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彪,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PI。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委、副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委。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全国考评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率先报道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鞍上及第三脑室颅咽管瘤和齿状突,内镜经鼻上颌翼突入路Meckel囊区肿瘤切除术,经鼻上颌窦入路切除颞下窝肿瘤、内镜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和丘脑肿瘤、内镜经额中回Endoport经脉络裂扩大室间孔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国际上,率先报道运用3D-FIESTA MR技术评估颅底中线病变,率先采用对侧后纵裂入路大脑镰切开技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联合内镜经鼻入路齿状突切除加后路减压复位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内镜经鼻终板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颅咽管瘤。近年来,积极运用内镜经鼻入路假包膜外分离技术切除垂体腺瘤,显著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特别是显著提高了GH腺瘤内分泌缓解率。积极推广全内镜神经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各领域的运用和培训工作。相关文章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World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和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杂志上。受邀参编美国Walter C. Jean主编的Skull Base Sargery: Strategies。
目前,神经内镜导航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发展迅猛,热点层出不穷。在我国神经导航事业的奠基者周良辅院士和神经内镜事业的奠基者张亚卓教授的积极开拓、指导和大力推广之下,神经内镜导航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许多技术紧跟世界潮流,部分技术领先世界。
神经内镜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术工具,而是一个让我们重新认识神经外科世界的重要武器和全新技术,由此带来的新认识和新理念,使我们能够在更深和更高的层次上对神经系统疾病采取更加科学的治疗,也使得患者收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毫无争议,神经内镜技术应该成为每位神经外科手术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内镜和导航微创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运用,取得了许多成绩。我们自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6年期间运用德国Rudolf公司的3CCD标清内镜和复旦大学自主研制的神经导航系统,通过对经鼻入路等的系统解剖学习和研究,完成了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蛛网膜囊肿造瘘术、经鼻入路垂体腺瘤和Rathke囊肿切除术、经鼻扩大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和颅咽管瘤切除术、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经鼻上颌窦入路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术、经鼻海绵窦肿瘤切除术、经鼻齿状突切除术、经鼻斜坡入路脊索瘤和胆脂瘤切除术、经鼻入路各型脑脊液漏修补术、运用带蒂鼻中隔和中鼻甲黏膜瓣颅底重建和脑脊液漏修补、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和眼眶肿瘤切除术、经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颅内胆脂瘤切除术等主流的神经内镜手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并且总结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为全面开展神经内镜的工作奠定了广泛和坚实的基础;其中,在国内最早报道了经鼻扩大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经鼻上颌窦入路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术、经鼻齿状突切除术、运用带蒂鼻中隔和中鼻甲黏膜瓣颅底重建和脑脊液漏修补等相关技术。在World Neurosurgery、 Neurosurgery和Joural of Neurosurgery等著名神经外科杂志上,最早报道了运用对侧后纵裂经大脑镰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内镜经鼻终板入路切除单纯第三脑室颅咽管瘤和联合经鼻齿状突切除加后方减压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重度颅底凹陷症等技术。2012年年底,我们引进了德国Karl Storz公司生产的高清内镜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和完善相关的手术技术,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同时将内镜广泛运用于颅内各种类型的肿瘤。2016年开始系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使得我们的内镜工作真正由脑室镜和鼻颅底镜手术发展到全面的神经内镜手术。这一期间,在垂体腺瘤的假包膜外分离技术的尝试、熟练掌握和推广运用方面、减少经鼻手术并发症方面、推广运用内镜固定系统和全面推广神经内镜的运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内镜技术运用更加全面,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神经外科手术领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镜神经外科中心。目前,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生长激素腺瘤的内分泌治愈率达到85%以上,为国际上报道的最高水平。为了总结、推广和普及神经内镜和导航微创技术,在张亚卓教授的大力支持之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卡尔史托斯内镜(上海)有限公司、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和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2011~2017年7届上海内镜导航微创神经外科高级学习班。同时为了便于学习、传播和交流相关的技术,自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编写学习班教材和制作手术视频,将最新技术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分享,得到了学员和专家们的一致支持和好评;2014年,我们根据学员的建议增加了解剖内容,使得原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方便了大家的日常学习。垂体腺瘤作为最为常见的鞍区肿瘤,是目前公认最适合采用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的疾病,为了进一步增加垂体腺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的并发症,运用腺瘤假包膜作为手术分离界面的方法,是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2013年9月,我和谢涛医师在参加首尔世界神经外科大会期间,认识到掌握和运用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回国后立即积极开展此项技术的研究和运用。2015年1月,我们系统总结和改进了此项技术方法,使这一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并发症大大降低,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在功能性腺瘤的内分泌治愈率方面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刊登在World Neurosurgery上。这部分工作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和病理科共同完成。我科谢涛、胡凡、顾晔和刘腾飞等同志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贵州、宁夏、湖南和广东等地的同行也积极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这项技术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发展。2015年11月学习班后的总结会上,根据当时普及发展的形势,我们提出了精耕细作的技术要求,力求内镜手术具有:术中的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可观赏性和术后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手术技术的标准规范和持久质量。根据这一指导方针,2016年的学习班教材对技术细节做了详细的补充。由于神经内镜技术已经运用于神经外科的几乎各个领域,2017年应《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的约稿,我在详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和国际上内镜开展的工作,撰写“全面推进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各领域的运用”的述评,这篇述评已在该杂志的2017年第10期发表。2017年11月我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玉平教授等应大会邀请参加了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第八届世界神经内镜会议(8th World Congress of Neuroendoscopy, Cape Town, South Africa),并在大会作了Endoscopic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SCITA)for Resection Tumors in Pineal and the Posterior 3rd Ventricular Region的发言,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赞誉,并希望我们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把中国同行的杰出工作向世界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次国际盛会,我们看到了神经内镜已经运用于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是微创神经外科的最主要方面。为了更加全面推广神经内镜在颅内的运用,2017的学习班教材增加了神经内镜Endoport的运用和增补修改了内镜在松果体区手术中运用的内容。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在2018年大力开展全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内镜手术已经完全替代了显微镜手术的工作,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神经导航应运而生。1986年,美国Roberts、德国Schlondorff、日本Watanabe先后研制出无框架导航系统,经过1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红外线或电磁定位技术的发展,使得导航技术由单纯定位发展到术中实时定位和引导,显著提高了导航技术的应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些医院在1996年先后引进神经导航设备,开展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导航设备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基层医院,不能造福广大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院士深感我国这一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的基础研究薄弱,缺乏自主创新和独立知识产权,这一“卡脖子”技术被国外垄断,影响了中国神经外科水平的发展,因此,2002年他亲自倡导并联合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宋志坚教授开始神经导航关键技术的研发。期间临床专家和基础研发团队密切配合,攻克多个技术难题,终于在2006年生产出复旦数字医疗首款excelim04型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并获得CFDA注册许可,已在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等4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大量病例证实该款导航完全满足临床需求。经过临床神经外科专家不断提出需求,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攻关。目前,复旦数字医疗excelim-116、 NeuroNav-118等新型号陆续面世,前者针对高端用户,集成目前为止所有的神经导航功能,并有多项技术首创;后者主要是在保证主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更加小型化,方便手术者使用。
为了更好地推广全内镜及导航神经外科技术的运用,引导更多的同行加入这一工作,在科技部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课题编号:2016YFC0106102)资助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大力支持下,我们增加了近阶段的工作总结编写了本书。由于许多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尚不成熟,加上编写时间仓促,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同道们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内镜导航微创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更高和更全面的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