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交通银行史料续编(1907—1949)(上下册)
作者:
章义和 杨德钧 编
定价:
350 元
页数:
1571页
ISBN:
978-7-309-13989-1/F.2512
字数:
1781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编辑说明
      
       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3月4日,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中国现有的银行中,交通银行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全国性大银行。
       交通银行素来注重总结经验,重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自1992年起,曾陆续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三卷《交通银行史料》(以下简称《史料》)。第一卷辑录交通银行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奏请设立到1949年8月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期间的有关史料。第二卷辑录1949年底到1986年的有关史料,反映了交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经过接管整编、清理复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历程。第三卷辑录1986年重组以来至2001年的有关史料。《史料》三卷七册,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共六百余万字。这套资料保存了交通银行自创建到21世纪初近百年间的珍贵史料,涉及交通银行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交通银行历史的研究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史、社会史、财政史、金融史等领域的探索,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这本资料是《史料》的续编,其中的缘由是这样的: 2008年,交通银行举办百岁庆典,交通银行博物馆组织专家编写了《交通银行史画》、《交通银行藏画》为兹贺寿,出版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好,交行人也喜欢阅读这两部著作。交行领导从中领悟到历史对繁荣企业文化有大作用,便有意编撰《交通银行史》。在交行历史上,曾有数次不太成功的行史编撰。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胡笔江、唐寿民董理交行的时候,交行组织人手编写了《交通银行三十年行史清稿》,部头不小,有三十多万字,但不少内容空缺,又逢抗日战争爆发,这项工作没有善终。第二次是抗战胜利后,交行总部回到上海,赵棣华总经理令人编写《交通银行行史清稿续编》,烽火连天,岁月饥荒,哪有精力从事这春秋之事?这个续编的最后成果是部缺年少月的大事记。第三次是交通银行重组之初,董事长李祥瑞很重视修史工作,专门成立了行史编写组。不长的时间内,《交通银行简史》编写完成并内部发行,编写组还以笔名“杭斯”在《新金融》等刊物上介绍交行的历史和成就。为了编写高质量的行史,编写组成员到上海市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并抄录资料,《史料》第一卷于1995年出版,就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接下来的十年,《史料》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先后问世。应该说,这三次的行史编写,以第三次的成就最大。尽管体系完备、内容周全的交行专史没有完成,但这三卷资料的编辑出版所投入的精力是巨大的。它是交通银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领导高度重视、资料相对齐备、后勤比较牢靠,交通银行史的编写时机已经成熟。2009年6月,交通银行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交通银行史》课题组。
       课题启动之后,课题组成员的主要工作便是阅读这部《史料》,并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随着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史料》尽管内容丰富,可靠性很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取材的范围有限,一些重要报刊,甚至交行自己编辑的刊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一些核心资料漏收,如各年度的营业报告、重要分支行的经营情况;三是反映企业文化和行员生活的资料基本没有。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走南闯进北,注意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获得了不少新的资料,日积月累,竟有厚厚几大摞。这些资料除部分用于四卷本《交通银行史》的编写外,尚有不少资料未加使用。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既能对之前的《史料》有所补充与完善,亦有利于对交行历史的深入化和系统性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部史料的编辑工作,名之曰《交通银行史料续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辑录的是交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相关史料,严格说来,这应该是《史料》第一卷的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交行史料仍在搜集和编辑之中,以后会陆续出版。
       较之《史料》,本书在资料来源、章节结构、内容编排等方面有些异样,稍作说明如下:
       在史料来源方面,本书的取材更加广泛,尤其是对《申报》、《交行通信》、《交通银行月刊》、《实业金融》等报刊有关交行资料进行了系统检核整理。《申报》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报纸之一,对于经济、金融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大的方面如经济、金融、财政政策的刊布,小的方面包括交通银行推出新型教育储蓄等,均有所涉及。本书从历年的《申报》资料中逐年逐月逐日查找与交通银行有关的报道、新闻、言论,将其全部或部分摘录。这些摘自《申报》的珍贵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深入了解交通银行历史的视角。例如交行的放款、支持农贷发展、代理国库与中交之争、中交停兑风潮的经过、经办节食储金与救国储金等多种储蓄业务、参加银行业同业合作组织、发行多种钞券,等等,这些史实在《申报》的记载中保存下来。《申报》资料还具有较为突出的历时性特点,对于展现涉及交通银行某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及某一经营方略的策划、协商、出台、调整、消亡的历程具有一定的优势。《交行通信》肇始于1932年,以“沟通经济界消息,备本行之参考”为宗旨,其内容包括财政、金融、实业、商品、国际经济等诸方面。《交通银行月刊》创办于1923年,其项目包括交通银行的章则、通告、通函、号函、行务纪录、人事纪录、业务讨论、统计、报告、调查、译著、专载等。可见,《交行通信》和《交通银行月刊》对于保存交通银行的史料,其价值不可低估,是极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同时,二者都是交行编辑出版的一手资料,且两刊的文章主要由交通银行同人所撰写。交通银行同人作为交行员工和交行历史的见证人,亲身经历了交行的发展历程,其所著篇章具有较高的历史可信度,同时由于其专业的金融知识和银行营业素质,他们的文章多针对交行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写,更加专业,史料价值极高。例如在银行服务常识与工作理念、发展汇兑业务、单据账簿文书的管理、分支机构的调整、运输业务的发展、交行历届行务会议记录、交行向同业银行的借款、人事调整与变动等方面,两刊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料,这些史料尤为重要。全书的史料来源,出于此类刊物的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在章节架构上,本书在借鉴《交通银行史料》编排体例的基础上,对章节安排有所调整,根据需要设立新的章节,如国家银行职能、交行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重大事件等。交通银行长期作为国家银行,承担经理国库、发行公债、征收税款等任务,交行的国家银行职能是交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但又与中央银行不同的地方,故本书将其单独设立章节。在“重大事件”一章中,本书对交行的若干重大事件,如: 中交合并之争、交行三十周年行庆活动、战时营业与复业等重大事件做了全面记载,每一节都编排一个重大事件。在“内部管理制度”一章中,创设“文书管理”、“庶务管理”两节;在“人事管理”一节中,创设“员工人事记录”、“员工考核考绩”、“员工年龄与省籍分布统计”、“招考员生”、“员生见习与实习”等目次。在“营业”一章中,创设“交行东北行处日满时期业务概况”、“历年营业报告书”、“各分支行营业报告与业务概要”等节次,尤其是“历年营业报告书”一节,课题组精心收集、认真筛选、仔细编排,将交行1912—1948年间(1912—1915、1923—1936、1939—1940、1942—1948)的大部分年度营业报告如实辑录,这些珍贵的营业报告,记录了交行年度的投资、信托、储蓄、放款、人事等详细的业务概况与统计分析,对于快速而充分地了解交通银行在这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历年营业报告有些在《史料》第一卷中被节录在各个章节,本书出于对历年营业报告完整呈现的考虑,与《史料》重复的部分不作删略,以便研究者了解交通银行历年发展概况。在“各分支行营业报告与业务概要”一节中,课题组从众多史料中查找到京、津、沪、汉、哈、桂、浙、滇、陇等分支行的营业报告,对分支行的营业进行分析,既能呈现出交通银行各分支行因其地商业、交通、社会、民俗情形殊异而造成的不同发展情况,也有助于对交通银行整体发展脉络的把握。在“组织与分支机构”一章中,创设“股东会”、“总行机构之调整”、“稽查(稽核)、秘书、顾问”、“分支行发展概况”、“分支机构之调整、改组、扩展”、“新设分支行处之筹备”、“日伪北京交通银行概况”等节、目。在“股东会”中,对交行历届股东会情况作了补充与完善;在“总行机构之调整”中,对总行内部处、室、组、课、部等机构的调整变化作了辑录;在“稽查(稽核)、秘书、顾问”中,收集到交行历任稽查稽察、秘书、顾问等人的姓名表;在“分支机构之调整、改组、扩展”中,对交行各分支行处的扩展、调整、改组等情况作了补充。另外,原隶属于《史料》第四章“营业”的“存款”、“放款”、“汇款”等节,本书将其独立成章。这些章节的设立与调整,更能反映交通银行发展的历史面貌。
       在内容编排上,与章节安排体例相辅相成,本书注重突出交行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百年交行,筚路蓝缕,经沧桑巨变,仍能成为银行业之翘楚,一定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与企业精神动力,这也正是交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值得关注的闪光之处。为此,在“交行的社会责任”一章中,我们重点关注有关交行社会责任的史料收集与编排,从支持教育事业、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致力于赈灾救荒事业、热心社会公益、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突出了交行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正是交行百年历史与民族、社会和国家密切相连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之一。在“企业文化”一章中,我们力图从交行经理的谈话及演讲、刊物出版与图书室建设、丰富的行员生活、组建同人合作互助组织、注重关怀员工、工作态度与服务理念、设立行员补习班等方面来阐释交行之所以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从唐寿民总经理的殷切勉励、编辑出版《交行通信》,到同人交游、参加体育比赛、求学、团拜、军训、旅行,到注重员工智育、解决行员住宅问题、培育行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再到设立行员补习班以培训员工,这一系列的人文关怀,构成交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交行有如此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企业文化,才使其屹立于金融业而不倒,历百年风雨而依然执着前行。这是交行重要的精神财富与软实力的展现。
       如前所述,本书辑录了多篇交行同人对银行业务的探讨、建议与思考,如关于本行会计业务之讨论、改进现行传票的管见、日记账存废问题之检讨、发展汇兑业务之意见、关于改订条汇手续之商榷、改革汇票刍议,等等。这些业务讨论,是银行员工在具备专业的金融业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职业经历,分析顾客需求及交行情况而提出的真知灼见,这些意见和建议,或最终推动了总行通函甚至管理制度的调整、改进与形成,或从侧面体现了交行的营业状况,或表现了员工对交行发展与具体业务的认知。这些交行同人所撰写的文章,充分展现出交行人的主人翁意识,反映了交行人积极参与行务管理并为交行更好地开展业务建言献策。这些史料,作为交行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交行的内在文化特质,推动了交行不断向前发展。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面对繁多复杂史料的收集和处理,深感史料编辑工作的不易。历时数年的史料整理工作,在《申报》、《银行周报》、《交行通信》、《交通银行月刊》等资料的复印、文字录入、篇章取舍中,在二史馆档案、上海市档案馆档案、交行档案等资料的查找、录入、编目中,在对众多资料的分门别类、据重要程度而进行的归类中,在对所有资料进行的归类、编排及与《史料》内容的比对与剔除中,在对资料进行的多重筛选、内容选定、文件命名、文稿复印、总体目录的文字录入中,众多的史料经过重重的整理、归纳、分析、筛选、选定、编排等程序,最终形成了这一本《交通银行史料续编》,仿佛在漫漫征程中到达了一个目的地,但这远远不是终点。我们相信,随着交通银行的事业发展,更多学者投入银行史或交通银行史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有关交通银行的资料和论著问世。
       《交通银行史料续编》能够成书并呈现给读者,首先要感谢交通银行办公室原主任周兴文先生的提携和指导,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时,周主任提醒要注意相关史料的考实工作,对收集的新资料要注意整理和保存,将来结集出版,以丰富人们对交通银行历史的认识。其次要特别感谢编纂《交通银行史料》的各位前辈,正是对《交通银行史料》各卷的学习和借鉴,站在前贤的肩膀上,我们吸取有益经验,少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感谢国家图书馆、北京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要感谢课题组诸位老师的指导与参与,尤其要感谢为本书的资料收集、整理、核对、编排等琐细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学们,他们是: 张捷、杨懿、卢庆辉、陈俏巧、姚立伟、周莹、王瀚尧、杨会、严叶军、金雪婷、管夕茂、赵京、韩书晓、邵张彬、俞斌、任国滨、董平玉、徐哲、林丹、裴杰、陈巍、曹道涵、覃晓磊、江云波、孙冉、林家豪、冯理达、周凯、王治国、杨国珍、陈玺、徐灏飞、林晨、田丰、姚瑜璐。大家互相支持,砥砺奋斗,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本资料书的编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大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毕竟有限,加上能力不足,书中肯定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恳请专家学者多多批评指正。
      
       章义和 杨德钧
      

作者简介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