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我们的父亲母亲:杨逸麟和罗小平画传
作者:
杨杰东 等编著
定价:
198 元
页数:
277页
ISBN:
978-7-309-14255-6/K.694
字数:
26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总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多个民主革命时期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时,反复强调要发扬民主革命时期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指出要让这些红色基因放射出新时代的光芒。这些红色基因的背后,蕴藏着无数红色人物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作为一名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历史文献学和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四十余年的史学工作者,挖掘与整理出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全社会认真学习领会、努力践行习近平同志对红色基因的论述,是我和每个复旦人应积极主动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1年又是建党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各个历史时期,红色基因都是引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主流精神,其间涌现出的成千上万个红色人物,不仅是我们的楷模,更应当为我们所铭记,并很好地加以弘扬,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给全社会提供一批宣扬红色人物的优秀出版物,我们在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和本人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批准号:10&ZD097)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一套“红色人物传记丛书”。
       这套丛书旨在广泛搜集红色人物诸如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志愿军等于战争年代留下的文献资料及图片,包括手稿、口述自传、日记、照片等。
       丛书计划分成多个系列:一是以现有的22个省市红军后代联谊分会名义编辑的《我的爸爸是红军》,以地区为卷;二是以红色人物的遗孀口述、亲属整理的《画传》为系列,既可以一人一传,亦可二人或多人融为一传;三是以红色人物诞辰百年或逝世十周年、二十周年等纪念文集为系列。上述多种形式的系列出版品,计划首批各出10种,共计30册。我们欢迎红色人物的后代及亲属们将已编印或计划编印的各种形式的纪念文集、画传、资料汇编等纳入此丛书之中,我们将根据国家相关的出版规定审定通过后正式出版。
       根据出版计划,2019年将陆续出版原新四军教导总队俱乐部主任、军部抗敌剧社委员会委员毛中玉亲属编的《毛中玉烈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原新四军“新江抗”江都独立团政委杨逸麟之子、南京大学教授杨杰东等编著的《我们的父亲母亲:杨逸麟和罗小平画传》,由开国将军戴克林夫人林子明口述、本人整理的《抗战老兵林子明画传》,以及由张震东将军亲属张纪明、张洪光、张迎编的《张震东将军纪念文集》等四本。 2020年拟出版М.Ф.尤里耶夫先生编辑的《中国红军》俄译中文本,以及《老红军李文模的传奇一生》《红军三兄弟画传》《八女投江画史》《中国空军人物传》《英雄模范人物自传选粹》等多种,充分讴歌以他们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做的特殊贡献。
       这套丛书编辑与出版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是一套较为系统、完整、全面地再现红色人物的资料集。它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记忆,弘扬红色文化,也是我们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
       实践。
       本人与复旦大学图书馆之所以有志于搜集与整理这些文献资料,目的在于聚少成多,为逐步将其制作成中外学术界共享的红色人物传记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鼓励高等院校的师生以此作研究课题,充分发掘这套红色人物传记丛书的学术价值。
       本丛书主要通过申报基金项目以及社会有识之士捐助等方式筹集出版费用。希望能够得到慧眼识珠的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赞助。
       是为序。
      
       傅德华
       2019年3月20日
       于复旦光华楼西主楼
      

作者简介

书摘


       序言
      
       《我们的父亲母亲——杨逸麟和罗小平画传》(以下简称《画传》)在杨家孩子们的努力之下就要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为此感到特别欣慰。《画传》中有杨逸麟和罗小平同志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他俩生前的生平自述和日记片段、战友及同事的追忆,以及子女们饱含深情的思念。
       当我一页一页地翻看油墨飘香的样稿时,我们两家(我和戴克林同志与杨逸麟和罗小平同志)所经历的战斗友谊一一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开始的。1942年,我在扬州市江都县任中共江都县真武区区委书记兼游击连指导员,杨逸麟同志任新四军江都独立团政委兼江都县委书记,老戴(戴克林)任江都独立团的参谋长,罗小平同志任苏中一地委青年剧团副团长兼支部书记。当时江都县是日伪军经常活动的地区,革命根据地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在杨逸麟书记领导下,中共江都县委的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政治、经济、民生和扩红招兵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江都独立团在中共江都县委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游击战,打了几十场战斗,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极大地鼓舞了江都县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抗战信心,江都县变成了抗日的红色根据地。此前我并不认识杨逸麟同志,只听说他是个老红军,历经坎坷,作风扎实,党性很强。见面后才发现他的个头不高,说话语速不快,带有浓重的湖南口音,但办事沉稳,意志坚定,民主作风好,待人亲切热情。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向杨逸麟同志汇报与请示,他像个大哥一样耐心地指导、帮助我解决很多具体困难。在那段烽火岁月里,我们共同经历过呕心沥血、排除万难的艰辛与努力,也共同见证了取得胜利后的欢欣与喜悦。那时罗小平同志也在江都县工作,她与我都是1939年从上海参加革命,辗转来到苏北根据地的,所以我俩一见面就非常亲切,有许多共同语言。
       1943年下半年,江都县根据地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形势相对比较平稳。在老首长刘飞同志(时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的关心下,在杨逸麟书记的具体筹划下,戴克林和我喜结良缘。在此前不久,也是由老首长刘飞同志做媒,杨逸麟和罗小平结了婚。于是我们两家是在同一年(1943)、在同一地点(江都县)、由同一个媒人(刘飞)做媒先后成婚;并且于1944年,我和罗小平同志前后相差一个月生下我们的第一个孩子,罗小平生下大儿子杨太阳(后改名杨杰东),我生下大女儿戴林溪。此后,我们两家一直在同一支部队工作,从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山东野战军一纵二旅、华东野战军一纵,直到1949年的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二十军,我们两家一直是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
       1950年,杨逸麟同志由二十军后勤部政委调任华东军政大学供给部部长时,因南京市急需干部,遂转业至地方工作,任中共南京市第六区(下关区)第一任区委书记,罗小平同志也转业至南京市委秘书处工作。当时二十军(老戴时任二十军五十九师师长)要接受入朝作战任务,我又带着孩子,不能随军入朝。杨逸麟同志将我安排到南京市第六区任妇联主任,不久调任区组织部副部长。我与杨逸麟同志又一次搭档工作,使我感到既放心、又高兴。当时,南京刚刚解放,百废待举,情况错综复杂,困难如山。杨逸麟书记善于团结方方面面的人,善于运用各种力量来完成任务。在工作中我经常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而他总是不厌其烦、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平易近人的他甚至还帮我写过发言稿哩!那时,我们两家经常来往,两家的小孩也经常一起玩耍。至今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啊。
       1954年,二十军从朝鲜凯旋回国,我随老戴去了无锡、安徽、杭州等地。从此两家分别,但我们仍保持着联系。1965年,杨逸麟同志因病逝世,我们悲痛万分,给罗小平同志发去了诚挚的慰问。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冲击杭州浙江省军区,抄了我们家,老戴受批判、写检查;我被造反派挂牌戴帽游街,严管关押。罗小平在南京被多次批斗后,下放农村五七干校劳动,接受组织对她的历史审查。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两家始终彼此坚信不疑,没有丝毫动摇,我们保持着联系和相互探访。在1971年,我和老戴与罗小平同志商议促成了两家孩子(戴林溪与杨太阳)的婚姻,两家成了亲家,亲上加亲。
       1990年,老戴因病去世,我痛失最亲的亲人,罗小平同志马上发来唁电,使我得到很大的慰藉。在我与罗小平同志相继离休后,我们的来往更多了,或她来杭城小住,或我去南京相晤。2004年10月,得知罗小平同志病逝,我无比伤悲,含着泪起草了唁电。
       罗小平同志生前,我们曾议论两家相约葬在一起。2001年,我先把老戴的骨灰迁葬于南京功德园红星园墓地。2004年罗小平同志去世后,杨家子女也将他们父母的骨灰迁葬于此。现今他们三人已在该园入土为安,我的名字也用红笔预先写上了老戴的墓碑,我们四人相约:在世时是挚友,入土后也相携相守。
       往事如烟,但总有一些如钻石永恒。如今,我已近期颐之年,很多人与事都已淡去,记不起来了。可是与杨逸麟和罗小平同志在烽火岁月中结下的相识相交的金石之谊,却经常浮现在眼前,历久弥新。我似乎还能听到杨书记的湖南味普通话,还能看到罗小平同志的朗朗笑容,还能闻到他们家的豆豉螺蛳的香味……
       这本杨逸麟和罗小平同志《画传》中丰富而真实的内容,反映了两个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记录了我们党的奋斗史,我们军队的奋斗史。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永远不要忘记老一辈革命者的斗争历程,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学习和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由衷地感谢杨家孩子们做出的努力。
       谢谢孩子们!
      
       林子明
       2018年春节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