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哲学史十讲
作者:
郭齐勇 著
定价:
58 元
页数:
315页
ISBN:
978-7-309-14441-3/B.703
字数:
205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0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对于经学诠释、出土简帛、政治哲学、道家范畴、佛禅义理、理学心性、现代哲学等,作者的解读与点评,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陈出新,别具一格,让读者领略古代不同的哲学流派与风格,启发读者进一步走近中国经典,做创造性的转化。
       本书各讲,以散点透视的方法,窥探究竟,然合而观之,亦可把握全局。
      

作者简介


       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主席,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仍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山东嘉祥曾子研究院名誉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书摘


       目录
      
       小引
      
       中国哲学史上的非实体思想
       从中国哲学的原型观念谈起
       儒释道思想中的非实体论式
       余论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内在—超越
       整体—动态
       以价值为中心
       生命本体
       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观
      
       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人与终极的天:贯通及德性禀赋
       人与自然、人与物:共生一体
       人与社会、人与人:群己和谐与个体彰显
       人与自己,人的生存品质:陶冶与升华
       人之世代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无疆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萧萐父先生的思考、贡献与启示
       中西互动:中国经典诠释方法学的展开
       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多重取径、前景与限制
      
       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
       从西方政治正义视角来看儒家
       儒家论政治权力的源头和合法性
       儒家论政治权力的分配和制衡
       儒家与社会自治、士大夫参政及言路开放
       儒家的“道德的政治”及其现代转化
      
       《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
       ——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
       “礼必本于天”的终极性
       “以天地为本”的生态伦理
       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政治哲学
       “礼义,人之大端”的人格修养论
      
       出土简帛与经学诠释的范式问题
       百年来经学与经学史的研究范式
       出土简帛对经学与经学史的挑战
       出土简帛与中国经学的诠释传统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老子之道论
       庄子之道论
       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马祖禅的哲学意蕴
       即心是佛——个体性的凸显
       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进
       机锋棒喝——启悟方式的革命
       自识本心——儒、禅引为同调
      
       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
       朱子的“四端皆情”论
       王夫之的“四端非情”论
       朱、王“性情论”之分歧
       朱、王“情才论”的比较
       朱、王的“气禀说”与“性习论”
      
       附录
       熊、冯、金、贺合论
       牟宗三的形上学体系及其意义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