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学古文存
作者:
刘晓南 著
定价:
58 元
页数:
239页
ISBN:
978-7-309-17200-3/G.2564
字数:
169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4年6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自序
      
       文集名曰“学古文存”,学古者,研习优秀传统文化之谓也。然本集所收,却不含作者的主攻专业——音韵学在内。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音韵学论文前此已编专集(《语音史考论》2021年),自当避重;二是自任教职以来,我还曾长期担任过音韵学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如古代汉语、中国教育史等等,涉猎了人文学科不同的学术领域,写过一些文章。虽然学术领域有所异同,“学古”之心则一以贯之。
       “学古”源自好古,孔子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是也。我虽不敏,好古则窃有意焉,读古书,教古学,孜孜于研习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乐在其中。读书教学之余,偶有心得体会,或亦联缀成文以就教于方家,荏苒几四十年矣!除主业音韵学外,又有其他人文学科的论文,累积亦不下十数文。虽然零散不成体系,肤浅不得要领,却也偶有一得之愚,非徒敝帚自珍而已,况且其中还承载了诸多难忘的记忆。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国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以文化自信之宏伟气魄,推动学术事业,建设中华文化,给了我机会将这些文章结集面世,以服务于社会,以求教于学林。
       本集入编论文二十篇。据其内容,大致分三个部分:一为古代汉语研究,有《说文》研究、文言语法、词语训诂及语源学研究等论文共6篇,另有1篇音韵学论文《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因其刊发于2023年,没有赶上前编专集,故附载于此;二为古代文学、教育史、教学法及思想制度史等,共7文;三为6篇书评。
       诸文所论均属具体议题,浅尝辄止,卑之无甚高论,谈不上什么建树。然就事论事,似仍有可供参考之处。如“《说文》连篆读例”,这个清儒钱大昕提出的理论,影响深远。三十余年前,我在周秉钧先生门下学习先秦汉语时,曾笃信之,并试图依钱氏之例去读《说文》。久之,渐觉“例”与“文”多不吻合,遂启疑窦。于是下决心全面核查《说文》正文,逐条检验,整体把握,最终促使我得出与古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作为一个编写条例,“连篆读例”在《说文》中并不存在,今本《说文》有少数条目的正文可连篆读,实应另作诠解。由此写成质疑之文,呈请先师秉钧先生审正。没想到先生对此予以肯定,并指导修订,允于《古汉语研究》创刊号之后的第一期刊发。这就是本集列首的《〈说文〉连篆读例献疑》(1989)一文。该文是作者求学路上第一篇学术论文,编入本集之首,既是据时间先后的实录,亦寓缅怀恩师之意。记得漫漫求学之路曾先后亲炙诸位先生教诲,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广泛而系统地读书,全面把握课题的语言材料,以语言事实为主,辨析肌理,归纳条例,描写事实,提出理论并反复核验理论之当否。这种穷尽材料、重事实、重证据的方法,奠定了我的为学基础,也自然而然成为本集大多数论文的基本思路。
       本集篇目虽不多,时间跨度却很大,最早的一文发于1989年3月,最迟的一文刊于今年(2023)的6月,跨越整整三十四年。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重读这些早年之作,我亦恍如隔世。三十多年,变化之大,天翻地覆。即以研究工具、方法而论,谁能想到由手工做笔记、算卡片、爬格子,进化到用数据库处理语料、电脑操作,文章由“写”到“打”,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不但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工作效率和工作速度,对于防止或消除各种失误也堪称脱胎换骨。毋庸讳言,现在看来,这些论文中尚有可改进之处,诸如研究的对象还应当扩大,统计数据还应当更加精准等等。比如《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1991)一文,将汉以前文献语言中语气词的发展历史粗分为三期,仅取十三种先秦传世文献作为代表,就显得薄弱,非但出土文献缺席,且传世文献亦未穷尽,无论如何难免遗珠之憾。虽然该文主张的先秦语气词历时久远、其语法功能当有发展变化的想法或许尤未过时,“历时多义”的思路或许仍可借鉴,但文中描写诸词之语法功能及其演变进程是否准确、有没有遗漏,各种手工统计的数据是否可靠等等,则遗留了可疑可议之处。凡此种种,祈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正,若能由此继续展开研究讨论,开掘新材料,提出新的学说,则更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
       虽然诸文瑕瑜互见,但此次收编仍遵循旧文新编的常规,一概不作观点、材料方面的修改、增删,以保持其原貌。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供语言学史研究的材料,用作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借鉴,尤其是几篇书评,可谓是某一时期汉语言文字学的某一具体问题研究的某种鉴照,更有语言学史的意义。因而,本集对入编诸文仅作形式上的完善与调整。除重新编排以符合今天的行文规范之外,还作两点修订:一是改正错误,包括错别字和行文中一些明显的错误。二是完善引文信息,主要是补足文中引文出处的版本信息及页码。
       最后,我想说:古人有“抛砖引玉”之语,若能凭我这些“旧说”引出新见,甚至带来学术的发展与进步,则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自序
      
       《说文》连篆读例献疑
       论《说文》释义部分之本字复出现象
       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
       文言句式略说
       屈辞湘方言小笺
       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
       论摹声语源
      
       邹忌三问的语言心理
       楚风与楚辞
       《礼记》政教论
       论荀子性恶论的二重结构
       “近取譬”,孔子的一条重要思想方法
       清后期江南地区杰出的教育事业家
       ——两江总督陶澍
       扬民族之精神振大汉之天声
       ——“史记研究”课程教学体会
      
       新颖·系统·实用
       ——评《新编古代汉语》
       一本精于辨审的同义词典
       ——评《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拓展
       ——评《佛经释词》
       盛世修文的方言大典
       摩崖群雕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
       宋代江浙语音研究的浓墨重彩一笔
       ——评《宋代江浙诗韵研究》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