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研究
作者:
王耕源 著
定价:
78 元
页数:
357页
ISBN:
978-7-309-17127-3/G.2553
字数:
287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目前世界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指明发展方向。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快速发展与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起至今,世界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发达国家实现了高水平的城市化,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也发展迅速。尽管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和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的作用。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现代化实现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些理论尚需完善和补充,教育与城市化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正是如此。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完成城市化进程还有一段路要走。就我国而言,截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60%,但户籍城市化率只有45%,完成户籍城市化进程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党的十八大确定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一个由重数量的城市化道路向以质量为重的城市化道路转变的过程。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城市的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城市化理论依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传统的城市化研究理论当中,往往注重非农产业对城市化的作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普遍认为城市化是起源于近代的工业化,研究工业化(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就有了根源上的理由;另一方面,城市化被定义为一个非农产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给研究非农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提供了支持。这种注重对非农产业的研究,体现了产业对城市化“拉力”的作用,对城市化重数量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偏重对城市化发展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注重以教育为主的人口城市化,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质量。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当中,教育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两大主要的战略,这两大战略之间互为影响和制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将教育发展战略和城镇化道路融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为进一步研究教育与城市化的关系,本书以“教育城市化的起源、过程和影响”作为研究主题,探讨教育对城市化的影响和支持。本研究得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点建设项目经费重点支持(课题编号FZGHC2020005)和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中心经费资助(课题编号SDLVJYYTGZX202201)。
       本书主要是以本人的博士论文《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3)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全书共分为9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阐释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理论、国内外在相应领域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双循环背景下城市化的运行分析,主要阐释城市化的运行机制、双循环与城市化的关系、国内循环背景下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际循环背景下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第四章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的支持机制,主要阐释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化的支持、教育要素及其对城市化的支持、教育功能及其对城市化的作用和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第五章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人口要素的影响,主要阐释城市化人口要素的分类、教育对务工型城市化人口的作用、教育对教育型城市化人口的作用、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我国近年来教育人口要素对城市化人口要素的影响现状;第六章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的影响,主要阐释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的影响路径、教育对技术要素的影响、教育对经济要素的影响、教育对社会要素的影响、教育对环境要素的影响;第七章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实证研究,主要分析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指标体系,以及教育对城市化人口要素影响实证分析、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影响实证分析、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综合评价;第八章双循环背景下提升教育对城市化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城镇学生和教职工规模,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引导劳动力向第四产业转移;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参考和借鉴了相关专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最后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3年10月8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诠释
       三、研究框架和思路
       四、创新意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三章 双循环背景下城市化的运行分析
       一、城市化的运行机制
       二、双循环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
       三、国内循环背景下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四、国际循环背景下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的支持
       机制
       一、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对城市化的支持
       二、教育要素及其对城市化的支持
       三、教育功能及其对城市化的作用
       四、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人口要素的影响
       一、双循环背景下城市化人口要素分类
       二、教育对务工型城市化人口的作用
       三、教育对教育型城市化人口的作用
       四、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五、我国近年来教育人口要素对城市化人口要素的影响现状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的影响
       一、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的影响路径
       二、教育对技术要素的影响
       三、教育对经济要素的影响
       四、教育对社会要素的影响
       五、教育物资——土地要素对城市化环境要素的影响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循环背景下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教育对城市化人口要素影响实证分析
       三、教育对城市化环境要素影响实证分析
       四、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
       五、教育对城市化支持的综合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双循环背景下提升教育对城市化支持力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城镇学生和教职工规模
       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向第四产业转移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