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
作者:
张均 著
定价:
78 元
页数:
415页
ISBN:
978-7-309-17555-4/I.1409
字数:
33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本书据作者在中山大学所开设“中国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方法”课程(本硕贯通课程)讲稿写成,国内尚无同类著作。全书分为10讲,依次介绍、评价10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包括反映论模式、“重写文学史”思潮、“再解读”、文学制度研究、社会史视野、史料派等。对每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脉络予以梳理、论其得失,并结合当前学术环境讨论其借鉴价值。
       本书既是有关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概论,又可为有志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必要的路径指引。
      

作者简介


       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出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曾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获“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书摘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反映论模式
       一、何为“反映论”模式
       二、反映论的源与流
       (一)欧洲“摹仿说”传统
       (二)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三)反映论与中国“短二十世纪”
       三、反映论与“新的人民的文艺”
       (一)《讲话》与“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二)反映论模式:新的对象与主题
       (三)反映论模式:典型人物
       (四)反映论与社会主义实践
       四、遭遇“八十年代”
       (一)从反映论到“庸俗社会学”
       (二)来自表现论的对抗
       (三)来自主体论的“拨乱反正”
       五、今天如何面对反映论模式
       (一)“沉淀”为基本研究记忆的反映论
       (二)拓展:从“反映论”到“反应论”
      
       第二讲 “重写文学史”思潮
       一、“重写”的学术渊源
       二、“换剧本”与范式转换
       (一)所谓“换剧本”问题
       (二)范式转换:从革命到现代化
       (三)“纯文学”的兴起
       三、学界之于“重写”的反思
       (一)“去政治化”的政治
       (二)拒绝“看见”左翼-社会主义传统
       四、今天如何“重写”
       (一)重估“重写”之价值
       (二)看见更多的“人”
      
       第三讲 “新方法论热”
       一、何谓“新方法论热”
       (一)作为西方文论热的“新方法论热”
       (二)“影响的焦虑”
       二、叙事学
       (一)叙事学的脉络
       (二)叙事学的主要概念
       (三)中国叙事学
       三、后殖民理论
       (一)后殖民理论脉络
       (二)萨义德与斯皮瓦克
       (三)后殖民理论的洞见与危机
       (四)中国的后殖民批评
       四、文化研究
       (一)文化研究的脉络
       (二)文化研究方法要旨:聚焦权力关系
       (三)文化研究在中国
       五、告别“洋八股”
      
       第四讲 “再解读”思潮
       一、“再解读”的缘起与影响
       (一)何为“再解读”
       (二)缘起:“重写”之重写
       (三)旋风般的冲击
       二、“再解读”的理论创见
       (一)“反现代的现代性”
       (二)“人在历史中成长”
       (三)民间伦理秩序
       三、“再解读”的方法路径
       (一)从“新批评”到文化研究
       (二)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机制分析
       四、“再解读”的偏缺及克服
       (一)“超历史”的立场
       (二)理论与文本的距离
       (三)重建“文本周边”
      
       第五讲 文学制度研究
       一、制度研究的缘起
       (一)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
       (二)文学制度研究的兴起
       二、制度研究的疆域与拓展
       (一)文学组织制度研究
       (二)文学出版制度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制度研究
       三、文学制度研究的难题
       (一)让材料自己说话
       (二)节制新启蒙主义的热情
      
       第六讲 “重返八十年代”
       一、“重返八十年代”的缘起
       (一)程光炜的“人大课堂”
       (二)“历史化”研究方法的兴起
       二、“重返”的方法意义
       (一)“看古物的眼光”
       (二)政治经济学还原方法
       (三)双重“历史分析”框架
       三、“重返”的理论贡献
       (一)对“新启蒙”的问题化
       (二)对“断裂论”的清理
       (三)“纯文学”观念的问题化
       四、“重返”的问题及其克服
      
       第七讲 史料派
       一、成为“问题”的史料派
       二、“以史料为本”
       (一)基础性史料之发掘
       (二)对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性整理
       (三)史料考订型研究
       三、“以问题为本”
       (一)“有实无虚,便是死蛇”
       (二)“内”“外”互动
      
       第八讲 “社会史视野”
       一、“实践”作为方法
       (一)50—70年代文学研究的“战略转移”
       (二)“实践”的方法意义
       二、历史·义理·人心
       (一)历史在地化
       (二)新的“义理”的构造
       (三)“人心”的安顿
       三、“社会史视野”的局限与可能
      
       第九讲 北美批评
       一、海外汉学与北美批评
       二、北美批评的方法
       (一)道德审美
       (二)“纯文学”与学院派
       三、北美批评的“识断”
       (一)打捞文学史“失踪者”
       (二)被压抑的现代性
       四、北美批评的待解问题
       (一)明暗之间:意识形态形塑
       (二)毫厘之间:抽样方法的睿智与风险
      
       第十讲 我所期待的文学批评
       一、“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
       二、尊灵魂的写作
       (一)如何获得“角色的眼光”
       (二)“无我”与“有我”
       三、“有学术的思想”
       (一)一定程度的“不合时宜”
       (二)时代思想的负荷
       (三)相对完整的学术根基
      
       附录 本事批评
       一、古典本事批评的特点与缺陷
       二、本事类型及其改写
       三、本事改写之故事策略分析
       四、本事改写之叙述机制分析
       结论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