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
作者:
[美]理查德·塞勒·林(Richard Seyler Ling) 著 刘君 郑奕 译
定价:
50 元
页数:
214页
ISBN:
978-7-309-14830-5/G.2080
字数:
24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2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人们对随时随地的交流习以为常。为什么亲友的手机未能接通时人们会感到不安或愤怒?如何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人们对手机的“无法割舍”?这种习以为常对社会个体、家庭和组织生活以及社会结构而言有着怎样的意涵?
       理查德的这部著作《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本书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手机嵌入社会并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的过程,同时还比较了时钟、汽车等“社会媒介化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化。相信其中诸多兼具深意和新意的观点将为媒介研究学者带来启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理查德·塞勒·林(Richard Seyler Ling),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邵氏基金媒介技术讲座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ICA Fellow),传播学领域排名第一的《计算机中介传播》期刊主编。研究领域涉及新技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移动传播领域。在社会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顶级刊物发表大量论文,出版有著作《新技术、新连接》(New Tech, New Ties,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等数十部。
      
       译者简介
       刘君,博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政治社会学和信息传播技术,获国际传播学会、美国政治科学学会等最佳博士论文和最佳论文奖项,译有《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新媒介:关键概念》《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著有《数字时代变迁中的斗争动力》(Shifting Dynamics of Contention in the Digital Age,牛津大学出版社)。
      
       郑奕,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修辞学等领域的研究。
      

书摘


       目录
      
       引言 手机气球
       致谢
      
       第一章 忘带的手机
       一、协调社会交往的技术
       二、变化中的手机传播
       三、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德威特·克林顿的“盛大仪式”与社会媒介化技术
       一、技术的驯化与采纳
       二、社会媒介化技术的事实性
       三、社会媒介化技术的组成部分
       四、成为习以为常
      
       第三章 “我所谓的天堂是一种日常的循规蹈矩”:机械计时的协调与发展
       一、“晨钟敲响!”:“时钟时间”的扩散
       二、有助于“荣誉公民过着有序的生活”:时钟时间的合法化
       三、现代社会的时间规律性:计时的社会生态
       四、行为规范:相互期待和机械计时
       五、时钟时间的强制性和凝聚力
      
       第四章 “拥有可拆卸大脑的四轮虫”:汽车的有限自由
       一、膨化魔鬼和两栖挖掘机:汽车在社会中的扩散
       二、一辆“价值1200美元的斯蒂庞克,加利福尼亚州的牌子”:汽车的合法化
       三、汽车对社会生态的影响
       四、“我最好的朋友住在市里,但绝不是这片社区”:相互期待
       五、汽车文化的“约束力”
      
       第五章 “没有手机,我也许将寸步难行”:移动通讯的扩散
       一、移动传播的技术基础
       二、移动传播的扩散
       三、从传播的单一文化到复杂的个人传播环境
       四、结语
      
       第六章 “要么滥用,要么被它毁了——这很难说清楚”:构建手机的合理性
       一、“我必须有一部(手机),因为我同时是几个董事会的负责人”:早期手机的拥有权与身份象征
       二、“先是来炫耀,之后就习惯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负面描述
       三、“它真的让你很受欢迎”:关于手机的正面叙述
       四、结语
      
       第七章 移动传播及其对社会生态的重构
       一、“有点举棋不定”:协调方式的改变
       二、“我们撞倒了一个女孩,但幸好我们带着手机”:作为安全链接的手机
       三、“她几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移动传播时代的亲子关系
       四、短信息:低廉的交流形式
       五、商业的信息获取和移动通讯技术
       六、结语
      
       第八章 “这并非你的想法所能决定”:移动电话的相互期待
       一、对手机认识的变化
       二、“一种奇特的希望感”:作为社交工具的手机
       三、移动通讯技术的物化发展
      
       第九章 汽车、时钟和手机时代的数字礼俗社会
       一、作为社会媒介化技术的汽车、时钟和手机
       二、时钟、汽车和手机的共同效果
       三、数字礼俗社会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