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概论
作者:
董竞成 主编
定价:
158 元
页数:
422页
ISBN:
978-7-309-17605-6/R.2116
字数:
597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整体而言是以文明多元、文化融合、科技裂变、数智结合等为特点的。就医学而言,同样存在上述特点,比如:当今医学就具有整体医学、精准医学、人文医学、多学科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预防和早期干预为主、全球化合作等特点。
       因此,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其编著的指导思想显然应该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即“大医学”应具有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本好的教材首先应具有相对深厚的底蕴,历时性的连贯,共时性的优异,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所承载的内容应具有尽可能的精度和深度,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适性,而创新性是前提,因为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本条件。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近现代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实践模式,它经历了西学东渐(1643年起)、中西汇通(1884年起)、中西医结合(1955年起)等几个发展阶段,直至今日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为特点的发展新阶段。其实质旨在利用现代文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的理念、思想、方法和技术,研究和挖掘包括汉民族、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所承载的精华,并借此推动人类医学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毛泽东同志早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就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3个基本原则;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做出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并预言“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习近平主席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此外,他还强调,对于中医药理论和疗效的研究,“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这些指示和要求始终是我国医学事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相关教材的编著也应遵循这些指导思想。
       197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学家沈自尹教授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认为这是中西医结合初级阶段的基本原则;他主导开展的肾阳虚证研究,科学诠释了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成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进行中医理论研究的典范。随着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不断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事业正方兴未艾,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与本学科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研究知识的获取更为迫切。针对这种情况,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牵头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概论》教材的编写工作。
       《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概论》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地方高水平高校试点建设规划资助教材之一,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可利用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教学目的在于使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及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人员知晓如何在实践中发现临床问题,并将之转化为可以进行研究的科学问题,同时掌握这些可以被中西医结合研究利用的科研方法及其基本程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未知和待确证领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的基础上立足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科研能力和水平。随着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医院的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科研素养也愈加重视,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与方法的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愈加得到凸显。
       本教材秉承由董竞成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所确立的“大中医”理念,解析传统医学所具有的临床经验、原初的基础医学知识、古典哲学、区域性文化、群体性信仰等“五要素”,并根据性质将前两者归属于技术层面,将后三者归属于文化层面,根据不同层面提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技术层面,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是否和如何进行研究,此分类方法即将传统医学技术层面的认识分为不自觉领先于现代医学的部分、已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需要重新认识或加以摒弃的部分,俗称“三分法”。无疑,在进行中西医结合科研时应全程贯穿这些理念,以便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本教材着眼于与中西医结合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呈现,并非医学统计或流行病学方面介绍,针对中西医结合自身特点分12章进行介绍,具体如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原则与特点、中医文献研究、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临床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研究、中医药物研究、常用基础研究方法、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大尺度组织透明化三维成像技术、数据利用与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名家成才之路。 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熟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式、内容、特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掌握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切入点、基本方法,并通过中西医结合学家陈可冀院士、沈自尹院士、韩济生院士的研究历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一个具体方向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并提升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瑕疵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加以吸收和修订。
      
       董竞成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原则与特点
       第一节 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试验的特点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特色:证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中医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概述
       第二节 病证的命名、理论源流和内涵
       第三节 不同中医流派特点的文献研究
       第四节 病证特点及证治规律研究
       第五节 医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
       第六节 历代医学典籍研究
       第七节 中医医案研究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一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概述
       第二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思路
       第三节 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第五节 网络Meta分析
       第六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相关问题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研究
       第二节 队列研究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
       第四节 随机对照试验
       第五节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
       第六节 中医/中西医结合复杂干预研究
       第七节 真实世界中医的临床研究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
       第一节 中医证候模型的分类及优缺点
       第二节 深化对中医证候模型的分类评价
       第三节 推进中医证候模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节 规范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报告
       第五节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命名的探讨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中医药物研究
       第一节 灿烂悠久的历程
       第二节 研究技术与方法
       第三节 中药新型辅助载体技术
       第四节 中医药网络药理学
       第五节 中药研究范例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常用基础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与选择
       第二节 动物实验过程中常用操作方法
       第三节 细胞培养方法
       第四节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五节 单细胞测序技术
       第六节 类器官技术在肺部疾病研究中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系统生物学概述
       第二节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系统生物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大尺度组织透明化三维成像技术
       第一节 组织透明化技术简介
       第二节 组织透明化技术操作流程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组织透明化研究思路
       第四节 组织透明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数据利用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第一节 医学数据分析的稀疏优化方法
       第二节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
       第三节 数智化临床研究平台设计与建设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中医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
       第一节 医学人文学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
       第三节 发生学
       第四节 知识考古学
       第五节 诠释学
       第六节 认知语言学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名家成才之路
       第一节 陈可冀院士: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历程
       第二节 沈自尹院士:肾本质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历程
       第三节 韩济生院士:此生惟愿济众生
       思考与练习
      
       附录 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术语(按音序排列)
      
       主要参考文献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