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指南(选择性必修 下册)
作者:
范飚 郑桂华 程元 主编
定价:
35 元
页数:
132页
ISBN:
978-7-309-16282-0/G.2377
字数:
20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同社会生活方式存在密切联系。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知识量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来源也变得多元,过去那种分学科设置课程、分课时学习,主要依靠教科书和课堂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人才交流也日益频繁,全球竞技场日趋形成,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构成、课程内涵的建设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育人效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以往学科教育中学习内容远离社会生活、过度知识化碎片化的倾向,代之以大概念整合学习内容、以切实有意义的问题或情景呈现学习任务、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过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些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习任务群为学习内容组织架构,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张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其理念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而基于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编写学习单元,注重经典篇目的学习价值,文化思想与学习策略并重,加强不同学习内容的整合与关联,兼顾规定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追求,是新课程实施所要依靠的基本资源。
       不过,总体来说,现代课程建设所主张的与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内容整合,鼓励自主、多元与开放,与课堂教学组织所需的每一项学习活动都要目标集中、内容具体、边界清晰等要求,构成一种矛盾关系。就课程性质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而言,语文课程自然应该向大单元、高整合的方向探索,但这必然会在课程内容的具体性和确定性方面付出一定代价,无疑会增加一线教师教学实施的难度。与前几轮语文课程改革相比,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追求课程整合方面迈出的步伐较大,从课程理念到教学实施之间的空白地带也明显增大。针对这一问题,虽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有所考虑,比如,每个单元都有整体设计的学习重点和单元学习任务,为落实课程理念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对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显得不够具体。这是因为,受普适性要求和篇幅限制,教材的主要职能是向师生推送基本的学习材料,提示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提供一些基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至于在一个单元的教学组织中,学习目标的重难点确定,学习材料的增减和轻重安排,学习任务的先后次序,还是要由教师自己设计,一些问题仍然会时时困扰他们。比如,如何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基本知识的关系,如何把握单元群文学习与单课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堂精读与学生课内外的自读、略读的关系,还有如何在遵守课程规划的规定性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大多集中在这些方面。因此,我们组织上海市高中语文教研员以及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编写了这本单元教学指南,立足统编教材,紧扣设计要素,有个性地呈现各个单元教学的主体样貌,为教师搭建从课程理念通往课程实施的桥梁。
       这套“指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统编教材的单元为基本结构单位,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相关要求。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是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完成任务群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是经典选文、单元编排、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双线结构。新课程标准精神与教材的意图的交叉点就在每个单元中。因此,以单元教学为抓手,既体现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新课程理念的整合性,又避免学习目标知识化、学习过程碎片化、学习结果浅表化的问题,就是本书的编写原则。本书针对统编教材各个单元,力求以具体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供一线教师参照,启发一线教学实践。
       2.对单元学习内容深度结构化。准确理解、清晰把握学习目标是设计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2017年版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描述较宏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描述散见于教材的三个地方,即单元导语、每一课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教材每个板块中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各有侧重。如果一般教师要全面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花费较大精力,并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为了帮助教师准确、快速地把握教材单元的目标概貌,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对单元各部分中有关学习目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提炼,力求凸显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并将单元所隐含的学习价值逻辑转化为一种按线性排列的学习任务完成逻辑或教学实施逻辑。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青春的对话”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由5首诗歌和2篇小说组成,其主题和形式均同中有异,如果不加梳理和进一步结构化,教学中很容易简单重复。而指南中的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方案B对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选文功能和学习活动进行梳理和重组,便形成五个板块的学习框架,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活动,使教师对该单元的内容一目了然,无论做设计还是教学,都能够胸有成竹。
       3.采用分层设计,为师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如何处理学习材料、学习内容的个性与共性、普适性与提高性、规定性与选择性,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难题之一。作为面向全国高中学生的部编本教材,肯定要以最具有公约数性质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适应各个地区、各种层次的学情,而把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创造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权力下放到教师手中。这一方面给教师留出了主动创造的空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一线教师的选择成本。
       本书充分考虑到教学需求,采用A、B两套方案的设计思路。A方案聚焦单元基础性目标,紧扣教材已有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供基础性学习之用;B方案是在A方案基础上适当提升学习目标,提供具有更高整合性、挑战性的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供部分师生学习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将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分为两个层级、两套方案,不一定是针对不同学生,就是同一层级、同一个群体甚至同一个学习者,也可以根据需要,用A、B两套方案分别完成“课前预习+课内学习”或“课内学习+课外自学”。分层设计不仅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而且还会促进学习方式的创新。
       4.针对任务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任务关键点,一方面决定着任务完成的最终品质与目标达成度,另一方面又恰恰是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然会遭遇到的或显或隐的障碍。通过对任务与目标、任务彼此间的关系的分析,结合对学情的预估,确定任务关键点,就此而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互相激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从而能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最终达成单元目标;并且在这一学习经历中,进一步丰富、深化对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认识,发展思维,滋养情操,积淀文化。
       5.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增强可操作性。检验教学设计优劣得失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其操作性。为学习活动提供比较合理、完整、清晰的步骤,是学习支架设计的关键。学习支架有知识支架、活动支架、学习策略支架等不同类型。通过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支架,明确学习的基本步骤、着力点,增强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与启发性。比如,在“聚焦历史文化人物顾野王,开展访谈活动”这一学习活动设计建议中,并没有空泛地介绍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而是列出了一份专业的问题清单,借此清单,学生可理解调查对象、调查目的和所问问题的关系,还可以仿照这份清单设计针对其他人、符合其他调查目的的问卷。而有的学习支架,不仅有抽象的知识和学习行为引导、学习步骤的推进,还应该隐含策略学习以及认知方式养成的可能性。比如,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指南”建议学习活动用“意象——画面——我的体验——作者情感”支架展开,学生借此梳理文本信息,感受文本特征,联系自己以往的生活及艺术鉴赏经验,达成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这种设计就把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学习策略融合到一项学习活动之中,对文本理解、能力达成以及认知方式建构都会有所助益。
       不过,2017年版课标的颁布只有两年多时间,统编教材推行的时间只有一年,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差不多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本书虽然名为“指南”,但整体上也是探索性的,主要价值还在于给大家一些启发。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还有待深入,单元设计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多包容多批评。
       本套指南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朱建宝、宋启立、张彦珺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目标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A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B
       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目标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A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B
       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目标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A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B
       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
       单元研习目标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A
       单元研习活动设计方案B
       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