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
作者:
潘祥辉 著
定价:
30 元
页数:
338页
ISBN:
978-7-309-13353-0/G.1781
字数:
280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凭籍独具特色的媒介载体、形态与表达方式得以传承。华夏本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媒介形态,媒介形态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本书将中国古代的媒介与传播置入一个跨文化、跨时空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追根溯源,纵横中西,对华夏本土传播学的议题和思想进行了新的开掘和阐释,新见迭出。全书贯穿了文化比较的视野,旁征博引,学术视野开阔,信息含量丰富,堪称中国本土传播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著述。
      
       本书名为“新探”,其不仅新在选题,新在学术概念,也新在其研究视角。书中对一个华夏传播现象的阐释,往往能够把它放到全球文明的坐标里来比较,通过比较来突显特色。这种比较研究给华夏传播带来了一种世界视野。
       ——浙江大学 邵培仁教授
       看到这本质量上乘的著作,我觉得作者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媒介与传播现象的难得人才。从他以往发表的作品当中,也能看出他的学历和知识结构非常好。他有国学的良好基础,又有传播学的专业背景,做出的研究很扎实、很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孙旭培教授
      

作者简介


       潘祥辉,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华夏本土传播学、媒介考古学、比较传播学、中国媒介社会学、政治传播学等。研究兴趣较为广泛,致力于跨学科的传播研究。首创“传播失灵理论”(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提出了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等命题。近来的研究多关注微观的、日常的传播媒介与传播现象。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组织再造:媒介社会学的中国视角》等著作,在《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2010年及2014年两度赴香港中文大学访学,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学。
      

书摘


       目录
      
       序一 一部视野开阔的华夏传播专论
       序二 质量上乘坚持探索必成大器
      
       第一章 跨文化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圣人”:一项传播考古学研究
       一、“圣人崇拜”: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
       二、“圣”之起源:沟通天地人神的“卡理斯玛”
       三、“圣”之偏倚:口传时代闻而知之的“先知”
       四、“圣”之演变:从“巫圣”到“儒圣”及“王圣”
       五、“圣”之差异:中西方圣人的比较分析
      
       第二章 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媒介的传播功能考
       一、独具特色的中国青铜时代
       二、作为媒介的青铜器
       三、“器以藏礼”——青铜器的文化传播功能考
       四、“铭者自名”——青铜器的政治传播功能考
       五、中国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
      
       第三章 跨文化视野中的“对天发誓”:一种华夏本土沟通行为考
       一、世界文化史中司空见惯的发誓现象
       二、作为一种沟通行为的发誓及其传播功能
       三、“对天发誓”:一种中国本土沟通行为
       四、中西方立誓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第四章 古代世界的“秦晋之好”:女性的媒介属性及其传播功能考
       一、古代政治中的“以女为媒”
       二、女性作为一种关系媒介:政治联姻的类型与功能
       三、女性作为一种代际媒介:生儿育女与人传统
       四、女性作为一种流动媒介:和平与文化信使
       五、女性作为一种复合媒介:连接私人与公共领域
       六、“秦晋之好”与中国特色的宗法政治
      
       第五章 “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
       一、作为一种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
       二、先秦歌谣的起源和入世特色
       三、先秦歌谣的类型:风谣、怨谣与谶谣
       四、先秦歌谣的舆论学特征
       五、先秦歌谣的政治传播功能
       六、先秦歌谣与中国“歌以咏政”传统的开创
      
       第六章 “帝国悖论”:官僚科层制与秦汉王朝的政治传播
       一、“官僚科层制”与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二、秦汉帝国的官僚科层制与传播系统
       三、官僚科层制下政治信息的传播和管理
       四、秦汉官僚科层制下政治传播的失灵
       五、秦汉官僚科层制下反“传播失灵”诸措施
       六、官僚科层体制下信息传播的“帝国悖论”
      
       第七章 “儒学烙印”:儒家文化对东亚媒体与传播的影响
       一、跨文化对话中的“亚洲传播研究”
       二、东亚文化圈中的儒家价值观与媒介特质
       三、儒家民族主义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
       四、儒家“泛道德主义”与东亚媒体的传播特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