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周予同教育论著选编
作者:
周予同 著 邓秉元 编
定价:
200 元
页数:
782页
ISBN:
978-7-309-13859-7/G.1877
字数:
79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編纂説明
      
       周予同先生(1898—1981),原名周毓懋,字予同,浙江瑞安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現北京師範大學)國文部。歷任北京高師附中教員,厦門大學教員,商務印書館編輯、《教育雜志》主編,安徽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安徽大學月刊》主編,暨南大學教授、史地系主任兼南洋研究館主任、《南洋研究》主編,開明書店編輯兼襄理,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復旦大學教務長,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辭海》副總主編等職,是20世紀著名的經學史家與教育家。同時,作爲“火燒趙家樓”一役的親歷者,周予同也是“五四”運動學生代表之一,其一生之事業行履皆與之有密切關聯。
       北京高師源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近代中國師範教育領域具有關鍵地位。由於個性因素以及時代氛圍的熏染,周予同很早就對教育問題給予了特殊關注。除了大學期間組織工學會,研究“工讀主義”之外,他的畢業論文便是《我的理想的教育制度》。在這篇文章中,周予同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因爲財富、地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現象深惡痛絶,希望能够建立一種普遍平等的平民教育制度。這一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了他一生事業。因此,周予同高師畢業後,首先便開始了對教育問題的直接探討,同時利用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等新型知識文化傳播中心,積極從事各種教育實踐。他的主要工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教育學研究。這反映在他主編《教育雜志》過程中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以及一系列關於教育問題的論文。
       2. 普通中學國文及歷史教育。這反映在他所主編的《開明本國史教本》、與人合作編訂的《開明新編國文讀本》,以及在各種雜志發表的一系列關於國文、歷史教育的文章。
       3. 大學歷史教育。除了擔任大學教職及系主任、教務長等行政管理職責以外,主要反映在他的一些列歷史評論文章之中。他60年代主編的《中國歷史文選》教材,也可以算作重要成果之一。
       4. 大衆教育。晚清以來,關於中國社會及歷史的探討本身便有着大衆教育的意義,周予同所發表的各種經史評論文章,同樣具有大衆教育的性質。除了《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等學術論文之外,他還發表過不少普及性的歷史文章。此外,由於主張理想教育制度不可能在政治、經濟制度改造之前獨立實現,周予同很自然地反對傳統政治對教育的凌轢,並因而轉入經學史研究。因爲和現實中以讀經爲中心的各種傳統教育實踐不斷相互辯難,其經學史研究本身具有文化批判的意味。從這個意義上説,周予同早年的經學史研究是其教育學實踐的一個環節,他首先應該是一位教育學家。20世紀下半葉以來,周予同之所以主要以經學史家的身份名世,與他此前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密切相關。
       周予同先生著作的結集,首先是由業師朱維錚先生所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收録了其絶大多數經學史及史學論著。1996年版復增補許道勛先生所記録的《中國經學史講義》,是爲增訂本。在此前後,周予同的《中國學校制度》《中國現代教育史》《中國經學史講義》等也曾單行出版,其經學史著述則以不同形式出版過多種結集。2015年復旦大學110周年校慶,我曾受歷史系及出版社委托重編周予同經學史著作,但由於當時身在海外,資料搜羅不易,加之時間太過倉促,只能擇選其部分著述,重新加以分類,除了少數篇幅之外,大部分内容並未超出以往這些重刊著作的範圍,因此只有紀念意義,並無太多文獻價值。文末所附《周予同學術及生平年表簡編》也還頗爲粗疏。所以就文獻價值而言,朱維錚先生所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仍然是其最權威的經學史著作結集。
       周予同一生著述主要集中在教育學與經學史兩個方面。爲了儘量展示其著作的總體面貌,本書主要集中於對其教育學相關論著的搜集,並分别按照教育學研究、中學國文與歷史教育、歷史與史學評論等主題予以分類,每一類依發表時間予以排列。文字保持原刊面貌,文獻出處在篇末予以注明,對明顯訛誤徑予改正,有疑者則一仍其舊。在這次編選中,我們發現了少量没有被收入已刊各種經學史論著選集的經史論述,作爲“經史佚文”著録於後。另有個别文章雖然曾被《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節録,但删减部分仍有史料價值,爲存原貌,此次予以重印。作爲“五四”青年代表人物之一,周予同還撰寫過不少懷念“五四”及友朋的文字,以及若干詩歌、書信及隨筆,對於研究周予同生平行履乃至近代史事來説,無疑具有重要價值,所以一併收入本書。此外我們也發現若干不同時期所撰時事評論,但考慮本書體例與篇幅,暫時不予收録,其篇目名稱見於附録。就目前所計,共收録專著两部,各類文章一百餘篇。遺憾的是,仍有個别文章,因所發表雜志流傳不廣,或目前所見殘闕不全,暫時未能收録;或有散落人間,尚未公諸於世的書信及作品,仍有待於日後之搜求。
       除了對著者思想的把握涉及本書内容分類之外,本書編選的難點之一,還表現在周予同不少文字是以天行或怡安等筆名發表的,其中天行的名下尤多。鑒於天行這一筆名在民國報章中數以百計,顯非一人所用,爲審慎考慮,個别尚在疑似之間的文章只能暫時不予選入,這意味着本書仍有誤選或漏選的可能。此外,著者自言曾爲《中美晚報》撰寫過社論,雖有若干疑似,但考慮到社論並非個人著作,且諸篇皆難以指實,所以未予收録。本書在編選過程中,使用了讀秀、全國報刊索引、知網等多種文獻檢索系統,也利用了復旦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檔案館、温州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華書局等豐富的館藏資料,爲我們搜羅相關文獻提供了巨大便利,在此一併致謝。但由於時間關係以及水平所限,遺漏或錯誤仍然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編選,得到了歷史系博士研究生成棣同學的大力協助,除了一些文獻的下載、翻檢與核對之外,他還花費不少精力,在前述《年表簡編》基礎上,補輯了更爲豐富的《年表》,對於著者生平行事的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因此作爲附録收入本書。兩表文字如有异同,請以本書爲準。
       本書之所以能够出版,還要特别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責任編輯胡春麗博士的悉心指教。從選題的醖釀,文本的校印,以及書籍出版的各個環節,假如没有胡春麗女士的指導和幫助,本書的順利出版是不可能的。
       今年是周予同先生誕辰120周年,在歷史系主任黄洋教授、劉金華書記、專門史教研室主任高晞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這一工作有幸列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年度工作計劃,並予以出版資助。在編輯過程中,同事姜鹏先生與温州圖書館盧禮陽先生曾代爲複印資料;復旦大學校史館錢益民先生慨然分享研究心得;同事孫雲龍先生、李春博先生熱情協助出版事宜,隆情厚誼,在此一併致謝。
      
       鄧秉元
       2018年7月10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録
      
       專門論著
       中國學校制度
       緒言
       上古編
       中古編
       近代編
       現代編
       中國現代教育史
       序記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教育宗旨
       第三章 教育行政
       第四章 學校系統
       第五章 初等教育
       第六章 中等教育
       第七章 高等教育
       第八章 師範教育
       第九章 實業教育
      
       教育學研究
       工讀主義
       打破貧富差距——在貧民學校開學典禮上的報告
       中等以下的學校爲什麽不應該設讀經科?
       《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發刊詞
       教員組合
       南洋華校注册問題的感言
       中國學校的訓育呢?壓制與放縱!
       讀馬彝初先生整頓教育之意見
       中國特殊教育問題
       日本學生的新潮
       我的理想的教育制度
       對於新學制系統草案的我見
       再論中國學校的訓育
       論非宗教同盟
       改良學校教室的建議
       中國現代教育雜論
       從兒童養護問題説到托兒所
       學問贖罪論
       异哉所謂“中法學術考察團”
       勞動組合與勞動者教育
       實施教育合理化政策之先决問題
       學潮與出路
       教育者的路
       請原諒你們的教師吧
       中國教育病態的診治及其批判
       中國現代教育之史的檢討
       中國經濟危局之下民衆教育當前的急務
       中國教育現狀之剖視
       全國專家對於教育救國的信念(節録)
       全國專家對於學制改造的態度(節録)
       教育學者和尾巴主義
       中國教育的路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讀經問題——中國教育史第一講
       國難教育之史的檢討
       大衆教育之史的必然性
       論非常時期的教育
       東北諸省國民教育之重建——戰後教育革新論之一
       衝破學校教育的圍墻——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活教育
       從統一招生口試看青年教育問題
      
       中學國文與歷史教育
       國語運動的歷史
       中學一年級國文教授私議
       對於普通中學國文課程與教材的建議
       注音字母原字的形音義
       新制中學的國文課程
       中學國文學習法之商榷
       答直隸遷安路月庭君
       《本國史教本》編輯大意
       《本國史教本》附録
       歷史學習的途徑與工具
       歷史與史學評論
       顧著《古史辨》的讀後感
       第四期之前夜——向青年們公開着的一封信
       關於“甲骨學”
       最近安陽殷墟之發掘與研究——“關於甲骨學”之續
       斯坦因氏與敦煌石室
       甲骨的發現與甲骨學的演進
       我們往那裏去——在安徽大學演講
       辛亥革命的歷史觀
       在變動中的中國——在安徽省立第一中學紀念周的演講詞
       中國的舊史學與新史學
       中國社會的演變
       中國史學的起源
       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
       時代的要求——論科學、民主與大衆之歷史的根源
       “厚今薄古”與歷史科學大躍進
      
       經史佚文
       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思潮
       讀書雜記一束
       札記一則
       《漁父》
       韓退之與衛退之
       《周易》
       “何”與“底”
       《史記·南越尉佗傳贊》
       《國故論叢》之介紹與批評
       一件仇殺案引起的問題
       經是什麽?它和文學有什麽關係?
       關於所謂讀經問題
       “清代經學與現代史學”講演紀略
       經史關係論
       題鄭編《中國歷史圖譜》
       儒、儒家和儒教
       《湯禱篇》序
      
       詩文
       峴山文社詩詞六首
       登江中孤嶼
       秋風
       海王村記游詩序
       寓廬題額記
       破壞天然的人
       天與魔鬼——“天開文運”“天灾流行”“上天示警”
       商務同人消費合作社結束感言
       新年的夢想
       我理想中的新中國
       半年的總幹事
       明社一年
       祝“明社總社”
       教師節隨感
       略談復旦大學歷史系
      
       五四緬懷
       過去了的“五四”
       “五四”的前夕——悼互生兄
       趙家樓回憶
       五四回憶片斷
       參加五四運動的片斷回憶
       五四與六三
       火燒趙家樓
       熱愛祖國,追求真理,發揚“五四”精神——訪“五四”親歷者、著名歷史學家
       周予同教授
       關於五四運動的片斷回憶
      
       悼念與追憶
       追悼一個文字學的革命者——王静安先生
       憶《教育雜志》
       高仁山先生五年祭
       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史的地位
       悼劉叔琴先生
       祝福他安心的長眠——悼念夏丏尊先生
       哀悼何柏丞先生
       悼耿濟之先生
       幾部青年時代最愛讀的書
       追念楊賢江
      
       書信
       與顧頡剛書
       復胡適書(二封)
       與舒新城、倪文宙書(四封)
       與吴文祺書
       與北師大畢業生事務部函
       與章益書
       陳守實介紹函
      
       附録
       周予同所撰時評目録
       周予同簡表鄧秉元成棣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