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人际传播学概论(第四版)
作者:
薛可 余明阳 主编
定价:
98 元
页数:
527页
ISBN:
978-7-309-15396-5/G.2182
字数:
763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3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中最基础、最普遍、最悠久的传播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际传播的方式随之改变,作用不断放大,影响持续升级,人际传播理论发展迎来全新的机会。
       本教材考虑到学科发展和人际传播环境最新的变化,在《人际传播学(新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教材分为十章,从人际传播基本问题与理论模式入手,系统阐述了人际传播过程、人际传播心理、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人际传播的语言、人际传播的副语言、新媒体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场景差异、人际传播的技巧等。
       本书理论系统完善,研读资料丰富,实用价值充分,曾获第27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和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是人际传播学领域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适读人群: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专业的师生,公关、咨询、服务、管理领域的从业者,对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感兴趣的人士。
      

作者简介


       薛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两站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获“宝钢教育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等几十项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等纵横向课题几十项,出版专著、教材30多种,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担任SSCI国际学术期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数字传播与国家形象,公关、广告与文化创意,人际传播与舆情研究。
      
       余明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哲学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两站博士后,中国第一位以品牌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中国最早研究公共关系、广告、人际传播、文化创意的学者之一,中国第一代咨询策划业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中国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公关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会长,担任多个省市政府高级经济顾问、上市公司总裁和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主持纵横向课题几十项,出版专著、教材几十种,获奖几十项。曾获“全球十大品牌领袖奖”(2009,印度孟买),中国公共关系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特殊贡献奖”;获首届“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2002)、“中国首届十大广告学人”(2006)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品牌战略与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与人际传播、广告与文化创意。
      

书摘


       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本问题
       第一节 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传播概述
       二、人际传播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类型与特点
       一、人际传播的类型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二、人际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第四节 人际传播学的发展轨迹
       一、人际传播学的沿革
       二、人际传播学研究方法
       三、中国人际传播学研究
      
       第二章 人际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趋势
       第一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二、与群体因素相关的理论
       三、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四、创新—扩散理论
       五、约哈里窗口
       六、认知一致性理论
       七、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八、社会交换理论
       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十、关于判断的理论
       十一、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十二、归因理论
       十三、 信息生产的目标—计划—行动理论
       十四、六度分割理论与“150法则”
       十五、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与人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
       二、拉斯韦尔模式
       三、格伯纳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四、贝罗传播模式
       五、香农和韦弗的数学传播模式
       六、德弗勒传播模式
       七、奥斯古德的传播模式
       八、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九、丹斯模式
       十、纽科姆模式
       十一、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
       十二、克劳佩弗人际传播模式
       十三、詹森的传播模式
       十四、巴恩隆德的传播模式
       十五、约瑟夫·A. 德维托的人际传播模式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人际传播的新变化
       二、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三、互联网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第三章 人际传播过程
       第一节 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
       一、自我表露
       二、自我呈现
       第二节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的概念与类型
       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性和归因
       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四、对他人的了解和判断
       五、主体的角色认知
       第三节 人际印象
       一、印象形成的要素
       二、印象形成的过程
       三、印象形成的特点
       四、印象形成时的心理效应——印象偏差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态度分析
       一、态度的内涵、形成和测量
       二、态度的特性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变化的类别和内因、外因
       五、调节态度的方法
       第五节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
       一、人际吸引
       二、人际关系
      
       第四章 人际传播心理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人格
       一、人格的概述
       二、人格的类型
       三、人格的特质
       四、人格障碍
       五、人格发展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情绪
       一、情绪的概述
       二、愤怒
       三、恐惧与焦虑
       四、孤独
       五、幸福
       六、积极情绪与利他行为
       七、情商
      
       第五章 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概述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内涵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五、互联网语境下的文化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与文化理论
       一、文化冰山模式
       二、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三、跨文化调适理论
       四、文化身份理论
       五、身份管理理论
       六、共文化理论
       第三节 跨文化人际传播能力
       一、跨文化人际传播概述
       二、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常见问题
       三、跨文化人际传播的应对策略
       四、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
      
       第六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
       第一节 语言
       一、信号、符号和语言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
       三、语言的结构
       四、语言的意义
       五、语言的功能和局限性
       六、网络语言
       第二节 口语语言概述
       一、口语语言的概念
       二、口语语言的特点
       三、口语表达的原则
       第三节 演讲与辩论
       一、演讲的含义和类型
       二、演讲口语表达的技巧
       三、辩论的含义和类型
       四、辩论的口语表达技巧
      
       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副语言
       第一节 副语言传播的概述
       一、副语言传播的概念
       二、副语言的传播功能
       三、副语言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副语言传播的类型
       一、体态语
       二、客体语
       三、类语言
       四、环境语
       第三节 副语言传播的注意点
       一、不要“读错别字”
       二、关注可能影响沟通进程的信号
      
       第八章 新媒体人际传播
       第一节 新媒体人际传播概述
       一、新媒体的定义
       二、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特点
       三、新媒体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 新媒体人际传播的理论研究
       一、使用动机研究
       二、说服效果研究
       三、场景视域研究
       第三节 网络人际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三、网络人际传播产生的背景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五、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
       六、网络人际传播的演变趋势
       第四节 手机人际传播
       一、手机人际传播的概念
       二、手机人际传播的特点
       三、手机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
       四、手机人际传播的动机
       五、手机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第九章 人际传播场景差异
       第一节 公共及公务场合的人际传播
       一、宴会
       二、茶话会
       三、公司内的人际传播
       四、访谈及面试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 私密场合的人际传播
       一、家庭中的人际传播
       二、朋友间的人际传播
       三、拜访时的人际交往
      
       第十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
       第一节 说的技巧
       一、如何说(How)
       二、何时说(When)
       三、说什么(What)
       四、对谁说(Whom)
       五、在哪说(Where)
       第二节 写的技巧
       一、写的特点
       二、写的类型
       三、写的技巧
       第三节 倾听的技巧
       一、倾听的重要性与程序
       二、影响倾听的因素
       三、不能入神倾听的原因
       四、有效倾听的结果
       五、提高倾听的技巧
       第四节 反馈的技巧
       一、反馈的重要性
       二、反馈的过程
       三、提高反馈的技巧
      
       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