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全二册)
作者:
祁志祥 著
定价:
260 元
页数:
758页
ISBN:
978-7-309-16325-4/B.757
字数:
844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2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四次启蒙的宏观把握为指导,以对上古神话、殷墟卜辞和周代古籍的扎实研究为依据,全面叙写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的演变历程,有力揭示了周代创造了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轴心文明”,成为后世中国取用不尽的思想渊薮。本书的突出创新之处表现为:一、针对张光直、葛兆光等人提出的殷周文化一体论,综合王国维、冯友兰、彭林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周代以“人本”思想区别于上古至夏商“神本”思想的时代特征。二、针对侯外庐、顾颉刚、郭沫若、晁福林等人殷商无道德概念的观点,以三皇五帝、夏禹商王的历史传说和“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为依据,揭示了道德观念在上古至夏商客观存在着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们构成周代道德文明不可或缺的思想传统。三、针对李泽厚提出的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代的观点,揭示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代应当上推到整个周代。四、针对原有先秦思想史局限于东周讲述百家争鸣成果的现状,将周代思想启蒙的上限囊括到整个西周。五、专章研究、评述范围穷尽并超越诸子,拓展到周代所有值得研究的经史典籍。六、对上古至三代的社会形态作出独特划分,从“封建”的政治分权角度剖析周代思想启蒙的生成原因。七、历史为经,逻辑为辅,以论导史,以史证论,致力打造“有思想的历史”。
      

作者简介


       祁志祥 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执教,任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现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内容横跨文论、美学、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作品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主持“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出版《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创“乐感美学”学说,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独立完成《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18)、《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及《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目前正在从事一人重写中国思想史工程的系列研究。
      

书摘


       目录
      
       上册
      
       前言: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重新反思与构想
       一、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及社会形态的分期?
       二、如何以“启蒙”为视角去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四次启蒙?
       三、为什么说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人的觉醒”时代?
       四、叙述先秦思想史,可否将“五经”遗漏于专章评析之外?
       五、叙述先秦思想史,可否将史书遗漏于专章评析之外?
       六、汉代思想界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七、如何准确理解“魏晋风度”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八、 如何认识隋唐至清代思想史的时代分期?
       1. 对“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概括的质疑和“隋唐宋元儒学”概括的提出
       2. 为什么要用“明清启蒙”概括取代“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的分割与提法?
       九、思想史的叙述重点是“物”还是“人”?
       十、以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进入中国思想史叙述?
       十一、如何防止先入为主,努力还原中国思想史的真相?
      
       绪论:先秦古籍“伪书”说清算、正名及反思
       一、从汉墓出土文献为8部先秦“伪书”正名
       二、另10部被后世疑伪的先秦古籍名为“伪书”不当
       三、唐宋以来疑古思潮“作伪”说失误反思
       第一章 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的演变概述
      
       上编 上古至夏商:原始思维中的神本思想
      
       第二章 上古神话的完整架构及其神本指向
       一、盘古、女娲的创世神话
       1. 盘古开天辟地
       2. 女娲补天造人
       二、三皇五帝的历史神话、祖先神话
       1. 燧皇燧人氏:神秘的熟食文明始祖
       2. 羲皇伏羲氏:“蛇身人首”的渔猎文明始祖
       3. 炎帝神农氏:“人面龙颜”的农耕文明始祖
       4. 黄帝:亦人亦仙的伟大发明家
       5. 颛顼:民神分离、重树神威的宗教改革家
       6. 喾:挚、尧及商周始祖的生父,神异而仁德的帝王
       7. 尧:眉有八彩、其智如神的无私圣王
       8. 舜:目有重瞳、以德报怨的孝道典范
       三、与三皇五帝相关的英雄神话
       1. 精卫填海
       2. 刑天舞干戚
       3. 夸父逐日
       4. 后羿射日
       四、与三皇五帝相关的图腾神话
       1. 龙图腾
       2. 凤图腾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万物有灵与鬼神崇拜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形态:家天下的封建社会
       二、夏商思想界神灵至上的整体特点
       三、祖先神崇拜
       四、自然神崇拜
       1. 天神:“天宗三:日、月、星”
       2. 地祇:“地宗三:河、海、岱”
       3. 动物神灵
       五、上帝崇拜
      
       第四章 上古至夏商时期道德观念及德治思想的萌芽
       一、现有观点:上古至夏商不存在道德观念
       二、史籍中关于五帝与夏商德治思想的记载
      
       下编 周代的思想启蒙:“神本”走向“人本”
      
       第五章 周代封建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
       一、夏商封建是氏族邦国封建,天子只是诸侯之长
       二、西周封建是宗法封建,天子成为诸侯之君
       三、东周封建名存实亡,天子被架空,诸侯走向独立强大
      
       第六章 周代以“天”代“帝”的转向与由“人”定“天”的特征
       一、周代的神灵祭祀与至上神“天”的出现
       二、“天命”笼罩下的阴阳五行方术学说
       三、从对“天”的迷信走向怀疑
       四、民意决定天意,走向重人轻天
      
       第七章 周代道德地位的提升和道德观念的丰富
       一、“孝”的概念的发展
       二、“德”的概念的丰富
      
       第八章 周代儒经的思想构成
       一、《周易》:从“神道设教”走向“人文”之道
       1. 对“神”“天”概念的现实化改造
       2. “人文”的提出和“文明”的阐释
       3. “君子”概念的正面肯定与丰富要求
       4. “顺天应人”,“与时偕行”
       二、《尚书》:敬天贵人的“民主”学说
       1. 以“人”代“神”:肯定人民的至上地位
       2. 二重人性的认识及“民主”的权利与要求
       3. “敬德”“保民”:“民主”的道德修养使命
       4. 诛“独夫”的“革命”思想
       三、《诗经》的重人轻天倾向
       1. 对“上帝”“昊天”从迷信走向怀疑和诅咒
       2. 怨刺无德,歌颂有德
       3. 对“君子”“良人”“吉士”的呼唤
       4. 重视现世人生的现实生活反映
       5. 记录周族祖先发生、发展历程的史诗
       四、《周礼》:“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1. 神学笼罩:鬼神祭礼与以人法天
       2. 指导思想:安邦治国,“得民”为本
       3. 仁政学说:德治礼教与法治主张
       4. 操作实践:六官职责的具体设置
       五、《礼记》:“周人尊礼”,“近人而忠”
       1. “人”的崇高地位及“礼”的关键作用
       2. “礼”的含义、历史与类别
       3. 《乐记》:论礼、乐关系及乐教的功能、特点
       4. 礼乐的践行历程:“大学”“儒行”“君子”
      
       第九章 周代史书的思想取向
       一、《国语》:“君子之行,唯道是从”
       1. 是“民神同位”、天地相通,还是“民神异业”“绝地天通”
       2.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
       3. “君子之行,进退周旋,唯道是从”
       4. 君德以利民为本,反对损民以自利
       5. 任贤、举贤、让贤与尚信
       6. 良臣的职责与革命的权利
       二、《左传》:“吉凶由人”、先民后神
       1.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2. “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3. “民本”思想与“革命”实践
       4. 晏婴、子产、叔向:“礼”为“政之舆”“民之行”
       三、《战国策》:“乱世之文,然有英伟气”
       1. “乱世之文”“有英伟气”
       2. “虽有道德,不得施谋”
       3. “士贵耳,王者不贵”
      
       第十章 儒家及其支流墨家的思想主张
       一、《论语》:孔子的六重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1. 作为儒生的孔子:“敬鬼神而远之”
       2.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人性论及其仁学谱系
       3. 作为圣人的孔子:论“为仁由己”的君子之道
       4. 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论尚仁、重德、明礼的为政之道
       5. 作为教育家和文化整理大师的孔子
       二、《孔子家语》:孔子及孔门儒学主张
       1. 孔子家世、生平及孔门弟子
       2. 孔子的神人关系观:“存亡祸福,皆己而已”
       3. “明王之道”:“仁”“礼”“德”“法”
       4. 修身之道:“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5. 人性思考:“性命”“人情”与“人义”
       三、《大学》:内圣外王的高等教育大纲
       1. 《大学》的作者和版本
       2. 《大学》的由来及功能
       3. “大学”的宗旨:明德新民、内圣外王
       4. “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5. “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中庸》:以“折中”之道成圣化物
       1. 《中庸》是怎样一部著作
       2. “中庸”:中和、折中的不易之道
       3. 从“诚”入手进行“中庸”修养:“诚者,不勉而中”
       4. “修身”之道:“成己,仁也”
       5. “治人”之道:“成物,智也”
       五、《孝经》:以孝道“立身”与“治天下”
       1. 从“天道”论证“孝道”的神圣性
       2. “孝”是“立身”齐家之道
       3. “孝”是“事君”“治天下”之道
       六、孟子:“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1. 人性论:仁义礼智,心所同然
       2. 内圣之道:“独善其身”,成为“大丈夫”
       3. 外王之道:“为民父母”“保民而王”
       4. 革命思想:“民贵君轻”“诛独夫民贼”
       七、荀子:“人性本恶”“养民教民”
       1. 荀子对六家、五霸的批判与对舜禹、孔子的高扬
       2. “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3. 人的天性与人的特征:从“性恶”走向“性二重”
       4. 论“君子之道”:贵礼、尚诚、劝学、隆师、征圣、宗经
       5. “君之所道”:仁政民主、裕民富民、礼主刑辅、尚贤使能
       6.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议兵以仁义为本”
       八、墨子:“尊天事鬼”“贵义兼爱”
       1. “非儒”:“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
       2. 从“贵天”“事鬼”到“非命”:墨子对神灵的双重态度
       3. 从“兼爱”走向“非攻”“非乐”“节用”“节葬”
       4. 从“贵义”走向“尚同”“尚贤”
      
       下册
      
       第十一章 道家的思想主张
       一、鬻子:道家开山之祖
       1. 《列子》中鬻子引文的道家思想
       2. 现存《鬻子》的儒家主张
       二、老子:道生万物、至德去仁
       1. 神道关系与天人关系:由道定神、由人定天
       2. 本体论与方法论:“道隐无名”与“玄之又玄”
       3. 人性论与认识论:“无智无欲”与“涤除玄鉴”
       4. 内圣论与外王论:“守柔曰强”与“无为而治”
       三、关尹子:“得道之清者,物莫能累”
       1. 万物本体与天道特征:天地人物,合之曰“道”
       2. 主体论与认识论:“精神魂魄”与“心性情意”
       3. 圣人之道:因应自然、以退为进、不留形迹、无执权变、圣不离俗
       四、文子:“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
       1. “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
       2. “治国之本”在于“治身”,“治身”之道在于“十守”
       3. 治国之道之一:以道家的道德为上
       4. 治国之道之二:其次仁义理智礼乐
       5. 治国之道之三:再次刑兵
       五、列子与杨朱:“贵虚”“持后”与“贵己”“恣意”
       1. 列子的宇宙发生观和世界观
       2. 列子的人性论与人生观
       3. 列子贵虚持后、重生轻利的人道主张
       4. 杨朱的“贵己为我”与“恣欲肆情”主张
       六、《庄子》:“不失其性命之情”
       1. 对“百家之学”的总结与对孔子仁学的批判
       2. “臧”:“任其性命之情而已”
       3. 修身成圣之道:“支离其形”以“卫生”,“支离其德”以“养神”
       4. 外王济世之道:“在宥天下”“天道人道”“至德之世”
       5. 方法论:亦此亦彼、是非相通、不主故常
       七、《鹖冠子》:杂合诸子学说的道家殿军之作
       1. 黄老及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及尊天地、因势命、先人事的宇宙结构论
       2. “上下相疑”的现实批判与“居处同乐”的社会理想
       3. 外王之道:“君道知人,臣术知事”与“服义行仁,以一王业”
       4. 义兵思想:“人道先兵”与“兵者礼义忠信也”
       5. “法不败是,令不伤理”与举报连坐、严刑止罪
      
       第十二章 法家的思想主张
       一、《商君书》:辟儒尚法、务农强战
       1. “不贵义而贵法”:实施法治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2. “垂法而治”与“重刑轻赏”
       3. 朝廷执法:令出必行、一赏一刑、贵势恃数、防患未然
       4. 民众自治:“有奸必告,民断于心”与“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5. “一于农战”:“弱民富国”“败者连坐”“富国强兵”
       6. 贱诗书仁义之学、下辩说技艺之民
       二、《申子》:加强君权,尚法重术
       1. 君主专制:“能独断者,为天下主”
       2. 尚法:“君必明法”“以一群臣”
       3. 重术:“君知其道,臣知其事”
       三、《慎子》:贵君依势、立公弃私、事断于法、因臣因民
       1. 强化君主权势:“民一于君,国之大道”
       2. 明确天子职责:“立天子以为天下”
       3. “至公”之法“合乎人心”与“事断于法,国之大道”
       4. 因人之情而治人、因臣之智而为事、因民之能而为资
       四、《韩非子》:以势强君、以术驭臣、以法治民
       1. 神人关系论:“循天顺人”“事鬼可亡”
       2. 君主专制论:“君人者,势重于人臣”
       3. 明君之道:虚静无为,以术驭臣
       4. 治理天下,“必因人情”,“不从其欲”
       5. 安邦之本,“不务德而务法”
      
       第十三章 杂家的思想主张
       一、《管子》:“霸王所始,以人为本”
       1. “祥于鬼者义于人”:夹杂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关系观
       2. “道生万物”世界观及其“以心治官”的人性观
       3. 主导的政治学说:以儒家仁政主张为本体论
       4. 辅助的政治学说:以法家严刑峻法学说为方法论
       5. 经济思想:务本饬末,贵农重粟,轻收重售
       6. 军事思想:置兵之要、制胜之理、用兵之数
       二、《晏子春秋》:纳善于君、仁爱节俭
       1. 忠臣、贤臣之“一心”:和而不同、纳善于君
       2. 人神关系:重人轻神、顺神合民
       3. 行善、民本、仁义、礼教
       4. 反对奢侈,崇尚节俭,严以自律
       三、《尸子》:儒主道辅、名法相融
       1. 宇宙观、神灵观与人神关系
       2. 儒家的治国理念:仁义、修身、用贤
       3. 道家的政治主张:执一驭万、无为而治
       4. 名家的政治思想:贵言正名、各得其分
       5. 法家的治国主张:贵“势”行政、“案法”奖惩
       四、《吕氏春秋》:天人相合、祸福人召
       1. 天人感应、物从其类,人法天地、祸福人召
       2. 帝王之道的基本原则:“执一”“不二”、因势利导、尚德爱民、利群贵公
       3. 帝王之道的具体政策:孝亲俭葬、导欲上农、高义贵信、当赏当罚、以义为战
       4. 君臣分职:“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
       5. 外王本之内圣:取天下先取身,治其身而天下治
      
       第十四章 兵家的思想主张
       一、《太公六韬》:文韬武略、全胜不战
       1. 从政治到军事:“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
       2. 战略地位:“兵者,国之大事”与“上战无与战”
       3. 军队建设:将士建设、组织建设、装备建设
       4. 战术思想:“三阵”“十四变”“十胜九败”
       二、《司马法》:德治为本、战争为权
       1. 战争的历史由来:“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
       2. 战争的道德原则:“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3. 战略战术:五虑、智勇、军患、权变
       三、《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上兵伐谋”
       1. “不取于鬼神”与“经之以五事”
       2. “屈人之兵而非战”:“兵者诡道”“上兵伐谋”
       3. 战术法则:以守为攻、集中优势、兵贵速胜等
       四、《吴子》:文德武备,内修外治
       1.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固国强军方针
       2. “总文武”“兼刚柔”的将领要求
       3. “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兵理论
       4.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作战原则
       五、《孙膑兵法》:兵道本于“天道、地理、民心”
       1.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2. 战争的定位及义战、备战、胜战思想
       3. 战争中“人和”要素的探讨和要求
       4. 取胜要素分析:势、权、阵、变、谋、诈、赏、罚
       六、《尉缭子》:“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1. “不时日而事利,不卜筮而事吉,不祷祠而得福”
       2. “天下一家,共寒共饥”与“兵者凶器,仁义为本”
       3. “不战而胜”及战场取胜的原则、方法
       4. 将领要求、从严治军
      
       第十五章 名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主张
       一、名家先声《墨经》:论名实、坚白、同异
       1. 论“名辩”的目的、类别与“坚白”的离合
       2. 论“同异”及其在“彼此”“动静”关系中的表现
       二、名家先驱邓析:“循名责实”、以法治国
       1. 从是非之名到论辩之名
       2. 循名责实,以法禁私
       3. “君无三累,臣无四责”
       三、尹文:“政者,名法是也”
       1. 论治国之“大道”:道家之道与名法儒墨
       2. “以名法治国,万物所不能乱”
       四、惠施:反常名辩中的辩证精神和逻辑智慧
       1. “历物之意”的十大命题
       2. 与辩者争论的二十一论题
       五、《公孙龙子》:“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1. 名与实、指与物的同异关系
       2. “白马非马”:个别与一般之同异
       3. “离坚白”:不同感官的感知相分及感官认知与思维认知相分
       4. 公孙龙名学之用心:“审其名实”“而后能治”
       六、荀子《正名》: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1. “乱名”的现实和“正名”的需要
       2. “正名”的要求及其方法、原则
       3. “制名之枢要”:对“名”的深入分类
       七、《鬼谷子》:以“仁义”之道和“捭阖”之术“抵巇”补天
       1. 《鬼谷子》是怎样一部书
       2. 目的论:处乱世为天下“抵巇”补漏
       3. 本体论:从道家之道到儒家之德
       4. 方法论之一:以“捭阖”为核心的游说之术
       5. 方法论之二:“揣摩”“权谋”“七术”对“捭阖”的补充
      
       第十六章 周代“天人关系”思想综论:从“以人法天”到“以人定天”
       一、神灵概念在周代的存在形态及其祭祀方式
       二、“天人同构”“以人法天”与“神道设教”“以天统君”
       三、“昊天不平”“天难忱斯”与“天人之分”“吉凶由人”
       四、从“事神保民”“循天顺人”到“以人为本”“以人为先”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