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南怀瑾 |证严上人

分类浏览



五里桥百年史:从江南桃源到现代化城市社区
作者:
赵兰亮 著
定价:
150 元
页数:
230页
ISBN:
978-7-309-17575-2/K.839
字数:
292千字
开本:
16 开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本类其他相关图书

内容提要


       前言
      
       五里桥街道位于黄浦区的西南部,是黄浦区面积最大的街道,地域面积3.09平方公里,设有19个居委会。街道交通形态完备,地处南滨黄浦江的里滩区域,拥有上海市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以及第一座跨虹式斜拉索桥——卢浦大桥。内环线、南北高架在街道内交接。此外,轨道交通4号线、13号线也从这里经过。立体交通十分便捷。五里桥街道又曾是沪南地带中工业最为集中的街道之一,拥有江南造船厂等各类工厂企业数百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城区建设,街道面貌开始发生巨变。2002年,江南造船厂厂址被确定为上海世博会会址,全厂因此逐步搬迁到长兴岛新基地。2023年,黄浦区提出了“中央科创区”的规划,五里桥街道的中山南一路以南的区域正位于这个宏伟的规划带中。可以说,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至今的中央科创区规划,五里桥街道的发展正经历着新的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辉煌灿烂。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历史,则会发现五里桥街道所拥有的这些现代元素,都起始于1866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这块土地上的兴建。
       五里桥一带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密集,村落散布其间,春种蔬果,秋获稻香,这样的社会生活图卷大概从这块土地形成以来就一直持续着。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光禄寺少卿顾从礼出资为乡民修建了五里桥,据称是因距离上海县城南门水关五里而得名,这是五里桥登上历史大舞台的开端。
       1866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购入高昌庙周边土地并开工兴建新厂房,这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自身企业神奇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五里桥一带从水乡向现代城区发展的转折点。此后,在工业文明的带动下,周边景观开始改变,工厂兴起,道路修建,社区发展,江南水乡逐步变成了厂房、住宅、简屋与棚户,变成了城市与水乡的混合体。1956年五里桥街道设立,这是五里桥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从此它迎来了与历史时期全然不同的新时代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它更是抓住发展的新机遇,短短二十多年来,脱胎换骨变成了今天高楼大厦林立和交通便利的宜居城市社区。从1866年至今,这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让五里桥面貌有了神奇的改变。究其缘由,其一是工业文明的功绩,其二是行政区划带来的推动,其三则是现代城市经营与管理所带来的飞跃。
       最近十多年来,上海城市史的研究逐步深入城区史和道路、街区史的研究,成果众多,代表性的著作有苏智良教授主编的《上海城区史》(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和马学强研究员主编的《上海城市之心:南京东路街区百年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以及《打浦桥:上海一个街区的成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等论著。通过对一条路、一个街区,乃至一个城区的详细研究,无疑更有助于我们从细部把握和理解近代上海自开埠至今的独具魅力的发展历程。应该指出的是,街区史研究和街道史研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所区别。从字面上而言,街区和街道极为相似,但街区更多是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生活区,其边界不是那么明显,可以蔓延到周边其他区域。换言之,街区史的研究可以限制在一个相关街道内,也可以很自然地跨越多个街道,但街道则是一个具有行政制度特点的名词,其有明显的和确定的治理边界。因此,街区史的研究可以跨越多个街道,但街道史的研究则以街道空间为研究主体,以其境内的行政治理和经济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除了必要的跨界内容以外,大多不涉及其他街道空间的发展。基于以上考量,本书在充分吸取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于五里桥街道空间内的行政治理架构与经济社会生活形态,叙述该区域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以来的独特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的写作首先要感谢五里桥街道的领导。感谢曹炯书记和张辉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次关心和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他们对五里桥街道历史发展的浓厚兴趣和如数家珍令人钦佩,对五里桥未来灿烂发展的规划更是令人异常振奋。也感谢益晓菁书记,2022年8月当我接到时任街道副主任的她的电话时,我明白我们因疫情而中断的生活终于恢复正常了。感谢街道领导陈妙林副主任的关心和指导,他是我见过的书法与厨艺俱为最佳的街道领导。他偶尔一露真容的徽墨和印章收藏也令我惊叹不已。感谢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的张炜玮主任,她对五里桥的社区文化建设极富热情,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是我见过的藏书最为专业和丰富的街道图书馆,有些藏书版本甚至连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都没有,这令我和去做口述访谈的吴镕庭同学大为惊奇。她设计的文化中心图书馆令人如沐春风,我们在那里完成了相关口述访谈。在此也特别感谢接受我们口述访谈的几位老厂长和当年的五里桥街道杨建荣主任,感谢他们的耐心和专业讲述,让我们触摸到那段历史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此也一并感谢目前已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继续读书深造的吴镕庭同学在口述访谈上的帮助。感谢街道办公室的殷杰老师,他的细致与认真让我总是自叹不如。感谢黄浦区党史办的大力支持。另外,感谢上海社科院的郑祖安教授、蒯大申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金武刚教授,感谢他们对初稿提出的批评和建设性意见。最后感谢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的何品研究员,他总是能用翔实的档案史料来解答我的一些困惑。当然,本文所有的错误与缺漏,文责都在我本人,一概与他们
       无关。
       这两年我走过了五里桥街道的每一条马路,站在幽静的五里桥路上,我在想象这座著名的桥应该建在何处,站在车水马龙的日晖东路中心的人行隔离岛上时我左右观察日晖港当年河道有多宽,也想象能否像当年所规划的那样从黄浦江边一直到脚下附近修建一个深水港,这些问题我有些已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不管怎么说,五里桥成了我最熟悉的一个地方,比我工作生活的五角场更为亲切。虽然我住的地方离五里桥很远,但我有时又觉得好像离得很近,我们的奇妙旅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书摘


       目录
      
       第一章 宁静的水乡村落时代
       第一节 成陆过程
       第二节 水乡景观
       一 河流、村落与物产
       二 顾家与五里桥的由来
      
       第二章 机器工业的轰鸣与近代上海民族工业集聚区的形成及社会发展
       第一节 晚清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一 虹口创办
       二 移师高昌庙:稻田与桃园的华丽转身
       三 军工制造业务的初期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历程与初步辉煌
       一 局坞分离前的造船事业
       二 从江南船坞到江南造船所
       三 中国最早的万吨巨轮建造历程
       第三节 沪南高昌庙五里桥民族工业区的形成
       一 高昌庙五里桥民族工业区的形成
       二江南制造局与江南造船厂成为高昌庙五里桥民族工业集聚区的标志性符号
       第四节 新式交通系统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一 沿河修路与填河筑路
       二 以日晖港为枢纽的水路与铁路联运建设规划
       第五节 晚清以来移民的涌入与各类社会生活空间的拓展
       一 上海开埠后的人口增长与移民涌入
       二 会馆公所与同乡网络
       三 文化教育机构的兴起与发展
       四 生活与信仰
       第六节 五里桥区域社会空间的复原:以1933年沪南区地籍图为例
       一 暑字圩
       二 往字圩
       三 收字圩
       四 冬字圩
       五 藏字圩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里桥行政区划的设立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新治理
       第一节 五里桥行政区划的沿革与发展
       一 五里桥区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行政归属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里桥街道办事处的设立与沿革
       三 居委会的发展
       第二节 江南造船厂在新时代的辉煌发展与改制创新
       一 新生
       二 辉煌发展
       三 改制创新
       第三节 五里桥街道内其他工商企业的新发展与新变迁
       一 原有企业的公私合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二 新工厂的创建与发展变迁
       第四节 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与社区创新治理
       一 人口增长
       二 立体交通格局的建立
       三 污染治理
       四 旧区改造
       五 社区治理的典范:第三级管理体制建构与“三会”制度创新
      
       第四章 五里桥百年史中的红色印记与文化特点
       第一节 播火者李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工人党员的早年经历
       第二节 “第一个”现象与劳模文化
       一 “第一个”现象的诞生与发展
       二 劳模文化
      
       尾声
      

书评       

   

地址:上海市国权路579号
邮编:200433
电话:021-65642854(社办)
传真:021-65104812

 
 

版权所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25年若有问题请与我们 (webmaster@fudanpress.com) 联系! 沪ICP备05015926号