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建构
作者:
汤红娟 编著
定价:
68 元
页数:
313页
ISBN:
978-7-309-14592-2/H.2936
字数:
426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9年11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从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新时代儿童外语能力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大胆提出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概念,即儿童外语能力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多维度建构研究,重点探讨环境要素、学习者、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把握这种关系对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的提升策略和谐趣策略。这不仅契合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满足新课标颁布后培养母语文化意识及提高儿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促进生态外语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


       汤红娟,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武汉大学和西华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主要致力于儿童语言习得和外语教育研究。近20年的研究已完成了生态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外语教育“生活化”(2006)、“数理化”(2009)、“社区化”(2012)、“生态化”(2018)“四化”构想及实践探索,对新时代中国儿童外语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儿童外语教育关注的兴趣、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关键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在《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外语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儿童外语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策略》等专著3部,各类科研获奖7项,其中学术专著《儿童外语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策略》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书摘


       目录
      
       序言
       前言
       表目录
       图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现实问题聚焦与透视
       第一节 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透视
       一、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多样性与趋同性矛盾
       二、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区域性与通用性矛盾
       三、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封闭性与开放性矛盾
       四、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失调性与濒危性矛盾
       第二节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一、西部城乡儿童外语能力发展失衡
       二、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文化生态失调
       三、三语教育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制约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的环境要素调查
       一、宏观环境要素
       二、中观环境要素
       三、微观环境要素
      
       第二章 理论框架建构与探析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语言能力研究概述
       一、国外有关语言能力研究概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外语能力研究
       一、国外有关外语能力研究概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儿童外语能力概念界定及其战略发展研究
       一、儿童外语能力概念界定
       二、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概念界定
       三、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与我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
       第四节 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与语言学习理论
       一、生态语言学与文化生态学
       二、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要素及分类
       三、动允性与语言学习
       四、语言动允性和文化动允性与培养儿童语言生存智能
       五、生态语言教育观
      
       第三章 项目实践模式与策略
       第一节 西部儿童语言能力战略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外语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取向
       二、外语教育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取向
       三、外语教育资源大众化与个性化传播取向
       四、儿童赋有外语学习的心智潜能
       第二节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与《英语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一、对位和错位关系对比
       二、对位与错位关系分析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情感态度/文化意识
       第三节 西部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与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
       一、国家语言规划和外语能力标准制定与西部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
       二、语言文化生态构建与西部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
       三、社区化语言文化生态视域下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策略
      
       第四章 典型案例验证与启示
       第一节 西部农村小学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一、案例简介
       二、案例主要解决的问题
       三、案例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四、西部农村小学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构建模型
       五、西部农村小学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构建具体策略
       六、案例成果和成效
       七、案例反思
       第二节 西部城市小学实施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一、案例简介
       二、案例理论基础及构建模型:人类发展生物生态学模型与新课程资源生态协同发展机制
       三、英语新课标实施的生态策略与措施
       四、基于新课程资源生态协同发展机制的英语新课标实施成效
       第三节 西部外国语小学越级实现四级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一、案例简介
       二、本案例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西部外国语小学越级实现四级英语新课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建构
       四、本案例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影响
       第四节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语言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一、四川彝族地区儿童三语能力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研究
       二、四川藏族聚居区实施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调研
      
       第五章 文化资源补给与开发
       第一节 巴蜀文化起源
       第二节 四川文化资源
       第三节 四川旅游资源
       一、四川旅游资源概览
       二、四川旅游资源拾零
       第四节 四川文化品牌
       一、川菜(Sichuan Cuisine)
       二、川酒(Sichuan Liquor)
       三、川茶(Sichuan Tea)
       四、川剧(Sichuan Opera)
       五、蜀绣(Shu Embroidery)
       六、成都糖画(Chengdu Sugar Paintings)
       七、四川火锅(Sichuan Hotpot)
       八、四川大熊猫栖息地(Sichuan Giant Panda Sanctuaries)
       第五节 四川地方特色美食
       一、夹丝豆腐干(Dried Bean Curds with Shredded Radish Inserted)
       二、牛华麻辣烫(Niuhua Spicy Hotpot)
       三、苏稽徐凉糕(Suji Xu Rice Curd)
       四、豆腐脑(Tofu Jelly)
       五、跷脚牛肉(Qiaojiao Beef Soup Pot)
       六、甜皮鸭(Sweet Skin Duck)
       第六节 四川历史文化名人
       一、大禹(Dayu)
       二、李冰(Li Bing)
       三、落下闳(Luoxia Hong)
       四、扬雄(Yang Xiong)
       五、诸葛亮(Zhuge Liang)
       六、武则天(Wu Zetian)
       七、李白(Li Bai)
       八、杜甫(Du Fu)
       九、苏轼(Su Shi)
       十、杨慎(Yang Shen)
       第七节 四川民族文化
       一、康巴文化
       二、毕摩文化
       三、秦巴文化
       四、东女国文化
       第八节 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概况
       第九节 藏、彝族文化起源
       一、藏族文化起源
       二、彝族文化起源
       第十节 藏、彝族文化习俗
       一、藏族文化习俗
       二、彝族文化习俗
       第十一节 藏、彝族传统节 日
       一、藏族传统节 日
       二、彝族传统节 日
       第十二节 藏、彝族民间故事
       一、藏族民间故事
       二、彝族民间故事
       附录1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的语言生态环境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的语言生态环境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西部儿童外语能力战略发展的语言生态环境研究调查问卷(家长卷)
       附录4 “用英语分享汉语故事”活动后续问卷调查表
       附录5 9—14岁组学生感言和外语习得效度因素分析
       后记
      

书评       

乐山师院汤红娟团队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儿童外语教育研究精品

乐 山

       儿童外语学习是我国环境下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然而如何激发和维持儿童外语学习兴趣?如何在社会、社区、家庭和学校等多元生态环境中更有效地习得外语、应用外语?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四川省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汤红娟教授多年来一直潜心儿童外语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汤红娟教授作为儿童外语教育的专家学者,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开展语言教学、儿童外语习得和教育的研究,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儿童外语教育论文,出版专著3部,带出了一批科研团队成员。2019年,汤教授的新成果《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建构》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精品推出,为儿童外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野。
       这部新作是汤红娟教授继《中国儿童外语教育启示录》《儿童外语能力和数学认知能力同步发展策略》之后的又一力作。汤红娟教授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多年来该院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生态外语教育形成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这部新作是她带领团队成员十年磨一剑的心血结晶。该著作也是汤教授主持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立足西部地区语言文化实际,围绕儿童外语教育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基于儿童外语教与学的多视角、多层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书依据生态语言学、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也有微观层面的策略研究、案例分析和文化资源编译,为优化儿童外语教育的各类环境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我们特将这部著作推荐给关注儿童外语教育的老师们。以下为我们一些精彩片段的摘要:
      
       ......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儿童外语能力的属性应有其独特性。对儿童来说,其外语能力首先应具有双语潜势性,即语言潜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能性,而且语言潜能同时表现在目的语和母语学习上,在情感态度上对二者持有相同的态度,知晓目的语和母语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会顾此失彼,初步形成双语文化自觉性。在学习策略培养方面充分考虑学习者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引导学习者习得环境的动允性,让外语能力具有动允性特征,即获得环境要素反作用产生的以言行事的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决定“外语学习”逐步向“外语习得”方式的融合和变迁。“学习”和“习得”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意识和有无环境之别(Richards & Schmidt 2005)。分享模式促进儿童外语习得在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中展开,儿童外语能力在创设的真实和虚拟的社区化语言文化生态中发展,顺应高考英语改革和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
      
       ......小学生活泼、好奇,容易对图片、色彩、声音、视频、实物、游戏等产生兴趣和持续注意,由此逐步构成情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候可以有两种方式提供情景,一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构成情景,学生从“情境外”走入“情景内”;二是拓展课堂,利用课堂、家庭、学校、师生等构成情景,让教师、学生、同学、校园等成为鲜活的情景要素......
      
       ......基于新媒体语言文化生态,运用适用于成熟写作者的Hayes的个体—环境写作认知模型训练儿童英语写作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验结果显示儿童英语写作认知过程兼具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的多元表征特征。知识陈述表征量决定儿童写作的宽度,而知识转换表征量决定其写作的深度......
      
       该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读性强,由四川大学石坚教授作序,学术视野广阔,为从事儿童外语教育、儿童外语学习、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容详实,可读性强。作者以地方母语文化策略为前提,以预防和解决儿童外语习得中母语文化失语症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宗旨,以研究有关地方母语文化英语语篇中的语言知识动允性和语言文化动允性互动关系模式为主要内容,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全面的研究。
       该书既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生态视角重新审视,也是生态语言教育在西部儿童外语能力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方面的直接体现。作者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验证和重新界定儿童外语能力分级标准,找到西部儿童外语能力与国家标准的对位和错位关系,缩小西部儿童外语能力与国家标准的差距,为解决外语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为进一步落实《英语新课程标准》提供参考,特别是为教育主管部门构建促进儿童快速、可持续的外语能力发展的和谐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也为基础外语教育一线教师、英语学习者、家长和社区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