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清代散见戏曲史料研究
作者:
赵兴勤 著
定价:
78 元
页数:
347页
ISBN:
978-7-309-13674-6/J.361
字数:
28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研究者,是要关注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走势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许多戏曲现象,但是不能忘记,中国戏曲犹如一条容纳百川的大河,她的光辉绚丽,是由不同的戏曲声腔、演艺群体、流派共同编织而成的,在研究古代戏曲史的同时,当然不能忽略对地方戏曲的关注,也不能漠视当地乡土文献中所蕴含的与戏曲相关的丰富史料。若想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各类戏曲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剧种的兴盛、发展,对乡土文献的发掘与探究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如花部兴盛与江苏地域文化的关系、花部戏曲的传播与艺术追求、江苏戏曲的发展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地方戏曲史的回望与当代戏曲文化建构的关系。本书对此类问题的探究,靠的是乡土文献。尤其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徐州梆子,在苏、鲁、豫、皖一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对该剧种的发展、演化轨迹,皆语焉不详。笔者根据相关地方文献,首次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地梳理与探究,为该研究的更为深入作点铺垫,抛砖引玉,以待来者。古人称,为学之道,“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甚得于我心。
      

作者简介


       赵兴勤,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话说〈封神演义〉》、《赵翼评传》、《赵翼传》、《赵翼年谱长编》(全五册)、《赵翼研究资料汇编》(上、下册)、《元遗山研究》、《中国早期戏曲生成史论》、《曲寄人情:话说李玉》、《清代散见戏曲史料汇编》(已出四编,凡十册)等近30种,主编、参编《中国风俗大辞典》《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等40余种,发表论文220余篇。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书摘


       目录
      
       绪论
      
       卷上 清代文献与戏曲研究
       第一章 清代诗词中散见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上)
       第一节 涉及剧目
       第二节 戏曲演出
       第三节 伶人班社
       第四节 百戏表演
       第五节 艺人遭际
      
       第二章 清代诗词中散见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下)
       第一节 戏曲艺人及其常演之剧目
       第二节 各类戏曲演出之情状
       第三节 不拘形式的戏曲活动
       第四节 民间其它表演伎艺
      
       第三章 清代方志中散见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歌舞、戏曲演出的密集出现
       第二节 歌舞、戏曲表演及其演出经费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方志所载散见戏曲史料的文献价值
      
       第四章 清代笔记中散见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当时流行的各种剧目
       第二节 笔记所载之戏班与戏园
       第三节 戏曲艺术的发展路向及艺人的情趣追求
       第四节 相关伎艺的各种表演
       第五节 戏曲的生存状态及场上搬演
      
       第五章 清人文集中散见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瓯北著述中的戏曲史料
       第二节 瓯北对戏曲价值的估价
       第三节 瓯北的戏曲考证
      
       卷下 乡土文献与地方戏曲
      
       第六章 花部的兴盛与扬州地域文化
       第一节 乾隆南巡——“花部”崛起的机遇
       第二节 仕、商运作——“花部”生存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剧坛争雄——“花部”完善自身的良机
      
       第七章 清代花部的场上传播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情节 性
       第二节 谐俗性
       第三节 娱乐性
       第四节 灵活性
      
       第八章 江苏戏曲文化史论纲
       引言
       第一节 江苏戏曲文化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江苏戏曲发展的文化生态
       第三节 江苏戏曲表演的道义承载
       第四节 江苏戏曲史对当代戏曲文化构建的启示
      
       第九章 徐州梆子戏发展轨迹追溯
       第一节 徐州梆子与山、陕梆子戏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阎尔梅与郢雪班
       第三节 罗罗腔对徐州梆子腔的催生
       第四节 徐州梆子发展的三个时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