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现代真菌病学
作者:
廖万清 吴绍熙 主编
定价:
398 元
页数:
398页
ISBN:
978-7-309-12399-9/R.1562
字数:
98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7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真菌病学是研究致病真菌侵犯人体后引起不同疾病的病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浅部病原真菌可侵犯人体的光滑皮肤、毛发、指(趾)甲,引起各种癣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全球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为20%~25%,危害广泛。深部病原真菌则可以侵犯人体的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各个器官和系统,而且预后严重,死亡率高。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如严重创伤,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烧伤、器官移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患者等。
       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美国因注射污染的甲强龙引起的暴发性深部真菌感染达749例,死亡61例,鉴别后发现是以往认为不致病的嘴突脐孢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近年来,笔者等发现指甲隐球菌、胶囊青霉等引起脑膜炎及肺部感染等不同疾病,引起了世界各国临床医务人员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真菌病学明显表现为4个特点: ①病原流行病学的变迁:说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必须对变迁的病原真菌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 ②新兴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目前真菌病的诊断仍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为主,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为辅,对特殊真菌必须做分子生物学鉴定,从而做出确切诊断。③耐药真菌不断增加:临床上必须注意真菌的药敏试验及处理。④病原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必须注意真菌侵犯人体的机制研究,最终才能控制真菌病。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当代水平、图文并茂的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除大量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经验外,还介绍了真菌的生物学、超微结构,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载入了我国创新的防治真菌病的独特内容,图片精致,涉及真菌病学的各个方面。
       本书由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贵阳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从事临床真菌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教授通力合作编就,读者对象为皮肤科、感染科及其他相关的各临床及基础学科的医师,以及真菌实验室、检验科、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医学真菌学工作者。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9月8日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等职。
       主要成就与贡献: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发表论文405篇,主编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各类成果奖20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96年荣获上海市侨界十杰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3年荣获叶剑英奖,2014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吴绍熙,1950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皮肤科并获得副博士研究生学位;1962年毕业于卫生部第三期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1958年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原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医学真菌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主任等职。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第二、三届)、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第二、三届)、国际人兽共患真菌病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及《中华皮肤科杂志》等十几种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等职。主编《真菌病学》《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等10余种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中国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中国微生物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国菌物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执行主编简介:
      
       潘炜华,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国整合医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委员,上海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病原真菌与真菌病。发表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主编、参编著作9部。
      
       张宏,1966年出生,医学博士。暨南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真菌病学组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病原真菌与真菌病。发表论文10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参编著作12部。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概论
      
       1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1.1真菌病学研究
       1.1.1浅部真菌病
       1.1.2深部真菌病
       1.1.3深部真菌病治疗
       1.1.4真菌病的预防
       1.2基础理论
       1.2.1病原真菌
       1.2.2真菌毒素及致癌真菌
       1.3药物研究
       1.3.1抗真菌药物
       1.3.2药用真菌
       1.3.3新药研制及药敏测定
       1.4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
      
       2真菌的生物学
       2.1真菌的概念、命名与分类
       2.1.1真菌的概念
       2.1.2真菌的命名
       2.1.3真菌的分类
       2.2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2.2.1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2.2.2对人类有害的真菌
       2.3真菌的形态
       2.3.1真菌的营养体
       2.3.2真菌的繁殖体
       2.3.3真菌的菌落
       2.4真菌的生活史
       2.4.1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2.4.2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3真菌超微结构
       3.1真菌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
       3.1.1扫描电镜技术(SEM)
       3.1.2透射电镜技术
       3.2真菌的超微结构
       3.2.1细胞壁以外成分
       3.2.2细胞壁
       3.2.3间隔
       3.2.4细胞膜
       3.2.5线粒体
       3.2.6溶酶体
       3.2.7核糖体
       3.2.8液泡
       3.2.9微体
       3.2.10微丝与微管
       3.2.11高尔基体
       3.2.12内质网
       3.2.13膜边体
       3.2.14鞭毛
       3.2.15细胞核
      
       4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4.1抗真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4.1.1非特异性屏障作用
       4.1.2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4.1.3非特异性体液免疫
       4.2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4.2.1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4.2.2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4.3真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5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5.1采取活组织标本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5.2采取活组织标本的技术
       5.3标本的切片制作
       5.3.1标本的固定
       5.3.2脱水与透明
       5.3.3包埋
       5.3.4切片、粘片及封固
       5.4真菌病理组织标本的染色法
       5.4.1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5.4.2真菌的特殊染色法
       5.5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
      
       6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6.1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6.1.1直接镜检与培养
       6.1.2API法鉴定真菌
       6.1.3产色培养基鉴定
       6.1.4G试验
       6.1.5GM试验
       6.1.6乳胶凝集(LA)试验
       6.2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6.2.1G+C含量分析
       6.2.2核型(EK)分析
       6.2.3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6.2.4核酸杂交分析
       6.2.5核酸体DNA序列分析
       6.2.6PCR相关检测分析
       6.2.7基因芯片检测分析
       6.2.8非PCR扩增核酸检测分析
       6.2.9蛋白分析
       6.3结语
      
       7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7.1动物模型的概要及意义
       7.1.1动物模型可应用于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7.1.2动物模型可应用于真菌病临床诊断技术的研发
       7.1.3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7.2传统动物模型与真菌病的研究
       7.2.1传统动物模型种类的选择
       7.2.2动物模型实验参数的设定
       7.2.3动物模型感染途径的选择
       7.3蜡蛾、线虫等非脊椎动物模型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8抗真菌药物
       8.1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8.1.1破坏真菌细胞膜
       8.1.2损害真菌细胞壁
       8.1.3影响核酸合成和功能
       8.1.4其他作用机制
       8.1.5作用机制尚不明的药物
       8.2外用抗真菌药物
       8.2.1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
       8.2.2咪唑类药物
       8.2.3丙烯胺类(allylamines)和苯甲胺(benzylamines)类药物
       8.2.4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8.2.5吡啶酮类
       8.2.6吗啉类
       8.2.7抗真菌药物的一些特殊作用
       8.3系统抗真菌药物
       8.3.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B)
       8.3.2灰黄霉素(griseofulvin)
       8.3.3酮康唑(ketoconazole)
       8.3.4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8.3.5氟康唑(fluconazole)
       8.3.6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8.3.7泊沙康唑(posaconazole)
       8.3.8特比萘芬(terbinafine)
       8.3.9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
      
       第二篇 浅部真菌病
      
       9浅部病原菌分类
       9.1概述
       9.1.1浅部病原真菌分类
       9.1.2皮肤癣菌按菌落特征及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分类
       9.2毛癣菌属
       9.2.1红色毛癣菌
       9.2.2须癣毛癣菌
       9.2.3断发毛癣菌
       9.2.4玫瑰色毛癣菌
       9.2.5许兰毛癣菌
       9.2.6紫色毛癣菌
       9.2.7同心毛癣菌
       9.2.8猴类毛癣菌
       9.2.9疣状毛癣菌
       9.2.10马毛癣菌
       9.2.11北非毛癣菌
       9.2.12西非毛癣菌
       9.2.13赤非毛癣菌
       9.2.14阿耶洛毛癣菌
       9.3小孢子菌属
       9.3.1铁锈色小孢子菌
       9.3.2犬小孢子菌
       9.3.3石膏样小孢子菌
       9.3.4奥杜盎小孢子菌
       9.3.5鸡禽小孢子菌
       9.3.6猪小孢子菌
       9.3.7歪斜形小孢子菌
       9.3.8粉小孢子菌
       9.3.9柯克小孢子菌
       9.3.10万勃小孢子菌
       9.3.11杂色小孢子菌
       9.3.12总状小孢子菌
       9.4表皮癣菌属
       9.5角层真菌及其他
       9.5.1马拉色菌属
       9.5.2掌黑癣菌
       9.5.3毛结节菌
       9.5.4红癣菌
       9.5.5腋毛菌
      
       10头癣
       10.1病因及发病机制
       10.2流行病学
       10.2.1欧洲
       10.2.2北美洲
       10.2.3墨西哥
       10.2.4加勒比地区
       10.2.5亚洲
       10.2.6非洲
       10.2.7中国
       10.3临床表现
       10.3.1白癣
       10.3.2黄癣
       10.3.3黑点癣
       10.3.4脓癣
       10.4实验室检查
       10.5诊断与鉴别诊断
       10.6预防与治疗
       10.6.1预防
       10.6.2治疗
      
       11体癣和股癣
       11.1体癣
       11.1.1病因及发病机制
       11.1.2临床表现
       11.1.3实验室检查
       11.1.4诊断及鉴别诊断
       11.1.5预防和治疗
       11.2股癣
       11.2.1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2临床表现
       11.2.3实验室检查
       11.2.4诊断及鉴别诊断
       11.2.5预防及治疗
      
       12手癣和足癣
       12.1手癣
       12.1.1病因及发病机制
       12.1.2临床表现
       12.1.3实验室检查
       12.1.4诊断及鉴别诊断
       12.1.5治疗与预防
       12.2足癣
       12.2.1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2临床表现
       12.2.3实验室检查
       12.2.4诊断及鉴别诊断
       12.2.5预防及治疗
      
       13甲真菌病
       13.1病因和流行病学
       13.2临床表现
       13.3临床类型
       13.4实验室检查
       13.5诊断和鉴别诊断
       13.6治疗
      
       14叠瓦癣
       14.1病因和流行病学
       14.2临床表现
       14.3实验室检查
       14.4诊断和鉴别诊断
       14.5治疗和预防
      
       15马拉色菌感染及马拉色菌病
       15.1花斑癣(花斑糠疹)
       15.1.1病因和流行病学
       15.1.2临床表现
       15.1.3实验室检查
       15.1.4诊断和鉴别诊断
       15.1.5治疗
       15.2马拉色菌毛囊炎
       15.2.1病因
       15.2.2临床表现
       15.2.3实验室检查
       15.2.4诊断和鉴别诊断
       15.2.5治疗
       15.3甲马拉色菌病
       15.3.1病因
       15.3.2临床表现
       15.3.3实验室检查
       15.3.4诊断和鉴别诊断
       15.3.5治疗
      
       16癣菌疹
       16.1病因和发病机制
       16.2临床表现
       16.3实验室检查
       16.4诊断和鉴别诊断
       16.5治疗和预防
      
       17掌黑癣
       17.1病因和流行病学
       17.2临床表现
       17.3实验室检查
       17.4诊断和鉴别诊断
       17.5治疗和预防
      
       18毛结节病及其他
       18.1毛结节病
       18.1.1白毛结节菌病
       18.1.2黑毛结节病
       18.2红癣
       18.2.1病因
       18.2.2临床表现
       18.2.3实验室检查
       18.2.4诊断与鉴别诊断
       18.2.5治疗和预防
       18.3腋毛菌病
       18.3.1病因和流行病学
       18.3.2临床表现
       18.3.3实验室检查
       18.3.4诊断和鉴别诊断
       18.3.5治疗及预防
      
       第三篇 深部真菌病
      
       19念珠菌病
       19.1真菌学
       19.1.1念珠菌属的特征
       19.1.2念珠菌种的主要特征
       19.1.3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19.1.4念珠菌的免疫学
       19.2念珠菌病
       19.2.1概述
       19.2.2病因
       19.2.3发病机制
       19.2.4病理
       19.2.5临床表现
       19.2.6实验室检查
       19.2.7诊断和鉴别诊断
       19.2.8治疗
       19.2.9预后
       19.2.10预防
      
       20隐球菌病
       20.1真菌学
       20.1.1隐球菌属的特征
       20.1.2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20.2隐球菌病
       20.2.1发病机制
       20.2.2临床表现
       20.2.3诊断
       20.2.4治疗
      
       21曲霉病
       21.1真菌学
       21.1.1曲霉菌的特征
       21.1.2曲霉属的分群检索表
       21.1.3主要致病菌种的特征
       21.1.4动物实验
       21.2疾病特点
       21.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1.2.2发病机制
       21.2.3组织病理学表现
       21.2.4临床表现
       21.2.5实验室检查
       21.2.6诊断和鉴别诊断
       21.2.7治疗
       21.2.8预防
      
       22孢子丝菌病
       22.1真菌学
       22.1.1直接镜检
       22.1.2培养检查
       22.1.3动物接种
       22.2孢子丝菌病
       22.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2.2.2发病机制
       22.2.3临床表现
       22.2.4实验室检查
       22.2.5临床诊断
       22.2.6鉴别诊断
       22.2.7治疗
      
       23着色芽生菌病
       23.1真菌学
       23.1.1卡氏枝孢瓶霉
       23.1.2着色霉属
       23.1.3疣状瓶霉
       23.1.4皮炎外瓶霉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表现及诊治
       23.3.1CBM临床表现分型
       23.3.2组织病理学检查
       23.3.3真菌学检查
       23.3.4鉴别诊断
       23.3.5并发症
       23.3.6治疗
      
       24接合菌病
       24.1真菌学
       24.1.1医学相关接合菌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24.1.2毛霉目常见的致病真菌
       24.1.3虫霉目常见的致病真菌
       24.2毛霉病
       24.2.1流行病学
       24.2.2致病机制
       24.2.3临床表现
       24.2.4诊断
       24.2.5治疗
       24.3虫霉病
       24.3.1流行病学
       24.3.2临床表现
       24.3.3诊断
       24.3.4治疗
      
       25毛孢子菌病
       25.1真菌学
       25.1.1概述
       25.1.2阿萨希毛孢子菌
       25.1.3皮肤毛孢子菌
       25.1.4倒卵状毛孢子菌
       25.1.5皮瘤毛孢子菌
       25.2毛孢子菌病
       25.2.1病因和流行病学
       25.2.2临床表现
       25.2.3实验室检查
       25.2.4诊断和鉴别诊断
       25.2.5治疗
      
       26青霉病
       26.1真菌学
       26.2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26.2.1流行病学
       26.2.2致病机制
       26.2.3临床表现
       26.2.4临床诊断
       26.2.5鉴别诊断
       26.2.6治疗
       26.2.7预后
      
       27地霉病
       27.1真菌学
       27.1.1地霉属的特征
       27.1.2地霉属分种检索表
       27.2地霉病
       27.2.1病因
       27.2.2临床表现
       27.2.3实验室检查
       27.2.4诊断与鉴别诊断
       27.2.5治疗
      
       28组织胞浆菌病
       28.1真菌学
       28.1.1真菌培养
       28.1.2组织胞浆菌的鉴定与鉴别
       28.2组织胞浆菌病
       28.2.1流行病学
       28.2.2致病机制
       28.2.3临床症状
       28.2.4实验室检查
       28.2.5治疗
       28.2.6预防
       附: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
      
       29球孢子菌病
       29.1概述
       29.1.1真菌学
       29.1.2真菌培养
       29.2流行病学
       29.3致病机制
       29.4临床症状
       29.4.1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
       29.4.2播散性球孢子菌病
       29.5实验室检查
       29.5.1直接镜检
       29.5.2真菌培养
       29.5.3组织病理学检查
       29.5.4其他诊断方法
       29.6治疗
      
       30副球孢子菌病
       30.1真菌学
       30.2流行病学
       30.3致病机制
       30.4临床症状
       30.4.1急性、亚急性感染
       30.4.2慢性感染
       30.5实验室检查
       30.5.1直接镜检
       30.5.2组织病理学检查
       30.5.3培养
       30.5.4血清学检查
       30.5.5分子生物学方法
       30.6治疗
       30.6.1磺胺类药物
       30.6.2两性霉素B
       30.6.3咪唑类药物
      
       31皮炎芽生菌病
       31.1真菌学
       31.1.1真菌镜检
       31.1.2培养
       31.1.3动物接种
       31.1.4鉴定与鉴别诊断
       31.2皮炎芽生菌病
       31.2.1临床表现
       31.2.2实验室检查
       31.2.3病理
       31.2.4治疗
      
       32足菌肿
       32.1真菌学
       32.1.1致病菌分类
       31.1.2真菌检查
       32.2足菌肿
       32.2.1病因和流行病学
       32.2.2临床表现
       32.2.3实验室检查
       32.2.4诊断和鉴别诊断
       32.2.5治疗和预防
      
       33鼻孢子菌病
       33.1真菌学
       33.1真菌检查
       33.1.1真菌镜检
       33.1.2电镜检查
       33.2鼻孢子菌病
       33.2.1病因和流行病学
       33.2.2临床表现
       33.2.3实验室检查
       33.2.4诊断和鉴别诊断
       33.2.5治疗
      
       34真菌败血症
       34.1概述
       34.2病原学
       34.3流行病学
       34.4发病机制与病理
       34.5临床表现
       34.6实验室检查
       34.6.1一般实验室检查
       34.6.2真菌镜检、分离与培养
       34.7诊断与鉴别诊断
       34.8预防与治疗
       34.9预后
      
       35真菌性关节炎
       35.1病因
       35.2临床表现
       35.3实验室检查
       35.4诊断与鉴别诊断
       35.5治疗
      
       36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36.1真菌学
       36.1.1念珠菌属
       36.1.2曲霉属
       36.1.3地域性感染的真菌
       36.2诊断与治疗
       36.2.1临床表现
       36.2.2诊断
       36.2.3治疗与预防
      
       3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真菌感染
       37.1诊断与鉴别诊断
       37.2治疗
      
       38烧伤患者的真菌感染
       38.1病因与诱发因素
       38.2流行病学
       38.3临床表现
       38.4实验室检查
       38.5诊断与鉴别诊断
       38.6预防
       38.6.1一般预防
       38.6.2经验性药物预防
       38.6.3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监测
       38.7治疗
       38.7.1经验性治疗
       38.7.2 针对性治疗
       38.7.3靶向治疗
       38.7.4外科治疗
      
       39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39.1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39.2其他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疾病
       39.3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39.3.1发病机制
       39.3.2诊断
       39.3.3影像学检查
       39.3.4治疗
       附:常见的真菌变应原
       39.4结语
      
       40不育大孢子菌病
       40.1病因及发病机制
       40.2临床表现
       40.3组织病理学检查
       40.4诊断及鉴别诊断
       40.5治疗
      
       41暗色丝孢霉病
       41.1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41.2临床表现
       41.2.1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
       41.2.2皮肤及皮下型暗色丝孢霉病
       41.2.3暗色丝孢霉性角膜炎
       41.2.4鼻旁窦暗色丝孢霉病
       41.2.5脑部暗色丝孢霉病
       41.2.6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
       41.3实验室检查
       41.3.1直接镜检
       41.3.2真菌培养及鉴定
       41.3.3组织病理学检查
       41.3.4 分子生物学检查
       41.3.5CT或MRI检查
       41.4诊断和鉴别诊断
       41.5治疗
      
       42耳真菌病
       42.1概述
       42.2病因
       42.3临床表现
       42.3.1耳廓癣
       42.3.2外耳道真菌病
       42.3.3鼓膜真菌病
       42.3.4真菌性中耳炎
       42.4实验室检查
       42.4.1直接镜检
       42.4.2培养
       42.4.3病理切片
       42.5诊断与鉴别诊断
       42.6治疗
       42.7预防
      
       43眼真菌病
       43.1与眼科有关的主要真菌
       43.1.1丝状真菌
       43.1.2类酵母型、酵母型真菌
       43.1.3双相型真菌
       43.2眼真菌病
       43.2.1眼睑真菌感染
       43.2.2真菌性结膜炎
       43.2.3真菌性巩膜炎
       43.2.4真菌性泪小管炎
       43.2.5真菌性角膜炎
       43.2.6真菌性眼内容炎
      
       44输液真菌感染
       44.1概述
       44.2病因
       44.3临床表现
       44.3.1急性过敏反应
       44.3.2菌血症
       44.4诊断
       44.5治疗
      
       45其他少见真菌病
       45.1镰孢菌引起的皮肤溃疡
       45.1.1概述
       45.1.2病原学
       45.1.3发病机制与病理
       45.1.4临床表现
       45.1.5真菌学检查
       45.1.6诊断与鉴别诊断
       45.1.7预防与治疗
       45.2帚霉病
       45.2.1概述
       45.2.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45.2.3发病机制与病理
       45.2.4临床表现
       45.2.5真菌学检查
       45.2.6诊断与鉴别诊断
       45.2.7治疗与预后
       45.2.8其他治疗
       45.3链格孢病
       45.3.1概述
       45.3.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45.3.3发病机制与病理
       45.3.4临床表现
       45.3.5真菌学检查
       45.3.6诊断与鉴别诊断
       45.3.7治疗与预后
       45.4拟青霉病
       45.4.1概述
       45.4.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45.4.3发病机制与病理
       45.4.4临床表现
       45.4.5真菌学检查
       45.4.6诊断与鉴别诊断
       45.4.7治疗与预后
      
       46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及种类
       46.1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
       46.2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分类
       46.2.1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
       46.2.2真菌毒素的分类
      
       第四篇 真菌毒素中毒症
      
       47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47.1真菌毒素中毒症
       47.1.1胃肠型
       47.1.2肝、肾损害型
       47.1.3神经精神型
       47.1.4溶血型
       47.1.5光过敏性皮炎型
       47.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防治
       47.2.1真菌毒素中毒症的诊断与治疗
       47.2.2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预防
      
       第五篇 放线菌病
      
       48总论
       48.1放线菌的特征和生活周期
       48.1.1放线菌的特征
       48.1.2放线菌的生活周期及繁殖方式
       48.2放线菌的分类
       48.2.1传统分类
       48.2.2数值分类
       48.2.3化学分类
       48.2.4分子分类
       48.2.5多相分类
      
       49放线菌病
       49.1几种主要致病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49.1.1以色列放线菌
       49.1.2牛型放线菌
       49.1.3内氏放线菌
       49.2放线菌病
       49.2.1病因
       49.2.2病理及发病机制
       49.2.3临床表现
       49.2.4实验室检查
       49.2.5诊断与鉴别诊断
       49.2.6治疗
       49.2.7预后
       49.2.8预防
      
       50诺卡菌病
       50.1生物学特征
       50.1.1诺卡菌属的特征
       50.1.2主要致病菌种及其特征描述
       50.2诺卡菌病
       50.2.1概述
       50.2.2病因及流行情况
       50.2.3病理组织
       50.2.4发病机制
       50.2.5临床表现
       50.2.6实验室检查
       50.2.7诊断与鉴别诊断
       50.2.8治疗
       50.2.9预后
      
       51链霉菌病
       51.1生物学特征
       51.1.1马杜拉链霉菌
       51.1.2索玛里链霉菌
       51.1.3巴拉圭链霉菌
       51.1.4白乐杰链霉菌
       51.1.5白色链霉菌
       51.2链霉菌病
       51.2.1概述
       51.2.2病因及病理
       51.2.3临床表现
       51.2.4实验室检查
       51.2.5诊断
       51.2.6治疗
      
       52嗜皮菌病
       52.1生物学
       52.2嗜皮菌病
      
       第六篇 常见的“污染真菌”
      
       53“污染真菌”在医学中的地位
      
       54“污染真菌”
       54.1概述
       54.2毛霉属
       54.3卷霉属
       54.4根霉属
       54.5共头霉属
       54.6长喙壳属
       54.7毛壳菌属
       54.8顶孢霉属
       54.9黏帚霉属
       54.10黑孢霉属
       54.11拟青霉属
       54.12帚霉属
       54.13木霉属
       54.14单端孢霉属
       54.15轮枝孢属
       54.16短梗霉属
       54.17葡萄孢霉属
       54.18葡萄穗霉属
       54.19枝孢霉属
       54.20弯孢霉属
       54.21长蠕孢霉属
       54.22链格孢属
       54.23匍柄霉属
       54.24梗束霉属
       54.25附球菌属
       54.26茎点霉属
       54.27红酵母属
       54.28酵母属
       54.29黑粉菌属
      
       第七篇 真菌的培养与保藏
      
       55培养基及纯培养方法
       55.1培养基的制备及用途
       55.1.1醋酸钠培养基
       55.1.2放线菌肉汁
       55.1.3杨梅苷琼脂
       55.1.4精氨酸琼脂
       55.1.5血琼脂
       55.1.6脑心葡萄糖血琼脂
       55.1.7同化碳源基础琼脂Ⅰ
       55.1.8同化碳源基础琼脂Ⅱ
       55.1.9胡萝卜琼脂
       55.1.10胡萝卜块培养基
       55.1.11卡尔氏培养基
       55.1.12酪蛋白琼脂
       55.1.13玉米粉琼脂Ⅰ
       55.1.14玉米粉琼脂Ⅱ
       55.1.15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
       55.1.16察氏琼脂
       55.1.17甘油察氏琼脂
       55.1.18皮肤癣菌鉴别琼脂
       55.1.19蛋黄马铃薯培养基
       55.1.20伊莫逊氏培养基
       55.1.21产酯培养基
       55.1.22同化乙醇培养基
       55.1.23糖发酵肉汤基础液
       55.1.24冰冻琼脂
       55.1.25高斯合成培养基
       55.1.26明胶培养基
       55.1.27葡萄糖琼脂
       55.1.28葡萄糖天门冬素琼脂
       55.1.29葡萄糖牛肉膏盐琼脂
       55.1.30葡萄糖硝酸盐琼脂
       55.1.31葡萄糖蛋白胨琼脂
       55.1.32葡萄糖蛋白胨盐琼脂
       55.1.33甘油琼脂
       55.1.34甘油苹果酸钙琼脂
       55.1.35甘油尿素琼脂
       55.1.36脂肪分解培养基
       55.1.37石膏块培养基
       55.1.38硫化氢产生培养基
       55.1.39真菌选择性培养基
       55.1.40刘牛顿氏琼脂
       55.1.41花斑癣菌分离培养基
       55.1.42麦芽汁培养基
       55.1.43产生黑色素培养基
       55.1.44无机盐琼脂
       55.1.45钼培养基
       55.1.46毛霉合成培养基
       55.1.47麦芽膏酵母膏蛋白胨葡萄糖琼脂
       55.1.48同化氮源基础琼脂
       55.1.49奴卡氏菌鉴定培养基
       55.1.50营养肉汁琼脂
       55.1.51营养试验琼脂
       55.1.52橄榄油培养基
       55.1.53嗜高渗压培养基
       55.1.54豌豆蔗糖琼脂
       55.1.55马铃薯块
       55.1.56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55.1.57保存琼脂
       55.1.58米粉吐温80琼脂
       55.1.59米饭培养基
       55.1.60脱脂牛奶培养基
       55.1.61豆芽汁培养基
       55.1.62生孢子培养基
       55.1.63淀粉琼脂
       55.1.64淀粉酪素琼脂
       55.1.65淀粉样化合物测试培养基
       55.1.66糖类发酵培养基
       55.1.67巯基乙酸钠肉汤
       55.1.68尿素琼脂
       55.1.69酵母膏琼脂Ⅰ
       55.1.70酵母膏琼脂Ⅱ
       55.2真菌纯培养方法
       55.2.1菌样采集
       55.2.2分离纯化
      
       56菌种保藏
       56.1菌种保藏的背景及意义
       56.2菌种保藏的原理及要求
       56.3菌种保藏的方法
       56.4方法的选择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