 南朔州(治齐坂城)领郡沿革
       第四十四节 南建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五节 南郢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六节 东魏沙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七节 北江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八节 东魏湘州(治大活关城)领郡沿革
       第四十九节 东魏汴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节 东魏财州沿革
       第五十一节 襄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二节 北齐洧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三节 北齐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四节 北齐北建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五节 北齐东广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六节 北齐泾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七节 北齐秦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八节 北齐和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九节 安丰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节 北齐衡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一节 北齐浐州沿革
       第六十二节 北齐巴州沿革
       第六十三节 北齐湘州沿革
       第六十四节 北齐南司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五节 北齐义州沿革
       第六十六节 北齐罗州(或雍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七节 北齐江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八节 东魏陕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九节 南豫州沿革
      
       第四章 西魏北周州郡县沿革(上)
       第一节 雍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恒州沿革
       第三节 宜州(原名北雍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华州(原名东雍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同州(原名华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岐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北周燕州沿革
       第八节 北周显州(治陈仓)沿革
       第九节 北周朔州(或翔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北周云州沿革
       第十一节 陇州(原名东秦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泾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宁州(原名豳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显州(治阳周)沿革
       第十五节 蔚州沿革
       第十六节 云州沿革
       第十七节 燕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豳州(原名南豳州)领郡沿革
       第十九节 西魏恒州沿革
       第二十节 敷州(原名北华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一节 绥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二节 北周银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三节 延州(原名东夏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四节 丹州(原名汾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五节 西魏朔州沿革
       第二十六节 原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七节 会州沿革
       第二十八节 夏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九节 长州(原名南夏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节 盐州(原名西安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一节 灵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二节 秦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三节 渭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四节 交州(原名北秦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五节 河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六节 北周廓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七节 鄯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八节 凉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九节 甘州(原名西凉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节 瓜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一节 梁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二节 洋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三节 集州(原名东巴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四节 金州(原名东梁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五节 北周洵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六节 静州(原名北梁州)沿革
       第四十七节 直州(原名东梁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八节 北周迁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九节 北周绥州沿革
       第五十节 罗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一节 巴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二节 北周蓬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三节 北周万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四节 通州(原名万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五节 西魏迁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六节 西魏石州沿革
       第五十七节 并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八节 开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九节 渠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节 邻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一节 容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二节 成州(原名南秦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三节 北周洮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四节 北周叠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五节 北周弘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六节 北周旭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七节 岷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八节 北周宕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九节 武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节 北周文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一节 邓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二节 北周扶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三节 北周芳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四节 凤州(原名南岐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五节 北周康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六节 兴州(原名东益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七节 利州(原名西益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八节 西魏废华州沿革
       第七十九节 沙州领郡沿革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目录第八十节 龙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一节 汶州(原名绳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二节 北周翼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三节 北周覃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四节 始州(原名安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五节 潼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六节 新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七节 隆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八节 北周遂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九节 合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节 楚州(曾名巴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一节 信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二节 北周临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三节 向州沿革
       第九十四节 北周南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五节 庸州沿革
       第九十六节 益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七节 西魏东益州沿革
       第九十八节 邛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九节 北周黎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节 嘉州(原名青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一节 眉州(原名青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二节 陵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三节 西魏江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四节 资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五节 北周普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六节 泸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七节 戎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八节 南宁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零九节 北周恭州沿革
       第一百十节 北周西宁州(原名严州)领郡沿革
       第一百十一节 北周黔州(原名奉州)沿革
       第一百十二节 北周费州沿革
       第一百十三节 麓州(原名宁州)沿革
       第一百十四节 岩州(原名义州)沿革
      
       第五章 西魏北周州郡县沿革(中)
       第一节 北周洛州(原名司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陕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北周废中州沿革
       第四节 北周熊州(原名阳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北周和州(原名北荆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北周荥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北周汴州(原名梁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北周亳州(原名南兖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北周谯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北周曹州(原名西兖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广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北周废澧州沿革
       第十三节 北周许州(原名郑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北周废汝州沿革
       第十五节 北周废襄州沿革
       第十六节 北周舒州(原名豫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北周永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北周息州(原名东豫州)领郡沿革
       第十九节 北周威州沿革
       第二十节 北周洧州沿革
       第二十一节 北周州沿革
       第二十二节 北周陈州(原名信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三节 北周颍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四节 商州(原名洛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五节 上州(原名南洛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六节 东义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七节 淅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八节 北周丰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九节 荆州(西魏北周领属)领郡沿革
       第三十节 蒙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一节 州(原名南广州)沿革
       第三十二节 淮州(原名东荆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三节 北周殷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四节 鸿州(原名西郢州)沿革
       第三十五节 北周废澧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六节 郑州沿革
       第三十七节 潘州沿革
       第三十八节 溱州沿革
       第三十九节 纯州(原名淮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节 油州沿革
       第四十一节 西魏辅州(原名北应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二节 北周杞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三节 北周鲁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四节 北周济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五节 北周魏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六节 北周屯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七节 北周沧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八节 北周冀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九节 北周贝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节 北周相州(原名司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一节 北周卫州(原名义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二节 北周黎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三节 北周怀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四节 北周废怀州(又称西怀州)沿革
       第五十五节 北周建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六节 北周潞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七节 北周废韩州沿革
       第五十八节 北周废丰州沿革
       第五十九节 北周蒲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节 北周虞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一节 北周绛州(原名东雍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二节 北周废晋州沿革
       第六十三节 北周废勋州(原名南汾州)沿革
       第六十四节 邵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五节 北周南汾州(原名西汾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六节 北周晋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七节 北周汾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八节 北周介州(原名南朔州、汾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九节 北周废蔚州沿革
       第七十节 北周石州(原名西汾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一节 北周肆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二节 北周废北显州沿革
       第七十三节 北周蔚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四节 北周朔州(原名北朔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五节 北周废北恒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六节 北周并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七节 北周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八节 北周赵州领郡沿革
       第七十九节 北周恒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节 北周定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一节 北周瀛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二节 北周幽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三节 北周废东燕州沿革
       第八十四节 北周燕州(原名北燕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五节 北周南营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六节 北周平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七节 北周玄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八节 北周青州领郡沿革
       第八十九节 北周齐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节 北周光州领郡沿革
       第九十一节 北周胶州领郡沿革
      
       第六章 西魏北周州郡县沿革(下)
       第一节 北周徐州领郡沿革
       第二节 北周仁州领郡沿革
       第三节 北周睢州领郡沿革
       第四节 北周兖州领郡沿革
       第五节 北周沂州领郡沿革
       第六节 北周莒州(原名南青州)领郡沿革
       第七节 北周海州领郡沿革
       第八节 北周泗州(原名安州、东楚州)领郡沿革
       第九节 北周宋州(原名潼州)领郡沿革
       第十节 北周邳州领郡沿革
       第十一节 北周吴州领郡沿革
       第十二节 北周淮州领郡沿革
       第十三节 北周南谯州领郡沿革
       第十四节 北周方州领郡沿革
       第十五节 北周西楚州领郡沿革
       第十六节 北周扬州领郡沿革
       第十七节 北周南光州领郡沿革
       第十八节 北周南郢州领郡沿革
       第十九节 北周南建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节 北周浍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一节 北周蕲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二节 北周义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三节 北周霍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四节 北周合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五节 北周晋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六节 北周和州领郡沿革
       第二十七节 荆州(后梁藩国领属)领郡沿革
       第二十八节 北周霍州沿革
       第二十九节 北周平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节 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一节 硖州(原名拓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二节 郢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三节 北周废北新州沿革
       第三十四节 基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五节 北周复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六节 沔州(原名江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七节 北周亭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八节 北周江州领郡沿革
       第三十九节 北周施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节 北周业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一节 北周襄州(原名雍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二节 北周沮州沿革
       第四十三节 昌州(原名南荆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四节 湖州(原名南襄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五节 西魏升州(原名南平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六节 西魏洞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七节 蔡州(原名南雍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八节 随州(原名并州)领郡沿革
       第四十九节 土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节 唐州(原名肆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一节 均州(原名恒州)沿革
       第五十二节 涢州沿革
       第五十三节 归州(原名南郢州)沿革
       第五十四节 款州(原名北郢州)沿革
       第五十五节 顺州(原名冀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六节 郧州(原为安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七节 岳州(原名楚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八节 北周州领郡沿革
       第五十九节 宪州(原名司州、南司州)沿革
       第六十节 温州(原名新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一节 应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二节 北周衡州(治南安)领郡沿革
       第六十三节 北周弋州(原名巴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四节 北周黄州(原名司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五节 北周北江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六节 北周亭州(原名南定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七节 北周申州(原名郢州)领郡沿革
       第六十八节 北周衡州(治黔中地)沿革
      
       附编 十六国北朝特殊政区绪言
      
       第一章 领民酋长
       第一节 先行研究及相关问题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离散诸部”与“领民酋长”
       第三节 北朝的领民酋长
      
       第二章 地方护军
       第一节 先行研究
       第二节 十六国北魏地方护军的沿革、性质、职掌及组织机构
      
       第三章 十六国北朝的军镇
       第一节 先行研究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的军镇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军镇化
       第三节 北魏军镇的产生与“六镇”的设立
       第四节 北魏军镇考补
       第五节 北魏军镇的种类、地位、组织机构及废改
      
       第四章 北朝地方行台
       第一节 先行研究
       第二节 行台的最初出现及其性质
       第三节 十六国与北魏初期驻治地方的行台
       第四节 北魏末(524—534)行台的地方官化
       第五节 行台地方官化在东魏北齐的成熟定型
       第六节 北魏末以降的大行台
       第七节 行台的消亡及其原因
      
       余论:十六国北朝社会政治进程与行政区划变动
       附录
       一、疆域政区图
       1.十六国疆域政区图
       2.北朝疆域政区图
       二、政区沿革表
       1.十六国政区沿革简表
       2.北魏州郡沿革简表
       3.东魏北齐州郡沿革简表
       4.西魏北周州郡沿革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