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海派文学论
作者:
许道明 著
定价:
75 元
页数:
466页
ISBN:
978-7-309-15779-6/I.1283
字数:
351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1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这部书稿的部分内容在80年代末沪上讨论海派文化的热潮中已经写出,大抵为着便于比较,也为着让自己的思考稍微深入些,我同时又零星关心起通常所谓的京派来。京派代表人物身上体现的某种世俗关怀及其微妙的方式,终于让我发现并记住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年头。90年代最初的那几年,与朱光潜先生后人式蓉先生合作撰写了《朱光潜——从迷途到通径》,并单独陆续为京派文学记下了一本流水账,这就是以后的《京派文学的世界》。写完这本书是1992年,不知是什么原因,那年的年底,某种暮气竟提前向我袭来,决心把80年代前半期的学习研究工作趁早来一个了断。或许最终并没有像样的勘破,一边感受着出版社的热情关照,一边却非常痛苦地整理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做学问的人,都熟悉梁任公关于“传世”与“觉世”的分说,在我,“速朽”当是唯一的选择。我算是上海人,得为上海说些话,于是又回过头重新董理海派旧账。在其前后左右,为着堂皇的或卑微的动机,忽忽悠悠做过不少其他事情,甚至还负笈东临的那个半岛国家吃了一年的泡菜。
       如许的散漫,散漫得如许。谁也说不清子丑寅卯,包括我自己,似乎只留下感叹韶光易逝的份儿了。不过,可堪自慰的是:当我服膺清理为基本的运作手段,想象与激情自然离我远去,无意间却获得了一份超然的不轻易认同的清明,对当今风行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也保持了警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老经验,它在喜好为自己制造神话的人认定为不健康,而在我却是生活勇气的滋生地。
       海派文学,是一个历史的现象。好像克罗齐最早说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意见,这里部分指示了历史研究的客观现实,更多的是显示了历史研究对研究者主体的科学性要求。前些年关于“重写文学史”的主张所以可以理解和值得同情,首先在于它强调了科学对于历史研究者开放性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研究心态的尊重乃至呼唤。当然,历史研究也需要排拒实用主义的纠缠,为满足于研究格局的开放性、建设性、创造性而“以意为之”“随心所欲”,大概也疏忽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题中已有之义。克罗齐用这句话肯定了历史研究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多少说出了他对历史研究局限性的体认。理由很简单,因为任何主动精神都无法彻底摆脱它赖以生成的条件。有一句流行歌词“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外面的世界太无奈”,用于观察历史研究,在我看,是相当贴切的,而对现代海派文学的研究,好像也有提醒的意思。
       《京派文学的世界》出版后是得到过不少同好的关心的,说得最叫人心动的是李振声君。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述评,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为题。我感谢他的美意,我更愿意将他的意见看成是在“揭短”,是一种极富诚意的针砭。说实在的,凭我的能力,是做不了“超越”的文章的,但我又深知中国新文学的研究从滥觞至于今,包括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化学术研究,躬逢了一段相当特殊的日子,说它长期缺乏客观公正的实证功夫,庶几不是危言耸听。我不太相信真正的学术进步可以罔然于传统,我也不愿意看到“重写文学史”庸俗地滑向简单的“补苴”和“翻案”。从实际看,已经有不少的年头,面对学界“建设中国新文学文献学”的创意,我是一个积极拥护者。历史研究中的“以论带史”曾经威风过相当时日,至今似乎还有可观的市场。历史研究者持有超越型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真正的超越差不多都以“历史本相的洞察”为基础,至于无源之水的超越,是拙劣的超越,是伪超越,是一种近似卡通式的运作,吠影吠声,却免不了有些滑稽。
       这部书稿旨在清理现代海派文学,大半在描述,当然像《京派文学的世界》一样,也多少含茹我对这一历史文学现象的价值判断。逼近历史仍然是我的主务,我没有爽朗地将“海派”的帽子戴到左翼作家的头上,也最终没有勇气将茹志鹃看成是“海派女作家”,像许多研究者那样将“海派文学”看成唯以地域为标准的大火锅,乐于把所有上海作家的劳动潇洒地丢进去。我的全部努力趋赴于从“现代”这一板块来厘定海派文学的概念,多少带着些许怀旧的情绪来建构我的逼视历史原生态的话语系统,进而为考察海派文学在当代的命运提供一些切实的说法。四章总论性的文字表达了我对海派文学的基本认识,余二十个作家的议论,差不多是为了支持或验证总论的。所选择的作家,既非海派的全部,也并不都是一流人物,他们或是阶段的代表,或是风格的代表,或是学艺身份的代表。走近学术结论本合我意,然而在描述上我喜好守持清浅,只有感觉没有事实的文章不易做,于是唯有一法:想通了的便说,尚未想通的不便说也不敢说,与其瞎说一气,宁肯向述而不作低头。个中原因恐怕我还比较的懂得人的限定,何必装模作样,何必说一些自己也未必清楚的玩意呢?当然我也不那么反对当下俊彦硕学的云罩雾盖。人是追求自由的动物,自由即是对限定的认识,人各爱其所喜,也各有其限定。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各随其便,能不能允许这样呢?不同意见的论争应该欢迎,意气确实不必要,学术研究上的个性值得鼓励,但它绝不等同于我们见惯了的旧门户、新门户。“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剿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茅白苇之归耳。”可叹黄梨洲的这句话,已说过几百年了。
       临末,感谢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它将本书稿拟定的研究课题忝列在“九五”规划之中。更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对我的劳作所给予的一贯关心,继《京派文学的世界》之后,还愿意向读书界介绍这部书稿。责任编辑杜荣根君自去岁至今春再三的催稿,给我以难能言说的感动,振声和他,是我在十多年前先后的研究生同学,他俩或以结实的著述卓然成家,或以斐然的业绩已赢取人们的尊敬。唯道明婆婆妈妈说了这些话。
       是为序。
      
       许道明
       1998年初夏
      

作者简介


      
       许道明(1946—2005),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京派文学的世界》、《海派文学论》、《朱光潜:从谜途到通径》(合著)、《中国电影简史》(合著),以及《木槿花的传说》、《挽歌的节拍》、《闲话外国人》(合著)等。主编或参编的有关教材、教学参考用书及工具资料书有《新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中国文论选》、《海派小品集丛》、《箭与靶》等十余种。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走近“海派”
       一 “南北文化”论
       二 近代海派艺术
       三 现代海派文学
      
       第二章 上海文化与海派文学
       一 “城”与“市”
       二 上海的“市”文化性征
       三 海派文学辨正
      
       第三章 海派文学的风雨行脚
       一 黎明期(1925—1932)
       二 发展期(1932—1937)
       三 成熟期(1937—1949)
       第四章 海派文学的历史地位
       一 五四新文化和海派文学
       二 现代主义和海派文学
       三 都市文学和海派文学
       四 中间路线和海派文学
      
       第五章 海派文学风景线(一)
       一 张资平—叶灵凤
       二 滕固—章克标—林微音
      
       第六章 海派文学风景线(二)
       三 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四 戴望舒—路易士
      
       第七章 海派文学风景线(三)
       五 章衣萍—林语堂
       六 刘大杰—赵景深
      
       第八章 海派文学风景线(四)
       七 予且—谭惟翰
       八 徐—无名氏
       九 张爱玲—苏青
      
       第九章 余论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