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下与未来
作者:
吴凡 汪玲 著
定价:
118 元
页数:
399页
ISBN:
978-7-309-15261-6/R.1834
字数:
36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2020年必定会深刻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岁月将记住我们每个人在2020年的思考、选择和行动。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著作《当下与未来》正是缘于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在当下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著者吴凡与汪玲均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科教授,也都是我国本土培养的公共卫生博士。吴凡从事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30年,以主要完成人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汪玲从事公共卫生和医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近40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第一篇 “疾控女侠”:战“疫”纪实
       吴凡,人称“疾控女侠”,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是一位身份多元、集多重视角的观察者、亲历者和讲述者。
       作为上海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疫情防控 随时待命”,出席10次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关键节点为上海市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防控建议;参加43次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研判专家会,研判疫情进展,评估修正防控措施;向远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芬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的海外侨胞及国外抗疫一线分享上海和中国的抗疫经验。
       作为中国内地高校公共卫生领域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工作,考察北京、四川、广东等省(市)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与中外专家就全球疫情防控中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做出专业判断和提供专业建议。
       作为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3月11日代表闻玉梅、宁光院士等12位医学专家在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宣读《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通过各类媒体围绕市民关心的问题介绍上海的防控措施,普及个人防护知识,答疑解惑49次。
       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多次前往北京,参与全国疫情的分析研判,撰写工作报告和专题建议报告近30份提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外,还直接为上海、湖北、四川、海南、黑龙江等省(市)的省(市)长提供决策咨询,通过专家会、电话、微信等各种方式为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专业防控建议。
       作为公共卫生学科专家,牵头负责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六大研究成果发布于3月16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作为上海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专家组副组长,2月24日为全体学生讲授“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该课程当天在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等60余家中央及沪上主流媒体报道。4月24日出席上海市新闻发布会解读开学工作指南。4月26日“疫”线对话答疑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支招沪上学生、家长和学校复学返校安全防控点。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两份提案和一份调研报告。提案一是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案二是关于升级改造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最后1公里”。调研报告题为“落实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她牵头负责的全国政协福利保障界2019年重点调研项目。“公共卫生体系就像一盏路灯,亮着的时候,在路灯下行走的人也许感觉不到什么;而一旦哪一天路灯不亮了,人们才会有不安全感,才会体会到路灯的不可或缺。”吴凡的这个形象比喻已经被列入“16句话领略2020全国两会精华”。
       吴凡的同门师妹尤小芳博士协助汪玲教授,整理并记录了吴凡从1月1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判会,到4月27日上海市启动复学返校的百日抗“疫”轨迹;并从“一人、一校、一城、一国、一世界”的视角,按“疫情防控、随时待命;疫情研判、建言献策;疫情解读、科普宣传;应急科研、助力抗疫;校园防控、返校复课;中国温度、大国担当;中国经验、全球共享”多维度,还原上海、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的历程。
       第二篇 疫情大考:停课不停学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历史上的瘟疫常常意味着校园的关闭和教学活动的暂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大考”,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教学活动。5月14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全世界停课的中、小学,包括大学,超过15亿学生,高校已有2亿多学生不能正常上课。截至5月8日,我国1 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107万门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吴凡教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管教育副院长,汪玲教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和本科生院克卿书院院长。从1月26日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关于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安排的通知》开始,“复旦医学生”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从“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云课堂一周课表”,到“敬业导师在线指导科学研究”“一只口罩的接力故事”等文章。本篇收录了这些文章,翔实记录了上海医学院“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生动案例。2月2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张继明在武昌方舱医院线上开讲“传染病学”,3月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线上答疑“内科学”。这些既是复旦、上海和我国在“疫情大考下的教书育人新实践和新范式”的缩影写真,也为世界提供了“停课不停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处方。若干年后再回眸,我们当下经历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而是一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变革。
       我们站在时代的门口,将战“疫”故事转化为一堂堂生动深刻的大课。这一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家国情怀;这一课,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忘我、救死扶伤,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精神。从上海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最早逆行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的“心怀敬畏 逆风而行”,到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克卿书院新生导师施劲东的“雷神山日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一张张坚定的脸庞,一个个逆行的身影,点燃生的希望,撑起爱的晴空。
       本篇以“同唱一首歌 致敬白衣天使”结尾。2月下旬,由复旦大学研究生会枫林工作委员会团队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33所高校医学研究生,共同唱响《爱因为在心中》,致敬每位战“疫”英雄,“待病毒驱散,春日回暖;看汉江澄澈,赏江山如画”。
       第三篇 时代之需:新医科模式
       “关注当下”(第一篇和第二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方面警示人类长远安全的大科学布局应该早日形成,其中“引领未来”的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和检验,疫情过后,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值得深思。
       本篇取材于2019年以来汪玲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学术论文,是本书著作者近年来负责的国家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①中国工程院2016年重大咨询项目“医学院校教育规模布局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2016-ZD-11-01-02); 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大攻关课题“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6ZG005); ③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7年重点研究课题“健康中国建设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A1-2017Y0101-001); ④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8A-N02085); ⑤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9年研究A类课题“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定位、功能、特征分析及培养特殊性研究”(A1-YX20190301-01); ⑥上海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院校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2019高教12-72)。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一文聚焦医学人才培养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医学教育如何推进包括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二是“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新举办医学教育者)如何推出“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医学教育如何拓展临床医学八年制为包括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的“强医计划”。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一文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策略及路径分析,提出要“围绕一个目标: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双轮驱动机制: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三位一体联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和“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的“七项改革举措”和“四个一流成效”。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和“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阐述了“全健康”(One Health)时代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论点。
       “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和“‘新医科’背景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若干思考”着重于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医工结合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第四篇 医教协同:典型案例
       无论新冠疫情防控还是医学人才培养,都遵循“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如果说第一篇和第二篇是“关注当下”,第三篇是“引领未来”,那么本篇就是“历史根脉”。本篇取材于近年来吴凡教授和汪玲教授的人物专访和研究专稿,吴凡同门师弟谢静波副研究员按照1年、10年、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顺序进行了整理。
       “1年健康扶贫的探索与启示”。2018年3月,吴凡受中央统战部选派,到贵州省毕节市挂职副市长,具体分管医疗保障扶贫工作。在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期间,坚持从最困难群体入手,从最突出问题着眼,从最具体工作抓起,通堵点、解痛点、消盲点、破难点,筑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防线,积极探索健康扶贫新途径,有效防止“病根”变“穷根”,以健康扶贫助力精准脱贫。
       “10年磨一剑:服务国家战略 实现‘零的突破’”。汪玲教授牵头的项目“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成功创新和实践了医学人才培养“5+3”模式,获2014年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上海市高等教育在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方面“零的突破”。2014年9月9日,汪玲教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作为全国高校教师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代表,在表彰大会上做题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征程中不断创新”的发言。
       “曲突徙薪20年”。吴凡1998年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年里,亲历了我国第一个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起草、“非典”、禽流感、疫苗风波、控烟……2013年建言上海果断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为中国有效阻击造成“全球恐慌”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下汗马功劳。
       “上海公共卫生30年的实践与启示”。上海预防医学会成立于1988年,这篇文章是吴凡作为会长写的纪念专稿,强调要更加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好落实医防融合理念,更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支撑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恢复高考40周年”。汪玲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首批卫生专业本科生,也是我国首批公共卫生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1993年越级晋升公共卫生专业教授。在访谈最后汪玲感言道:“进入上医是我人生梦想的启航。我的体会是:一要时刻努力,不忘初心,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二是做任何事情要做就要把它做好,要做就要对得起上医这个品牌,要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吴凡履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以后,聚焦培养模式、学制和学位等医学教育关键问题,总结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体现在“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学位制度逐步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日臻完善、医学教育整合改革的实践与创新凸显成效”,并分析了新时代“5+3”培养体系下医学教育面临新问题和改革新路径。
       这是一本由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主要完成人和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完成人联袂出版的旷世之作。这是关于“疾控女侠”百日战“疫”的真实记录,也是疫情大考“停课不停学”的生动展现。
       本书完稿于2020年5月27日,这天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日,也是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纪念日。在本书里,你可以找到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成才之路,也可以找到公共卫生专家服务国家需求的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路。
       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这是一次罕见的全球性危机,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科学理性是破解之钥,团结一心是补天之石,必胜信念是希望之光。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终将战胜共同的敌人。
      

作者简介


       吴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健康统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从事公共卫生科学研究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30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以主要完成人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因公共卫生领域优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突出贡献被列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获得“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汪玲,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和克卿书院院长,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与全科医学教指委委员,上海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4)、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8)、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2013/2017)和上海市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1993)。
      
      

书摘


       目录
      
       第一篇 “疾控女侠”:战“疫”纪实
      
       第一章 “疾控女侠” 百日记事
       一、“疾控女侠”由来
       二、百日战“疫”记事
       三、同是疾控人,深植疾控情
       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疾控人在行动
       五、以爱之名,风雨同舟
      
       第二章 疫情防控 随时待命
       一、疫情防控,随时待命
       二、抗“疫”战事,媒体报道
      
       第三章 疫情研判 建言献策
       一、43次上海疫情防控研判专家会
       二、10次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三、2份提案、1份报告提交全国两会
      
       第四章 疫情解读 科普宣传
       一、发布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专家10点共识
       二、解答社会关注疫情防控知识49个案例
      
       第五章 应急科研 助力抗疫
       一、牵头上海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
       二、提出应急科研要讲究“排兵布阵”
       三、开展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研究
       四、启动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
      
       第六章 校园防控 返校复课
       一、担纲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专家副组长
       二、讲授新冠肺炎疫情科学防控公开课
       三、出席新闻发布会解读开学工作指南
       四、“疫”线对话答疑上海市健康大讲堂
       五、支招各类学校开学返校安全防控点
      
       第七章 中国温度 大国担当
       一、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
       二、上海教育电视台:《周末开大课》
       三、演讲《中国温度 大国担当》
      
       第八章 中国经验 全球共享
       一、作为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
       二、作为中国公共卫生疾控专家的全球战“疫”活动
       第二篇 疫情大考:停课不停学
      
       第九章 给研究生的一封信
       一、致信全体复旦研究生
       二、复旦研究生学务办理FAQ
      
       第十章 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
       一、“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上线
       二、“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观后感
      
       第十一章 停课不停在线教学
       一、“云课堂”一周课表
       二、这堂“传染病学”在线课程开讲,授课老师正在抗击“传染病”的武汉前线
       三、“医学是一个好专业,希望大家珍惜!”来自武汉前线的特殊一课
      
       第十二章 停课不停科学研究
       一、敬业导师在线指导科学研究
       二、“我在武汉,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我会继续追逐科研梦想”
       三、“一只口罩的接力”故事背后的复旦学生团队
       四、云评审: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医科组)
      
       第十三章 停课不停临床规培
       一、做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二、“四证合一”规培研究生体会
      
       第十四章 停课不停读书活动
       一、医者情怀 生命感悟
       二、一夜成长 担负责任
      
       第十五章 停课不停人文教育
       一、钟鸣:心怀敬畏 逆风而行
       二、施劲东的“雷神山日记”
       三、落日余晖 人间值得
       四、同唱一首歌 致敬白衣天使
      
       第三篇 时代之需:新医科模式
      
       第十六章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
       一、大健康视域下医学人才培养的“三大转变”
       二、复旦大学医学培养模式改革产出“三个一流”
       三、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的“三种模式”
      
       第十七章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一、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二、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
       三、以一流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
      
       第十八章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一、推出“七项改革举措”
       二、彰显“四个一流成效”
      
       第十九章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
       一、围绕一个目标: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双轮驱动机制: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学科专业
       三、三位一体联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第二十章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一、健康中国建设对公共卫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探索
      
       第二十一章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公共卫生学位体系建立
       二、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比较
       三、公共卫生硕士就业情况
       四、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
      
       第二十二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
       一、发展“新医科”的需求分析
       二、发展“新医科”的基本策略
       三、发展“新医科”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三章 “新医科”背景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若干思考
       一、国内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二、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分析
       三、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四篇 医教协同:典型案例
      
       第二十四章 1年健康扶贫的探索与启示:不让“病根”变“穷根”
       一、主要做法
       二、经验启示
      
       第二十五章 10年磨一剑:服务国家战略 实现“零的突破”
       一、学生因何青睐?“双重身份”破解学医年限长、投入大难题
       二、社会凭啥认可?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一上手就能派上大用场
       三、培养单位为何叫好?理顺教学体系,解开“镣铐”跳舞
      
       第二十六章 曲突徙薪20年
       一、“带了个坏头”开始的历史性变革
       二、上海靠什么一再赢得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点赞
       三、高效的社会治理需要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去预见,用最小成本最大程度控制风险
       四、“做这个历史阶段属于你的事情,在抓住潮流的过程中,做自己力所能及”
      
       第二十七章 上海公共卫生30年的实践与启示
       一、实践与成就
       二、启示与展望
      
       第二十八章 “恢复高考40周年”访谈
       一、未曾下乡,初为人师
       二、高考恢复,全力备考
       三、入上医门,做上医人
       四、求学生涯,名师云集
       五、不忘初心,师者明道
       六、感悟高考,期待寄语
      
       第二十九章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
       一、70年成就
       二、新时代思考
      
       附录
       附录1 落实预防为主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附录2 推荐阅读
      
       后记
       后记1 疫情之后,我们怎样培养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
       后记2 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让城市更安全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