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黑白灰:张力奋纪实摄影集
作者:
张力奋 著
定价:
198 元
页数:
135页
ISBN:
978-7-309-14617-2/J.406
字数:
135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19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这是我的第一部纪实摄影作品。其中的200多幅黑白照片,选自我多年新闻采访与旅行时抓拍的影像。我没有做过专职的摄影记者,这些照片更像是我的视觉日记或速写,留作记忆的备考。作品的前半部分,用的是徕卡Mono, 后半部分是iPhone手机。几年前,我重回母校复旦任教。常有友人、学生问,拍摄时最令我好奇和冲动的是什么?回答是,感动我的瞬间、细节与光线。我最感兴趣的是日常生活。
       我生于1960年代。正式学用相机,是在1980年代考上复旦新闻系后。大学两年级,黑白摄影是必修课:学生四人一组,共用一台海鸥DF-135单反,一台海鸥120-4A,当时中国最好的国产相机。那年头,相机是稀罕物,挂在脖子上,我们在校园里蹓跶、颇有炫耀的意味。因为相机,不少外系的漂亮女生更乐意与新闻系的男生交往。她们都渴望记录下自己青春绽放的美好瞬间。那个年代,我们沒几张自己的相片。影像的存在,提醒我们生命与记忆的脆弱与残酷。没有记录,历史转瞬流逝。
       我们进暗房,学习冲洗和放大,手上时常留有显影剂的药水味。我还保留着近40年前的摄影习作:封皮已残破,前半部分是原片印样(contact sheet), 后半部是放大后的习作。从校园生活、室内、人物、街景到体育运动。每幅习作,老师都有评语,包括曝光、构图与思想立意。这是我最早的纪实摄影训练,开始思考纪实对历史的意义。当年,条件简陋,没有暗袋拆装胶卷。我们灭了宿舍的灯,同学帮忙把被子的边角捏紧,生怕漏光,双手埋进被窝装胶卷。今天的学生,数字时代的土著,多已不知胶片为何物,然而纪实摄影的真谛不变。
       我进大学时,中国刚从“文革”的废墟中重生,国民的神经松弛下来,日常生活慢慢有了血色。初学摄影时,我发现自己对人的自然行为与情绪特别好奇:世俗街景人流、打牌下棋、打哈欠、瞌睡、街头争执、孩童嘻闹、菜市场砍价、人的下意识动作。与报刊上“摆拍”的宣传照片不同,它们看似琐碎芜杂,却真实、温暖和幽默。(我做过的个展中,无论《西藏》(2003),还是《上海:2016年的最后一天》(2017),多有这样的瞬间。)
       我学新闻,做新闻,研究新闻,现在重回母校教新闻,一晃近四十年。我对纪实影像的体验,也是我对新闻本体与新闻生产的感悟。新闻与记者职业的要义,多在纪实摄影的体用之远中:第一、摄影是体脑身心并用、知行合一的事。体力活,偷懒不得。2016年最后一天,我在上海连续拍摄20小时,是对脚力与毅力的考验;第二、你必须在现场。离开现场,我们一无所有;第三,仅在现场还远不够。关键是,你的眼睛看到什么?快门定格的一刹,记录什么?第四,摄影是门技术活,除了幸运,得练手,相机才渐渐成为身体与心灵感应的一部分,抓取决定性的瞬间。卡蒂尔.布列松和马克.呂布是我的英雄。错过了瞬间,纪实摄影就沦为琐碎与平庸。
       我生性不很耐心。经年做新闻,高强压力。因为摄影,我学会了等待和享受等待。纪实摄影需要耐心。某年,在广州一个桥洞前,我坐地上,拍了半天。那是一堵巨大的灰白墙,如同舞台。路人来回穿梭,入场退场,上演人间戏码。无论是等待光线,还是等故事或构图,最后都是对瞬间的秒杀,而前提只能是漫长的等待。在现场,我身心合一。那一刻,我自知心灵是愉悦的。
       我报道中国“两会”近十年,养成了拍摄闭幕式散会的习惯,每年必选的场景。那一刻,主席台上,中国领导人从神情严肃的端坐中放松下来,三三两两,自由退场,与主席团代表打招呼、闲聊, 中国政治生活的场景变得生动起来。
       这几年,我成了手机摄影的信徒。街头随手拍,已成日课。这些影像,成了我的视觉日志。摄影的成本,从来没像今天的手机时代这般低廉。摄影者也从来没像今天这般自由或放纵。手机之小,相对隐匿,世界变得更近、更亲昵,细节在放大。人类有窥视的天性,手机正在模糊着隐私与公共空间的界线。这也迫使我思考相关的伦理难题。
       至于为何喜欢拍黑白影像,恐怕多半归之偏爱或天性了。黑白影像,赋予我独特的体验:剥离了色彩,世界仅以黑白与灰度存在,这种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陌生视觉感,令人耳目清新。剔去了色彩的繁华,黑白的联觉让光线更纯粹,让生活与人性更本真。它让我换了一双眼晴,感受简美与永恒。
       我是个记录主义者。记录,即存在。有诚实的记录,历史与文明才可能着床。
       付梓之际,我感谢复旦新闻学院的支持与包容。感谢摄影界前辈、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刘香成先生,摄影批评家、同事顾铮教授,摄影记者张健先生。他们的鼓励,是我进步的动力;感谢牛津大学新学院院长杨名皓(Miles Young) 对我牛津拍摄计划的支持;感谢徐杰先生对本书设计细节的反复打磨。谢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章永宏先生和刘畅女士。最后,我要感谢妻子毛隽和儿子Thomas。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出入奔波,生活无常。没有他们的宽容与理解,我无法坚持下来。
       每张作品的简要说明,都按顺序集中编列在书的末尾,注有页码,备查。
       影像是记忆之柱,瞬间成永恒。影像跟前,文字显得多余。打住。看照片吧。
      
       张力奋
       记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019年7月
      

作者简介


       张力奋,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Leicester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任英国《金融时报》Associate Editor, 前FT中文网总编辑 、《FT睿杂志》总编辑,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10余年。著名媒体人。本书是其最近十多年采访、旅行、工作期间的纪实摄影作品,遍及世界各地,记录生活和人性瞬间,直击人心。
      

书摘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