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论语》中的健康智慧
作者:
严忠浩 张界红 主编
定价:
48 元
页数:
305页
ISBN:
978-7-309-13128-4/R.1623
字数:
25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真正的经典,总是具有跨时空、跨领域的普遍意义。《论语》中的一些思想理念,包含关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的古代智慧,这与现代健康概念具有内在联系。
       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现代病”,如生态问题、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道德问题等,已严重影响现代人健康和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受到严峻挑战。2500多年前《论语》所蕴含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品读《论语》,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可以给出济世“良医”“良药”,以德化人,以智益人,以文健人,提供健康智慧。
       本书从儒家经典《论语》中寻求健康智慧,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顺应现代健康理念。全书内容分为健康基础、健康心理、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4篇。每篇分为若干章,把《论语》中的相关语录先予通俗解读,然后融会现代健康知识和中西医知识,从健康的角度加以引申和拓展,以一条语录贯通一个健康问题。
       本书的编写,力争具有经典性强、现代意识强、知识性强、适用性强、通俗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作为第一种把传统文化经典《论语》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的科普读物,本书还具有新颖性。这也是笔者的初步尝试,限于水平,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们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中《论语》引文的注释和今译,参考了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等,插图取自明代仇十洲等绘《孔子圣迹图传》影印本等。
      
       严忠浩
       2016.12于上海
      

作者简介


       严忠浩,男,生于1944年,浙江鄞县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曾在海内外出版过40余种医学专业及科普书籍。
      
       张界红,男,生于1960年,江苏江阴人。2005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学博士,艺术品高级鉴定师。一直从事历史、文物、文学艺术研究。
      

书摘


       目录
      
       《论语》与现代健康理念(代序)
      
       第一篇 健康基础
      
       第一章 中医养生
       1.和为贵
       ——阴阳调和是健康之本
       2.顺应四时的养生智慧
       3.君子有三戒
       ——人生3个阶段的健康智慧
      
       第二章 健康生活
       1.“中庸”也是健康生活的智慧
       2.性相近,习相远
       ——生活习惯对健康的重大影响
       3.“知者不为”的人性弱点
       4.子之所慎
       ——重视健康,珍惜生命
       5.孔子生活起居的健康之道
       6.休闲生活中的健康智慧
       7.健康也需要“三省吾身”
       8.“不食”“不寝”无益于思考
       9.健康的夫妻生活也需“约失”
       10.洋洋乎盈耳
       ——音乐对健康的作用
       11.思无邪
       ——作诗吟诗有益健康
       12.“富庶”与健康教育
      
       第三章 疾病防治
       1.既来之,则安之
       ——对待疾病的正确心态
       2.“不入”“不居”传染病疫区
       3.过勿惮改,病勿忌医
       4.慎用药是健康的大智慧
       5.用药治疗的“止”“进”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治未病”与“老年病低龄化”
       7.从“斯人斯疾”医说麻风病
       8.从颜回“短命”医说未老先衰
       9.“察言而观色”的医说
       10.“了如指掌”与“观掌识病”
       11.现代医学诊疗的“利器”
       12.对亚健康不能“小忍”
      
       第四章 老年健康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年迈衰老及其患病特点
       2.不知老之将至
       ——老年人如何对待“老”
       3.父母唯其疾之忧
       ——常见老年病的防治
       4.“仁者寿”的智慧
      
       第五章 饮食健康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暴饮暴食对健康的损害
       2.食品腐败变质务必“不食”
       3.失饪,不食
       ——合理烹调有益健康
       4.不时,不食
       ——健康的膳食制度
       5.“食气”与肉食
       ——平衡膳食
       6.不得其酱,不食
       ——调味品的保健功能
       7.饮酒“不及乱”
       8.生姜的保健功能
       9.“疏食”与水
       ——饮食的粗细搭配
       10.“食无求饱”的健康智慧
      
       第六章 生理知识
       1.学而时习之
       ——学习与记忆
       2.闻《韶》之乐
       ——人体“通感”的奥秘
       3.不复梦见周公
       ——梦与衰老
       4.宰予昼寝
       ——人体生物钟的变化
       5.医说“巧笑”与“美目”
       6.尽善尽美
       ——医说人体美
       7.逝者如斯夫
       ——医说生理时间和心理时间
      
       第二篇 健康心理
      
       第一章 成长心理
       1.十有五而志于学
       ——健康人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2.里仁为美
       ——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3.后生可畏
       ——年轻人的生理、心理优势
      
       第二章 学习心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举一反三
       ——联想心理
       3.学与思的智慧之路
       4.信誉的比喻
       ——意象思维
       5.欲速则不达
       ——儿童教育的智慧
       6.匹夫不可夺志
       ——意志和志向的培养
       7.“好之者”“乐之者”的心理优势
      
       第三章 中老年心理
       1.“年四十”的心理困惑
       2.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3.五十学《易》
       ——活到老、学到老、健到老
       4.“角色”调适是心理健康的智慧
       5.坦然面对生命的“句号”
      
       第四章 情志与健康
       1.“益者三乐”与“损者三乐”
       2.哭是一种心理减压法
       3.理智宣泄是一种健康智慧
       4.“逆诈”是一种不良心理
       5.冉求不自信
       ——自卑心理的调适
       6.怎样摆脱孤独心理
       7.孔子在陈绝粮
       ——克服挫折心理
       8.虚荣心理要不得
       9.不忮不求
       ——克服嫉妒心理
      
       第五章 生活中的健康心理
       1.幽默是一种大智慧
       2.子路的性格
       ——性格与命运
       3.从“众恶”“众好”说从众心理
       4.文过饰非的心理不可取
       5.不患人不知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6.怎样面对欲望
       7.从“好德”“好色”说人的需要层次
       8.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男欢女爱的性心理
      
       第三篇 社会适应健康
      
       第一章 社会适应
       1.君子有九思
       ——社会适应之道
       2.患所以立
       ——社会适应的智慧
       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交友的智慧
       4.怎样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5.观与察
       ——识人的智慧
      
       第二章 人际关系
       1.人际和谐是健康的必要因素
       2.人际交往的“超限效应”
       3.君子有三愆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
      
       第四篇 道德健康
      
       第一章 道德认识
       1.行五者于天下
       ——道德健康的智慧
       2.仁、智、勇
       ——道德健康的精髓
       3.言行一致
       ——道德健康的准则
       4.推己及人
       ——道德健康的境界
       5.保护生态环境也是道德健康的表现
      
       第二章 道德培养
       1.道德健康来自不断学习
       2.“见贤思齐”和“自省”
       3.善待批评是道德健康的智慧
       4.道德健康从恒心做起
       5.每事问
       ——谦虚是道德健康的体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