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语境、源流与义理
作者:
叶方兴 著
定价:
65 元
页数:
337页
ISBN:
978-7-309-17567-7/B.815
字数:
272千字
开本:
32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9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序
      
       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德性伦理常常与规范伦理相区分。然而,德性与规范事实上都是伦理学中所要面对的对象,对于同一伦理行为或道德实践来说,二者都不可或缺。德性具有综合性,不仅包含个体的情、意,而且也渗入了普遍的理性,这种理论内涵与伦理规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规范尽管与德性相对,但只有在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之后,才能实际地制约其行为,规范所融入的这种内在道德意识,同时具有德性的意义。从以上方面看,德性与规范无疑以相互统一为伦理学提供了现实的形态。
       德性伦理所追问的主要是“成就什么”,其旨趣在于通过成就完美的人格,来担保行为的完善。规范伦理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做什么”,其取向主要是从具体行为入手,用普遍的规范来制约、引导人们所展开的行为,以此担保行为的道德性质。与之相联系,“成就什么”主要涉及德性伦理,而“做什么”则更多地与道德实践相关。然而,从现实的道德实践来说,“成就什么”与“做什么”这两者很难相分。从这一方面来说,德性和规范都构成了必要的环节,当然,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比较注重德性伦理,一些哲学家注重规范伦理或道义论等,这些不同进路都表现为一种理论偏重,其特点在于主要抓住了伦理学或者道德世界中某一个方面。事实上,现实的道德行为过程的展开既需要普遍的规范,也离不开人的德性,前者关乎“做什么”,后者涉及“成就什么”。
       从中国哲学来说,如果比较具体地分析一下儒家伦理,就可以注意到,德性和规范在早期儒学中便相互关联。早期儒学提出礼与仁之间的统一,孔子重仁,周公重礼,在尔后的历史发展中,与周孔之道的倡导相应,仁与礼的相互关联在儒学衍化中一再获得确认。比较而言,两者之中,“仁”更多地侧重于内在德性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礼”则主要提供一套规范系统;仁礼并重,在起源上规定了儒家伦理,难以截然将两者加以分离,而在实质上以注重德性和规范的统一为取向。
       以理学而言,作为儒学的新形态,它一方面承继了仁和礼相统一所隐含的德性和规范互不分离的进路;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新的概念。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新儒学,理学中值得关注的概念主要有三个。一是理,其内涵当然可以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层面加以考察,但从伦理学上说,它更多地涉及普遍的规范;一是性,其内容可以理解为理或普遍规范的内化;一是心,它在理学系统中更多地与个体相关,与之相应,心也比较容易引向个体的品格、德性: 注重心,常常与关注品格、德性相联系。概要而言,理学中这三个重要概念,即理、性、心,分别涉及普遍规范、普遍规范的内化、个体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品格和德性。就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的关系而言,其中也涉及德性与规范的统一: 表现为普遍规范的理,以及作为理的内化的性,更多地与规范伦理相关,心作为引向品格的内在意识,则首先与德性相联系,这样,以上三者的统一实际上从一个方面展示了德性和伦理的统一。
       从更广的哲学史看,亚里士多德常常被视为德性伦理的代表人物,康德则往往被认为以规范伦理立论。确实,亚里士多德对成就人的品格给予了较多关注,并肯定了德性在伦理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则以普遍的伦理规范为行为准则,强调唯有遵循这种规范,行为才具有善的性质。二者都有见于道德实践的一个方面的规定,在伦理学上体现了不同的取向,但从理论层面考察,都有其片面性。与之相近,当代伦理学在道德哲学上也作了相异的考察,即使同是德性伦理的主张者,也往往各有侧重。这种情况既表明了伦理理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使综合的考察成为必要。
       叶方兴博士的《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 语境、源流与义理》从历史、理论等层面,对德性伦理学作了系统考察,作者分梳了不同学派与哲学家在德性伦理上的所见与所蔽,并将历史源流的追溯与当代理论的分析结合起来,体现了较为开阔的视野。此书的出版,相信将推进德性伦理的研究。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024年5月6日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序
      
       导论
       一 德性伦理学复兴:古今分野中的思想史事件
       二 安斯库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
       三 “德性伦理学”:一个独立的理论阵营
       四 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多样性
      
       第一章 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社会根源
       一 “分裂的世界”:现代社会的结构性描述
       二 现代性的伦理隐忧
       三 “德性之后”:社会碎片化的伦理遭遇
       四 德性伦理学复兴的社会效应
      
       第二章 当代德性伦理学的理论演化
       一 理论复兴与三足鼎立
       二 自主领域与趋向多元
       三 定域关注与多样化路径
       四 议题争鸣与论域拓展
      
       第三章 理解“德性”:以“virtue”为中心的概念辨析
       一 “virtue”与德性
       二 德性与性情
       三 德性与品格
       四 德性与卓越
       五 德性与惯习
      
       第四章 自然、理性与德性:斯多亚学派的德性理论
       一 作为德性论本体的自然
       二 德性:人之理性能力的完善
       三 “不动心”的幸福生活状态
       四 经由理性的情感根除(eradication)
       五 斯多亚德性论:一种未竟之业
      
       第五章 德莱芙论“谦虚”德性:证成及其反思
       一 德莱芙关于谦虚的低估解释
       二 自我价值能否构成无知的对象?
       三 对自我价值的无知是可能吗?
       四 对自我价值的无知是彻底的吗?
      
       第六章 安娜斯论德性养成的共同体观念
       一 德性养成的“技艺类比”
       二 社会制约与主体超越:德性养成的双重维度
       三 “成为德性共同体的一员”:德性养成的共同体观念
       四 反思安娜斯“共同体”观念的理智化倾向
      
       第七章 扎戈泽波斯基的典范主义德性论
       一 道德理论的“地图之喻”:典范主义德性论的理论特征
       二 令人钦佩的道德典范:典范主义德性论的理论起点
       三 基于典范的德性理论:系统论证
       四 叙事与模仿:通达道德典范的实践路径
       五 关于典范主义德性论的评价
      
       第八章 德性的可欲性:德性、价值与人的现实生活
       一 德性可欲性的价值之维
       二 德性与价值:人的现实生活求解
       三 现实生活的意义向度
       四 “即凡而圣”:德性的卓越性与现实性
      
       第九章 德性伦理学中的“正确行动”
       一 “强硬”与“柔和”的德性伦理学
       二 赫斯特豪斯的“合格行动者”理论
       三 安娜斯的“德性发展”理论
      
       第十章 德性伦理学中的“技艺类比”
       一 技艺(technē)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的地位
       二 亚里士多德论“技艺类比”
       三 安娜斯对“技艺”的重释
       四 “技艺类比”的发挥:一种发展性的德性理论
       五 反思“技艺类比”的理智主义
      
       第十一章 德性伦理学的生存论品格论析
       一 德性伦理学:成人之学
       二 德性伦理学追求人的幸福生活
       三 德性伦理学立足人的社会本性
       四 德性伦理学寓于人的生存实践
       五 德性伦理学展现人的内在生命状态
      
       第十二章 德性伦理学的方法论特质
       一 德性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二 整体主义
       三 特殊主义
       四 “解释学循环”
       五 内在主义
      
       附录 当代知识论的德性转型——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学术访谈
      
       后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4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